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同樣是陸軍上將,同樣是愛國將軍,張自忠和張治中有何異同之處?

2024-07-23歷史

【引言】

他是抗戰時期犧牲的高級將領之一,在他犧牲後:日軍因他放棄了空襲,蔣介石給他舉行了國葬,毛主席在延安為他舉辦追悼會。他活著的時候被好多人罵作「漢奸」,最終在 1940 年「以身證道」。

他是國民黨「八大金剛」中的一員,深受蔣介石信任,也是桂系軍閥李宗仁的心腹,並且還被周總理看重。這位有名的「和平將軍」,在 1949 年竟被蔣介石和李宗仁罵作「喪權辱國」。

他們一個叫張自忠,一個叫張治中。

他們屬於國民黨,還是陸軍上將和愛國將軍,這倆人名字看起來差別挺大,可讀起來卻容易把這倆名字弄混。

有人尋思他們是不是有特別的緣分,可最後了解到:這兩人到處都不一樣,可到頭來走的路卻相同。

【一、從「張扒皮」到「以身證道」】

張自忠是山東聊城的,1891 年生在官宦人家,小時候學的文化多是傳統的,後來清朝沒了,他就去了新式學堂。

在新式學堂中,他的思想變化極大。國家內部戰亂不斷,外部又有列強虎視眈眈,他嫉惡如仇的脾氣逐漸被激發,報國的情感就像一粒種子,在他心中紮了根、發了芽。

所以學業結束後,張自忠就果斷地放下筆去當兵了,投身到馮玉祥那兒。在十多年的時間裏,他從一個小兵,逐步變成了能獨擋一面的西北軍猛將。

在敵人看來,他是「戰神」;但在國民黨內部,好多人私下裏都叫他「張扒皮」。

就因為跟敵人對陣時,他那勇往直前的作戰勁頭把好多敵人都嚇得夠嗆;在國民黨裏邊,他訓練手下士兵那可是一點兒都不心軟。

他練兵總是按照「夏練三伏,冬練三九」來。為訓練士兵的戰力和毅力,夏天他親內建著士兵,都穿著厚衣服在大太陽底下練;到了嚴寒冬天,他還跟士兵一起在冰天雪地裏光腳走幾十裏,嚴格得很吶。

那陣子,張自忠不光日常訓練自己手底下的士兵,還常常被喊去訓練那些表現「懶散」的部隊。聽說張自忠只要冷不丁出現在哪個部隊裏,士兵們馬上就來了精神。

後來他歸入了蔣介石的隊伍,在抗戰時因為出色的打仗表現,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日軍。不過隨著當時情況的改變,他慢慢發現蔣介石特別熱衷於「內戰」,還有作戰時敵我雙方存在著極大的差距。

在盧溝橋事變時,可能是中了日本人的套,也可能只是單純對比兵力後,為了不讓北平百姓有更多傷亡,最後,他決定「大開城門」。

而這一仗打完,群眾給他扣上了「漢奸」的帽子。

對於性格剛直、嫉惡如仇,在軍事方面老是被稱作「模範」的張自忠來講,這肯定是件特別恥辱的事兒。

於是 1940 年棗宜會戰的時候,面對日軍的兩面夾攻,他堅決親自去到前線。

一方面是要跟戰士們一起抵禦敵人,另一方面說起來不也是為了證明自己沒啥問題嘛?

其實他原本沒必要這麽幹,他完全能在後邊指揮,也沒人會指責他。然而身為恪盡職守的戰士,「漢奸」這稱呼對他簡直是要命的打擊。

1940 年 5 月 16 日,在棗宜會戰的戰場上,他遭遇日軍的圍攻,卻毫不害怕,一直堅守著,身上中了好幾顆子彈也沒往後退,最後用生命證明了自己的道義。

當張自忠犧牲的訊息傳到侍從室時,接電話的正巧是張治中。張治中覺得,主將沒了軍心必然會亂,於是立刻替蔣介石把電稿擬好來穩定軍心。蔣介石看過後就改了一兩個字,對張治中的處理特別滿意。

【二、「和平將軍」張治中】

張治中和張自忠早就有過交集,當時他倆在國民黨裏分屬不同派系,在軍閥混戰的時候,張治中簡直被張自忠打得一路逃竄。

在作戰這塊兒,實際上張治中和張自忠的差別挺明顯的。要是說張自忠擅長「武」,那張治中就是擅長「文」。

張治中雖說也有過領兵作戰的經歷,可跟張自忠一比,他更拿手的是在教育上培育出色的士兵,還有在政治領域為兩黨的和平不斷努力。

張治中是安徽巢縣的,1890 年出生,打小家裏就窮,他在列強侵略的環境裏長大,從小就討厭打仗。

但他心裏清楚,想要有和平,首先還是沒法躲開打仗這回事,等稍微長大點,他果斷南下參加了護法軍,隨後幾經波折,被蔣介石相中,進了黃埔軍校。

他跟任人唯親的蔣介石並非來自同一個地方,不過憑借自身出色的本事,他還是成了蔣介石的心腹之一。

不過他跟熱衷內戰的蔣介石不一樣,在處理國共兩黨的矛盾時,始終抱著「和平共處」的念頭。

得說,在這個方面,他跟張自忠沒啥區別,兩人的愛國情懷都表現在一致對付外敵上,很少有和共產黨打仗的時候。

在 1949 年,國民黨明顯呈現敗勢的時候,當時國民黨的代總統李宗仁就指派了「和平將軍」張治中去北平,跟共產黨展開和談。

不過,等和談結果出來以後,不管是李宗仁還是蔣介石,對張治中的談判結果全都特別不滿,蔣介石甚至還講他簽的是「喪權辱國」的條約。

其實那時候,這沒準兒是國民黨內部困獸般的一種發泄手段,要知道在和談的時候,國共兩邊實際上都做出了讓步。

所以呢,張治中要離開北平的時候,周總理直接就把張治中給留住了,想讓他留在北平。張治中就果斷留下來了。

其實啊,張治中年輕的時候可推崇孫中山先生搞的「三民主義」了。後來孫中山先生去世,國共兩黨逐漸分裂,那時候張治中就想加入共產黨,只不過因為當時情況特殊,這事兒就一直給耽誤了。

後來的張治中,在咱們國家好多政策方針方面,還有新疆解放這件事上做出的貢獻,那都是大家都看得見的。

1969 年,張治中在北京去世,周總理直接說道:「這個人挺復雜,又挺簡單。不過有一點能確定:他是個愛國主義者。」

【結語】

張自忠和張治中這兩位愛國將領,其實不管是從各自的出身,還是派系等方面來看,都不一樣。然而在民族大義跟前,他們可以說是走到一塊兒去了,難道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