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歷史上真實的劉表,縱橫亂世,配得上梟雄稱號!

2024-02-05歷史

在真實的歷史記載中,劉表及其集團的活動遠非如此平淡。

當關東聯軍集結,以袁紹為盟主時,荊州地區亦積極響應,包括荊州刺史王睿、南陽太守張咨及長沙太守孫堅等皆加入了討伐董卓的行列。

然而,歷史中孫堅背棄盟友的傳統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從長沙發兵,先斬荊州刺史王睿,再除南陽太守張咨,並與袁術聯手占據南陽。

王睿遇害後,漢朝廷試圖重新委任新的荊州刺史。此時,劉表手持漢獻帝劉協的詔書前往荊州赴任。

劉表一騎下荊州

實際上,當時的荊州局勢動蕩不安,劉表孤身一人抵達宜城,無兵無卒,處境極為艱難。

當時,荊州南陽已被袁術和孫堅占據,襄陽則被江夏叛匪張虎和陳生控制;長沙蘇代以及華容的貝羽等人也聽命於袁術和孫堅,整個荊州幾乎無人服從劉表。史料形容此時期荊州江南地區宗族勢力強盛,各自割據作亂。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襄陽蔡瑁帶著蒯良、蒯越兩兄弟前來投靠劉表。蔡家和蒯家均為荊州的大戶人家,雖擁有豐厚的財富、人力和糧食儲備,但卻缺乏合法的政治地位。

蔡瑁之所以選擇劉表,正是為了尋求一個名正言順的身份。一方面,劉表身為皇親國戚,另一方面,又是大漢朝廷正式任命的荊州刺史,具有無可爭議的合法性。相比之下,占據襄陽的張虎和陳生只是江夏地區的賊寇。

而蔡家作為襄陽首屈一指的世家大族,有著自身的政治抱負和政治理想,自然不願與賊寇同流合汙。有人或許會問,為何蔡瑁不選擇實力較強的袁術,而是選擇看似弱小的劉表?

原因在於,袁術因與孫堅聯手背叛了官僚出身的南陽太守張咨和前荊州刺史王睿,而這二人均出自中原赫赫有名的世家——尤其是王睿來自瑯琊王氏。中原地區的世家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姻關系和師徒情誼,形成了利益共享的共同體。因此,袁術與孫堅的合作導致其失去了中原世家的支持。

在這種情況下,袁術所能聯合的力量僅限於一些軍閥和叛亂武裝,如孫堅、呂布、公孫瓚、陶謙以及白波軍首領等,而世家子弟們則不再願意與袁術合作,轉而尋找更具合法性和長遠發展潛力的合作夥伴,如劉表。

回到劉表的話題,面對荊州混亂的局面,他毫不掩飾地向蔡瑁、蒯良和蒯越三人表明心跡:荊州目前形勢動蕩,人心難聚,想要征兵卻又擔憂民眾不願歸附,你們有何良策助我安定局勢?言下之意是,在這個亂世之中,百姓為求生存往往只要給口飯吃就願意賣命,所以實際上他在尋求他們三人能提供支持,包括錢糧等資源。

蔡瑁三人心領神會,不僅慷慨解囊,還主動提出解決辦法。他們深諳荊州內部宗族勢力繁雜的狀況,決定采取果斷行動。蒯越直接策劃了一場大型的「鴻門宴」,史書記載:「越遣人誘宗賊至者五十五人,皆斬之,襲取其眾,或即授部曲。」憑借蒯家在荊州的影響力,一場宴會下來,五十五名豪強頭目被除掉,隨後趁勢收編了他們的部眾,將這些力量納入劉表麾下。

隨著這批宗賊首領的覆滅,江南地區僅剩下襄陽的張虎和陳生兩大勢力。襄陽城防堅固,攻打不易,歷史上孫堅就是在此地戰死,關羽亦因久攻不下而最終導致後方失守。對於襄陽問題,劉表等人選擇了金錢攻勢。

張虎與陳生雖為盜匪,但其本質也是為了糊口度日。如同當年四十萬黃巾起義軍一樣,無非是饑寒交迫下的無奈之舉。於是,蒯越與龐季透過強大的經濟手段攻克了襄陽,使得張虎、陳生兩人見利而降。道理很簡單,既然能安穩生活,為何還要冒險為盜?不僅如此,劉表還許諾給予他們正規編制,加入大漢朝廷承認的荊州刺史軍隊中,成為合法軍人。

