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新四軍第7師有多牛?一年收入高達6000余萬元,能養活20個甲種師

2024-05-10歷史

在很多歷史愛好者的心中,新四軍和八路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經濟都很緊張,甚至在八路軍成立初期,還有很多留守部隊沒人發軍餉,只能憑借自力更生,靠打勝仗獲取的戰利品來維持隊伍的運轉。

但凡事都有特例,在新四軍之中就有這麽一支與眾不同的隊伍——新四軍第7師。說起這支隊伍,可謂是富得流油,在當年有人用六個字形容新四軍第7師,「富七師,甲全軍」。什麽意思呢?說白了就是有錢,在經濟方面一騎絕塵,其余任何一個師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新四軍第7師富到什麽程度?據文章【江淮熱血江淮魂:雄師馳騁 烽火皖江】記載,僅1943年一年時間,第7師的財政收入就多達2400余萬元, 支援軍部的費用更是高達700多萬元。而到了1944年, 第7師的財政收入更是高達6000萬,誌願軍部的費用也提升到1400余萬元。

也就說,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時期,新四軍不僅不需要軍部給撥款,而且還能拿出很大一部份錢去支援軍部。可能很多人對這樣的數碼沒有概念,筆者就以當年國民政府給甲種師的軍餉為例,讓大家可以更直觀的了解第7師這筆錢的意義。

按照當時的國民政府規定,一支甲種師的軍費每月是20萬元。但是新四軍成立後,蔣介石可謂是百般刁難,縱容何應欽對新四軍的軍費百般克扣。將每月16.6萬元的軍費硬是克扣成了6.5萬元,這點軍費對於一個師而言根本就是杯水車薪,周恩來得知此事後,立刻據理力爭,但對方揣著明白裝糊塗,幾乎就是耍無賴,最後也只將軍費爭取到了每月8萬。

當時國民黨軍丙種師的軍費每月還是10萬的標準,也就是說新四軍軍費,都不如國民黨軍的一個丙種師軍費高。新四軍成立以來,經歷了蔣介石從給軍費到不給軍費,這期間幾乎一直都遭到蔣介石的打壓,大家都很清楚,蔣介石不希望新四軍發展起來。

即便是如此差的待遇,對於新四軍第7師而言,卻還是相當不錯的了。因為新四軍第7師成立於1941年5月1日,正好處於蔣介石叛變革命不久,當年新四軍多少還能從蔣介石那裏領軍費,蔣介石背叛革命之後,新四軍的處境更加艱難了,剛剛建立的第7師更是舉步維艱。

皖中抗日根據地的力量很薄弱,成立時僅有一千多人,還是皖南事變突圍出來的戰士和遊擊隊員,以及挺進團聚在一起。根據地的面積和人口更是少得可憐,還要同時面對日軍、偽軍、國民黨軍的經濟封鎖和進攻。

皖中抗日根據地的實力弱,但地理位置重要,處於敵人的腹地,無論如何也不能丟,必須要保住這裏的紅色火種。因此,張鼎丞被任命為師長、曾希聖被任命為政委,張鼎丞最終還因為在延安學習而未能到任,第7師的軍政工作實際由曾希聖一手抓。

曾希聖的能力非常強,但主要體現在情報方面,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戰將。從第7師成立之初的組成上來看,其實不難看出來,這支部隊的作戰能力不是特別強,當時部隊的定位是「戰略機動部隊」。

但就是這樣一支部隊,短短幾年時間內卻「大翻身」,從人少、槍少、錢少、物資少,變成了兵多將廣、財大氣粗,每月津貼高達10元,是中共武裝力量中津貼最充裕的部隊之一。同時,第7師的夥食也是獨一檔,不僅吃的是大米飯,每月有零用錢,更有一管牙膏、三條香煙。

這樣的條件在抗日戰爭時期,很多部隊簡直想都不敢想,不要說大米飯,就是粗糧能夠管飽那也算是待遇高的部隊了。更不要提一個月三條香煙了,就算是打勝仗時能夠繳獲到幾箱香煙,那就是「發大財了」。

最重要的是,第7師的武器裝備,到最後已經發展成了全日式裝備,部隊的定位也從「戰略機動部隊」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主力部隊。那麽,第7師到底透過什麽樣的方式,才得以完成了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壯舉呢?兩個人是關鍵。

第一個人是曾希聖。曾希聖作為第7師的靈魂人物,第7師的發展自然與他息息相關。第7師當時所有的發展策略和方案,曾希聖都會親自拍板。第7師的經濟發展固然強盛,但實際上第7師並非僅僅發展了經濟,曾希聖還修建了很多民生工程,著名的黃絲灘大江堤工程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個。

