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秦軍,那支有著無與倫比軍事威力的軍隊,他們的強大之處可以從兵馬俑中的「戰馬」中得以體現。這一無數雄壯戰馬的群體,不僅代表著秦始皇時期軍隊的規模龐大,更彰顯出秦軍的強盛和統一天下的決心。
兵馬俑作為舉世聞名的歷史遺產,其中的「戰馬」更是展現了秦軍卓越的軍事實力。這些鎧甲鮮明、雄姿英發的陶制戰馬,仿佛穿越時光,向人們訴說著秦軍一統天下的傳奇歷程。
在這個引人入勝的歷史敘事中,我們將深入解析這些戰馬背後所蘊含的軍事力量,揭示秦軍之強大是如何透過訓練、戰略和組織協調達到無以倫比的地步。
這是一個關於秦軍強盛的探討,透過觀察兵馬俑中的「戰馬」,我們將探尋秦軍的雄心壯誌、他們在戰爭中所體現出的無敵實力,以及這支軍隊在歷史長河中的重要地位。讓我們共同穿越時光,沈浸在這段震撼人心的歷史之旅中。
馬民族的西來
在很早以前,秦人的祖先就生活在中國西北的高原上,他們是一個崇尚馬術的遊牧部落。世代相傳,他們對馬的飼養、訓練和騎術了如指掌。可以說,馬是他們生存的靠山。
秦襄公的時候,部落裏一個叫費昌的人率先帶領一部份人離開了原居地,向東遷徙。為了謀生,他們利用自己的馬術打獵為商族服務。這樣一直傳承到秦穆公那一代,秦國的國力日益強大,已經可以在西戎諸族中稱霸。
那個時代的秦人心中,馬是他們的英雄。好馬速度快如飛翔,體能持久如行雲流水,智商高得就像鳥類和人類。每匹戰馬都有一個威武的名字,譬如「飛翩」、「追風」、還是「銅雀」。秦人視馬為知己良伴,無時無刻不在與馬匹相依為命。
秦人對馬的熱愛由來已久。在他們遊牧的年代,馬就是他們賴以生存的資本。族人們整日馳騁在草原上,馬背是他們的家園。馬蹄聲從不間斷,父輩將對馬的疼愛傳給孩子,這樣一代代相承。馬在他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卻從未被當作理所應當。
於是形成了一種親密無間的人馬關系。族人會給馬匹編辮,裝飾它們;疲憊時,自己也會枕靠在馬身上小憩。他們高度依賴馬匹,視其如夥伴。這種情感在長期演化後,已融入骨髓成為秦人的集體記憶。也正因如此,統治者才會把馬視為國之重寶,不遺余力發展養馬業。
養馬成為重要產業
隨著秦國實力的增強,養馬業也成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份。秦穆公十分重視騎兵作戰力量,他從養馬群裏選拔了2000匹戰馬編入軍隊。這支「馬步結合」的部隊,成為打敗鄰國的致勝法寶。
到秦孝公時期,宰相商鞅變法推行「重農抑商」,但養馬業還是得到率先發展。沒有足夠的優良戰馬,騎兵隊伍也就難以壯大。商鞅不惜以極嚴厲的法律來保護馬政,偷盜馬匹者一律槍決。
當秦國國力日益鼎盛時,養馬規模更是空前高漲。史書記載,光是戰馬就有上萬匹之多,而其中最快的一批,全速奔跑起來蹄印之間達到三丈!