如此一來,江夏地區的匪患得以平定,劉表成功收復了南郡、江夏郡以及襄陽重鎮。當時荊州共有七個郡,劉表已掌控兩郡,而北方的南陽郡仍在袁術和孫堅手中,南方荊南四郡(長沙、桂陽、武陵、零陵)則相互呼應,形成聯盟。

群雄紛爭

至於接下來劉表應先收復北部的南陽郡還是南部的荊南四郡,並非他能夠自由選擇的問題。因為就在他取得襄陽之後不久,天下形勢劇變——董卓兵敗逃往長安,洛陽被焚,而袁術派孫堅揮師北上,直指劉表而來。這一系列變故,讓劉表無法按原計劃部署,只能迎戰孫堅,展開新一輪的較量。

董卓抵達長安後,以袁紹為首的關東聯軍開始內耗,不再積極對抗董卓,反而展開了內部爭鬥。袁氏兄弟關系破裂,袁紹選擇與荊州的劉表結盟,而袁術則聯合幽州的公孫瓚,導致原本的關東聯軍分化為兩大陣營:士大夫陣營,包括袁紹、曹操和劉表;軍閥陣營,則由袁術、公孫瓚以及陶謙組成。

軍閥陣營首先對士大夫陣營發起攻擊,【三國誌·武帝紀】記載:由於袁術與袁紹之間的矛盾激化,袁術向公孫瓚求援,公孫瓚派劉備駐紮高唐,單經駐守平原,陶謙進駐發幹,共同進逼袁紹。然而,曹操與袁紹聯手迎戰,並成功擊敗了這一聯盟。

在北方戰場,公孫瓚、劉備、單經及陶謙合圍攻打袁紹和曹操,但最終未能戰勝,被曹操和袁紹合力擊退。

南方戰場上,【三國誌·劉表傳】記錄了一段重要史實:當袁術占據南陽時,他聯合孫堅意圖突襲並奪取劉表的荊州領地,派遣孫堅進攻劉表。不幸的是,孫堅在攻打襄陽時遭流矢射中身亡,軍隊潰敗,使得袁術無法取得勝利。

孫堅戰死後,劉表立即展開反擊,趁勢將袁術趕出南陽,進而收復該地。【三國誌·武帝紀】載明,在此過程中,劉表切斷了袁術的補給線,迫使袁術撤出南陽,轉戰陳留。

袁術撤離後,南陽名義上歸入荊州刺史劉表的管轄之下。劉表得以騰出手來處理荊南四郡的問題。其中,長沙太守張羨與劉表之間存在嚴重的分歧和沖突。

正當劉表準備對付張羨之際,中原局勢又發生了巨變。長安城中的董卓遭到王允與呂布的聯手誅殺,但隨後董卓部下李傕、郭汜、張濟與賈詡結成「西涼F4」,打敗呂布和王允,控制了長安。然而,勝利之後他們內部也出現了分裂,李傕和郭汜斷絕了對張濟的糧草供應,走投無路的張濟被迫外出劫掠,誤打誤撞來到了劉表治下的南陽穰城。

然而,張濟顯然沒有料到荊州擁有神射手,先前連孫堅都命喪於此。結果不出所料,張濟也在戰鬥中不幸中箭身亡,死法與孫堅如出一轍。

張濟去世後,其侄子張繡繼承了他的軍隊。為了維持生計,張繡決定依附劉表,換取糧食供給,並率軍駐紮於南陽宛城,替劉表抵禦來自北方的威脅。

至此,荊州北部已基本安定下來,劉表遂調集大軍揮師南下,將目標釘選長沙。

劉表與諸葛仕家

此時,徐州迎來了一位熟客——諸葛玄,他正是諸葛亮的叔父。諸葛亮早年喪父,由叔叔諸葛玄撫養長大。當時,徐州刺史陶謙是江東丹陽人,與徐州原生的一些名門望族關系並不融洽,如瑯琊諸葛氏、瑯琊王氏等家族,他們不願出任官職,拒絕與陶謙合作。