第7師當時面臨的不僅僅是經濟問題,還要面對敵人的進攻,而大力發展經濟的前提,一定是第7師能夠生存下去,在皖中抗日根據地站穩腳跟。皖中抗日根據地地理位置特殊,雖然面積不大,但地處要沖,是敵軍進攻的重點目標。

僅1943年一年時間內,第7師就與日偽軍交戰了189次,而在此之前的1941年,11個月內的戰鬥次數更是高達334次。第7師為何能夠一次又一次粉碎敵軍的「掃蕩」?自然是依靠抗日根據的人民群眾,有了群眾基礎,第7師才有立足之地,而曾希聖所作的一切利國利民之事,都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為第7師發展壯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個人名為蔡輝,是財經方面的專家,在反日軍經濟封鎖領域有著十分突出的貢獻。蔡輝到第7師之前,第7師財經狀況相當糟糕,連每天5分錢的菜錢都經常無法給到戰士,更不要提鹽、布、工業品等緊缺的物資,商業更是一塌糊塗,手裏有糧食卻在敵軍的經濟封鎖下難有銷路。

蔡輝到第7師不久,立刻根據第7師的困境提出了七條緊急措施,可謂是條條精準。有了蔡輝這位財經專家加入以後,第7師的處境立刻就有了好轉。但蔡輝並沒有駐足不前,而是積極將第7師的商業向敵區發展,因為他很清楚,想要將皖中抗日根據地的經濟盤活,就必須要拿到敵區的重要戰略物資,這樣才能既發展經濟,又能強軍富民。

但想到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敵偽當時對重要的戰略物資嚴格禁運,且不要說是經商,即便是多帶一些鹽,也會遭到敵人的百般盤查。不過,敵人十分狡猾,對於重要戰略物資進入根據地會嚴抓,但從根據地向外販賣糧食卻不管,甚至還從中獲利。

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當時上海的糧食價格很高,與根據地的糧食價格有三四倍的差價;第二,鹽在根據地是稀缺資源,價格要比外界高很多,所以有些商人就用外部的低價鹽,到根據地去換外部高價的糧食。

當時掌控這個賺錢路子的人有兩個,一個是控制運鹽船的楊大炎,還有一個是偽蕪湖商會會長汪子東。蔡輝提出的七條緊急措施中,有兩條與他們有關。第一條,調重兵沿江、沿湖、沿路實行糧食封鎖,實行糧食貿易壟斷經營,切斷日偽糧源。第二條,鹽業貿易公營,統一組織供銷。

這兩條緊急措施,可謂是直擊楊大炎、汪子東的要害,令他們原本日進鬥金的生意,頓時變得蕭條起來。就在楊大炎愁眉不展之際,蔡輝主動來找到他談生意,以根據地的糧食換外面的鹽。

楊大炎對蔡輝並不陌生,在蔡輝到第7師之前做統戰工作時,楊大炎就是蔡輝的重要統戰目標。所以,楊大炎信任蔡輝,將蔡輝視為「救命稻草」,立刻同意了蔡輝的提議,並介紹上海專營大宗食鹽、棉布的巨商周雲海給蔡輝認識,三方達成合作。

從此以後,第7師對外建立起一條貫通南北的交通線,大批的日用、軍工等物資源源不斷的湧入根據地,成為第7師日進鬥金的經濟線。

而且,第7師由曾希聖這位情報專家坐鎮,自然不會浪費如此優越的交通條件,這條交通線又成了情報線,大量的情報透過這條線進入根據地,過往的重要革命幹部也可以透過這條線四通八達。

皖中抗日根據地的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根據地的常住人口、流動人口大量增多,各地的商人趨之若鶩,原本經濟不振的根據地很快就變得熱鬧起來。第7師一邊增大貿易稅收,一邊又積極搞建設,除了民生工程以外,兵工廠也隨之建立,成為後來華東軍區軍工生產部主要技術力量。

有了經濟基礎以後,蔡輝成立了大江銀行,發行大江幣,開始在各抗日根據地抵制日偽幣。不得不承認,第7師的經濟發展實在是厲害,大江銀行甚至還對農業、手工業放無息貸款,有一種貸款叫種子貸,方便了整整120戶,極大的促進了根據地的農業發展。

第7師以商養軍哺民的策略全面展開,日偽軍氣急敗壞之下頻繁「掃蕩」,卻始終無法戰勝第7師,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第7師發展壯大。第7師也正是在這樣的迅猛發展之下,才能在1944年實作了一年6000萬財政收入的壯舉!

一年6000萬元的財政收入意味著什麽?即便是按照每月20萬的軍費來算,也足以養活20個甲種師了,這是何等的財富啊!第7師不僅經濟上迅猛發展,兵力也從最初的一千多人發展到三萬余人,地方部隊更是多達十幾萬,武器裝備更是大換代,是當之無愧的主力部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