秦王們推崇「重農抑商」的理念,目的就是振興國力、強師制敵。而在他們眼裏,種田固然重要,飼馬也不容小覷。馬群可以為農業提供有力幫助,同時還能孕育出無堅不摧的鐵騎。
於是在講究實效的秦人那裏,飼馬業占有舍我其誰的戰略地位。各級官員視馬政為己任,農閑時牧民還會協助照看馬群。為防馬群外泄,秦王下令在疆場興建了堅固的城墻,派兵把守警戒。
在發達的養馬業助力下,秦國騎兵日益強盛。這些緊跟戰鼓節奏的勇士,全副武裝,人馬結合,對敵沖鋒陷陣。他們乘騎在來自祖國大地的戰馬之上,視死如歸,誓要將秦王的雄心壯誌實作。
馬政機構的完善
秦始皇登基後,他花大力氣發展養馬業,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軍隊需求。此時秦國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馬政管理體系,實行省級和縣級雙軌制。除了生產之外,還重點開展了戰馬選育和訓練工作。
選馬不僅需要外行人幫忙,最關鍵還是要聘請養馬和斷馬的專家。匠心獨具的養馬高手可以透過馬的外觀判斷它的品種和優劣。他們編撰傳世的馬匹鑒賞經典,成為後人學習的典範。
而訓練戰馬也是門深奧的學問,必須由馴馬師傅疏導。據說秦國設有專門的訓練場地,對馬匹進行耐力和靈敏度的鍛煉。只有透過考核的馬匹才有資格上戰場效力。
為了系統化馬政管理,秦始皇還制定了【六廄律】,對馬的產地與用途做了明確區分:其中宮廄提供皇室專用馬匹,章廄馬匹優先調配軍隊使用。此外還有大廄、中廄、小廄等其他規格,每年皆有法定配額。
值得一提的是,秦朝非常註重馬匹的後代培育。它們實行畜牧專業化生產,選擇體格優良的公馬進行配種。馬政機構還派員深入馬群調查,定期淘汰老弱病殘馬防止基因退化。這些現代化的馬種改良和優生措施,使秦國的馬匹質素不斷提升,為戰爭儲備了充足體力。
馬背上的秦將
如果說馬是秦人稱霸的原動力,那麽秦穆公就是第一位成功駕馭這股力量的英明領袖。在他統帥下,秦國的騎兵軍隊初露鋒芒。這些身披重甲、身騎良駒的勇士,迅猛如疾風,開啟了秦國征戰的歷史篇章。
300年後的秦始皇時代,騎兵已經成長為秦軍的利劍。面對北方強大的匈奴單於,秦始皇派遣大將軍蒙恬率領30萬大軍迎戰。這其中就有一支精銳的輕騎兵,他們穿梭在陣前,獵豹一般撲向驚慌失措的匈奴人。
秦軍還曾多次大舉南征百越之地。為了應對嶺南山地地形,移民拓展的步兵後方都編配有騎兵,負責運送糧草等後勤保障工作。可見,沒有了馬的加持,秦軍解決不了積弱的局面。
作為統帥,秦始皇深知馬在戰場上的重要性。所以每逢大戰前,他都會親自視察騎兵營地,檢查戰馬和鞍轡是否齊全。有一次南征途中天色已晚,皇帝還是提著燈籠檢視夜宿營壘中的馬廄。
大臣們見皇帝如此操勞,忙上前勸阻。秦始皇卻語重心長地說:「朕得此萬裏江山,靠的就是馬於咽喉;失此江山,也因馬於咽喉。」可見一斑的是一個馬大國君主的政治智慧。
栩栩如生的戰馬雕像
如今在秦始皇的陵墓當中,我們可以欣賞到栩栩如生的兵馬俑。這些戰馬雕像身材矮小,但蘊含著巨大的力量,它們都是當年秦人心目中英雄的寫照。
觀察雕像我們可以發現,馬匹的每個部位都刻畫得惟妙惟肖,這顯示了秦人高超的雕塑技藝。這些未署名的匠人透過圓雕、浮雕等多種手法,將馬身上肌肉的走向刻劃得活靈活現。
其中有一匹馬名叫「銅雀」,它原是秦始皇南征時的坐騎。這匹馬性格豪爽,一路殺敵立下赫赫戰功。它和秦始皇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皇帝有時會親自給它掃馬廄、餵食,可謂恩愛非常。
當這匹良馬終於在戰場上中箭犧牲後,秦始皇非常傷心。他立即命令工匠以全屍為模,制作了這座栩栩如生的戰馬俑。這樣,銅雀就永遠守衛在秦始皇的陵墓之中,成為了千古絕唱。
其實,秦兵馬俑蘊含的不僅是藝術價值,也體現了秦人的歷史記憶。這些形象生動的戰馬,就是他們心目中勇猛果決、與己並肩作戰的知音。它們或許只是普通馬匹,卻承載了秦人的榮光與夢想,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
結語
馬在秦國崛起的歷史長河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秦族起初就是一個馬背民族,後來逐漸轉變為一個以馬術見長的政治實體。可以說沒有馬的加持,秦國很難完成從遊牧部落到建立帝國的飛躍。
馬為秦國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動力。無論是戰車作戰還是騎兵沖鋒,沒有優良戰馬的助力都無法取勝。正是眾多戰馬的奮勇殺敵,才換來了秦國最終稱王稱霸的偉業。
據傳那個時代的秦國之所以選擇在岷山和祁山之間定都,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片肥沃良田很適合養馬。這顯示了馬在秦人眼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沒有了足夠飼料的支持,強大的秦軍也難以為繼。
所以可以這麽說,馬匹的力量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行程。沒有馬的助力,秦國極可能和其他六雄並駕齊驅,最終都被更強大的外敵所滅。正是萬馬奔馳的淳厚之力,才將秦國推上統一帝國的寶座,開創了中國兩千年封建王朝的輝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