在徐州動蕩不安且家族與地方官員不合的背景下,諸葛玄攜帶著諸葛亮、諸葛均兩兄弟以及他們的兩位姐姐,一同南下投奔荊州劉表。諸葛玄與劉表早年間就已結識,同為中原士族出身,彼此間的關系網錯綜復雜,相互認識是很自然的事情。

劉表對於諸葛玄的到來十分欣喜。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諸葛玄是來投靠劉表的,這對於身處荊州需要依賴蔡家和蒯家力量的劉表而言,是非常珍貴的「自己人」。劉表深知依靠他人之便需受制於人,要想在荊州真正立足,就必須培養自己的心腹勢力。因此,劉表接納了張繡、諸葛玄等人,並後來收留劉備,都是為了逐步壯大自身力量。

就在諸葛玄投奔劉表期間,天下格局又發生了劇變。袁術被曹操和袁紹聯手擊敗,退至揚州。揚州刺史劉繇無法抵擋袁術的進攻,被迫從江淮地區逃往江東。此時,江東豫章郡太守周術去世,豫章太守一職空缺。長安朝廷委派朱皓接任豫章太守,而由於當時長安實權掌握在李傕和郭氾手中,朱皓實際上是李傕陣營的人。

李傕拉攏劉表,授予其鎮南將軍、荊州牧、成武侯並給予假節權力,但劉表身為士大夫陣營的一員,不可能因為一個封號就被輕易收買。於是,劉表上書朝廷,請求任命諸葛玄為豫章太守,意圖借此將影響力擴充套件到江東地區。然而,在江東豫章,朱皓與諸葛玄圍繞著太守之位展開了激戰,最終朱皓勝出,諸葛玄不幸戰敗身亡。

諸葛玄死後,諸葛亮、諸葛均及兩位姐姐成為遺孤,全由劉表負責撫育。劉表為人頗為仗義,他將諸葛亮的一位姐姐嫁給了荊州蒯家的蒯祺,蒯祺乃荊州文官之首;另一位姐姐則嫁給荊州名士龐德公的兒子,而龐德公有個侄子龐統,因此諸葛亮與龐統有了親戚關系。此外,諸葛亮娶了黃承彥的女兒黃月英,黃月英的母親姓蔡,是荊州蔡家人,是蔡瑁的妹妹。蔡瑁有兩個妹妹,一個嫁給劉表,另一個嫁給黃承彥,所以諸葛亮與劉表之間也存在著親緣關系,從黃月英這邊論,諸葛亮應稱呼劉表為姨夫,而且是血緣關系上的親姨夫。

盡管有這層親密關系,但在後世著名的「隆中對」時,諸葛亮與劉備密謀對付自己的親姨夫劉表,這一行為背後透露出諸葛亮對劉表可能存在的怨恨,或許源於諸葛玄之死。

劉表平定荊州

言歸正傳,關於劉表的征戰歷程,先前提到他試圖圍攻長沙太守張羨,但歷史記載中顯示這一過程並不順利,連續多年未能成功攻克。

在持續僵持期間,張羨因病去世,其子繼位,然而這位接班人能力平庸,導致戰局迅速逆轉。隨著張羨之死,長沙城失守。

緊接著,零陵和桂陽兩地聞風喪膽,紛紛選擇投降劉表,不再抵抗。借此機會,劉表順利收復了荊南四郡中的零陵與桂陽兩郡。

至此,劉表完成了對荊州全境的統一,【史書】對此有如下描述:「(劉表)南方征服了零陵、桂陽,北方則控制了漢水流域,所轄地域幅員遼闊,達數千裏之廣,麾下擁兵十萬余眾。」

這是劉表勢力最為強盛的時期,論實力而言,當時的劉表與同一時期的袁紹、袁術以及曹操等割據勢力相比,並無明顯劣勢,可謂不相上下。

劉表並非沒有向外擴張或爭奪天下的意願,然而他的行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統一荊州後,盡管劉表擁有強大的地盤和兵力,但其勢力內部存在一個結構性問題:荊州的文官系統以蒯家為核心,武將力量則以蔡家為主導。當初劉表孤身入宜城之際,正是得益於蔡家與蒯家的巨大支持才得以立足並掌控整個荊州,可以說這兩大家族對於劉表勢力的建立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這種情況下,劉表若要效仿某些歷史上的君主實行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之策,鏟除這些功臣家族,則需要具備極強的權威與實力。然而實際情況是,劉表未能做到這一點,這就意味著他在荊州集團中的決策權並不絕對,而是與蔡家、蒯家共享權力,甚至可以說是形成了「雙頭執政」的局面。這種內部結構導致了荊州集團在對外決策時無法像袁紹、曹操那樣具有高度集中的領導力和執行力。

盡管如此,劉表並未完全放棄對外擴張的努力。他最容易調動的軍事力量便是依附於他的部屬張繡,透過指揮這支忠誠的力量,劉表仍能采取主動出擊的軍事策略。然而,在整體戰略層面,由於內部權力分配的問題,劉表在爭霸天下的道路上顯然遇到了難以逾越的障礙。

劉表對三國歷史的推動

在劉表穩固荊州統治之後,歷史舞台上演繹了三件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而劉表亦深受其影響。我們逐一解析這三件事:

第一,漢獻帝劉協從長安逃離,途中遭遇敗績於曹陽之地,隨後曹操將其迎至許縣安置。這一舉措標誌著曹操與袁紹之間的聯盟徹底破裂。要知道,漢獻帝劉協是由逆賊董卓所擁立,作為士族領袖的袁紹對此並不認可,因為早年他的家族袁隗及大將軍何進共同支持的是漢少帝劉辯。董卓不僅廢黜了袁家支持的皇帝,還對袁家進行了殘酷的屠殺,造成了無法化解的深仇大恨。因此,袁紹拒絕承認劉協的合法性,並自行選擇了北方幽州牧劉虞作為擁戴物件。

然而,曹操卻不同意袁紹的做法,他選擇站在漢獻帝劉協一方。鑒於劉虞遠在北方幽州,而劉協則位於西方長安,曹操便以此為據向袁紹表明立場:「諸位若欲北向,我自擇西行。」這意味著曹操決心依附並尊奉漢獻帝,由此拉開了與袁紹之間更為直接的政治對立和軍事競爭的序幕。

當漢獻帝出逃導致袁紹與曹操陣營決裂之際,劉表面臨了選擇站隊的難題。盡管袁家四世皆為朝廷重臣,且實力在當時強於曹操,但劉表並未公開表明立場,而是采取了一種微妙的做法。

此時,在南陽宛城安靜駐紮的張繡突然活躍起來,開始在曹操的邊界制造事端。這一舉動實際上傳遞了一個訊號:劉表暗中傾向於支持袁紹一方。

曹操對劉表的態度心知肚明,遂在迎奉漢獻帝之後決定先發制人,將矛頭指向劉表所倚重的宛城張繡。關於曹操與張繡之間的軍事沖突細節雖在此不多贅述,但這場戰鬥堪稱激烈膠著,雙方你來我往,持續兩年之久。最終,曹操付出了慘痛代價,包括失去長子曹昂和猛將典韋,而張繡則在重重壓力之下選擇了投降曹操。

劉表看似未能給予張繡實質性的援助,使得張繡幾乎是以涼州軍孤軍對抗強大的曹操勢力。這背後反映出的是劉表作為荊州集團領導者許可權受限的問題——彼時以蒯越為代表的荊州士族已經開始傾向於曹操,與劉表原本偏向支持袁紹的意願並不一致,這一內部意見分歧將在後續事件中進一步顯現。

二:袁術於壽春擅自稱帝後迅速走向敗局。而在袁術登基前一年,孫策已完全掌控江東地區。由於孫堅曾因荊州刺史劉表而戰死,導致孫劉兩家的恩怨難以調和。

劉表深知孫策對荊州抱有敵意,因此聯手廬江太守劉勛共同向孫策發起了攻擊。值得一提的是,劉勛原是袁術麾下的將領,在袁術自立為帝一年後迅速隕落,此時劉勛手中掌握了大量袁術舊部及家眷,麾下軍隊多達四萬余人,加上皇親國戚劉曄的投靠,其在廬江地區的影響力堪比一個小袁術。

廬江之地乃周瑜故裏,孫策與孫權的戰略重點有所不同——孫權更關註荊州方向,而孫策則一心要穩固江淮區域,因此攻打廬江、令周瑜、張昭等江淮士族歸鄉成為其重要目標。

面對孫策與周瑜的強大攻勢,劉勛和劉曄選擇與荊州劉表結盟,三者形成了對抗孫策的聯合陣線。此戰役中充滿了智謀與反轉,孫策和周瑜多次身處險境,具體戰鬥細節在此不做詳述。

最終,孫策成功攻占廬江,而前來支援廬江的荊州江夏太守黃祖之子黃射先鋒部隊被孫策擊敗。隨後孫策乘勝追擊,欲進攻江夏,但未能攻克。戰事結束後,劉勛和劉曄二人兵敗逃亡,最終投奔曹操旗下。

三:官渡之戰的烽煙燃起,北方局勢發生了重大轉折。袁紹揮師南下,直指曹操駐紮的官渡,一場決定天下格局的大戰即將爆發。此時,劉表面臨著艱難的戰略抉擇。

【三國誌·劉表傳】記載,在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對峙之際,袁紹派人向劉表求援,劉表口頭答應卻並未出兵援助,同時也未支持曹操,他的意圖是保持中立並穩固江漢地區的勢力,靜觀時局變化。

實際上,劉表並非不願出兵支援,而是受到了集團內部的掣肘。蒯越、劉先以及韓嵩等荊州重臣向劉表進言,大致意思是:當前北方兩大勢力相持不下,天下的重心正落在您這位鎮南將軍身上。然而,您擁有十萬之眾,卻未能適時選擇賢明的一方輔助,並且保持中立並無明確立場,如此一來,可能兩邊都不討好。鑒於曹操乃當世英傑,才俊紛紛投奔,其戰勝袁紹的趨勢明顯,因此他們建議劉表應舉全荊州之力歸附曹操,這才是最為穩妥的戰略決策。

這樣一來,劉表雖已口頭答應袁紹,但荊州士族階層卻傾向於曹操,這令劉表陷入了兩難境地。為探查虛實,劉表派遣韓嵩前往曹操陣營打探訊息。

韓嵩返回後,極力稱贊曹操,並勸說劉表將兒子作為人質送往曹操處以示誠意,此舉深深激怒了劉表,他甚至下令殺害了韓嵩的隨從,但由於韓嵩背後有蔡瑁和蒯越的支持,劉表無法動其分毫,只能將其關押入獄。

也正因為這段恩怨,後來曹操南下時,劉表恰逢病逝,而蔡瑁和蒯越直接投降曹操,這背後的根由正是在官渡之戰期間,荊州士族已傾向於投靠曹操。

此時,劉表既受到荊州士族不聽調遣的壓力,又因自己的部屬張繡已經投靠曹操,導致他在援助袁紹方面顯得力不從心。

盡管如此,曹操依然對劉表存有疑慮,故而拉攏交州刺史張津,命其北上進攻劉表控制的荊南地區。面對這一挑戰,劉表展現出非凡的應對能力,在抵禦張津的同時,還采取措施牽制曹操。

袁紹為了增強在官渡戰場上的勝算,派出使者到許昌以南策反各地。劉表響應了袁紹的號召,並積極策劃豫州各郡及周邊地區共同反抗曹操,當時除了陽安郡之外,豫州其他郡縣均同意倒戈支持袁紹。

在官渡之戰的關鍵時刻,袁紹派出的策反使者正是劉備。他與汝南的劉辟聯手,對曹操的後方許昌發動攻勢,其迅猛之勢一度直逼許昌城下七十裏之遙。

然而,在勝利似乎唾手可得之時,曹仁、滿寵和李通等曹軍將領率部迅速平定了這場突如其來的叛亂。因此,在這個階段,劉備實際上已與劉表站在了同一陣線,這也是官渡戰役結束後,劉備選擇投奔劉表的原因所在。

官渡之戰結束後,天下的局勢逐漸明朗。袁紹敗退至河北後不久便病逝,曹操趁機收服河北地區,統一北方大局已定,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與此同時,江東孫策遭刺不幸去世,孫權接掌大權後調整戰略方向,將目標釘選於荊州,開始向江夏地區發起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