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44年,中國因何失去四強地位?與羅斯福支持法國重返越南有關

2024-07-22歷史

按照一般的認識,羅斯福對蔣介石政府失去信心是發生在1944年的豫湘桂大潰敗。正是因為這場大潰敗,使得羅斯福認識到了蔣介石政府的無能、腐敗,轉而把目光投向了延安,由史迪威控制的美援物資也開始逐步向延安方面傾斜,最終惹得蔣介石大發雷霆,史迪威也被迫黯然離開了中國。

誠然,發生在1944年的豫湘桂大潰敗固然有著國民黨內部的種種因素在內,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關鍵時刻,國民黨軍10個精銳的美械師不僅沒能夠加入戰場挽救敗局,反而被調往緬甸參戰,減弱了國民黨軍反攻的實力,這也是造成豫湘桂大潰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那麽,為什麽在中國抗戰最緊要的時刻,羅斯福和丘吉爾偏要調走這10個精銳的美械師呢?這又和中國失去了戰後四強地位有什麽關系呢?

此事說起話長。

1940年6月,號稱陸軍第一強國的法國在抵抗了1個月後宣布向法西斯德國投降。隨即,法國在越南的殖民政府也宣布向維西政府效忠。

按照法國在越南殖民政府的理解,只要是自己宣布效忠維希政府,那在自己身邊虎視眈眈已久的日本就不會向越南動手。畢竟,日本與法西斯德國眉來眼去已久,雖然在此時兩國還未達成日後的【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但總不會向已經向法西斯德國投降的自己人動手吧?

可日本對越南已經圖謀已久,又豈會把區區一個殖民政府放在眼裏?

1940年7月,日本近衛內閣提出了「大東亞共榮圈」計劃。這個計劃所涉及的範圍不僅包括已經被日本強占的北韓、正在進行戰爭的中國,還包括了包括東南亞以及印度和西南太平洋的澳洲、紐西蘭等廣大區域。在日本這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中,越南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只要是占據了越南,日軍向南可以控制南洋群島,向西可以控制中南半島,進而形成對咽喉要地新加坡的聯合打擊。只要是占領了新加坡,就意味著打通了進入印度洋的通道。面對著這樣一塊肥肉,日軍又豈會放手?

就在法國在越南的殖民政府正幻想著依靠法西斯德國的力量來挽回其在越南的統治的時候,1940年9月27日,德日意三國在德國柏林簽訂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在【條約】中的第二條赫然寫到:

德意誌和意大利承認並尊重日本在大東亞建立新秩序的領導權。

這就意味著,法國在越南的殖民政府的利益被直接無視了。

日軍隨即進入了越南,並脅迫法國殖民當局簽訂了【日法共同防衛印支議定書】。從此,日本實作了其戰略意圖的第一步,即占領越南,以越南作為進攻東南亞彈板的目的達到了。

法國戰敗後,不甘心成為法西斯德國附庸的法國人民陸續流亡到了英國,逐漸形成了以戴高樂為領導人的「自由法國」組織。英國與法國雖然在歐洲也有著利益沖突,但是在維護殖民統治的利益上是一致的。因此,在1940年6月,日本有意於進攻越南的時候,丘吉爾就曾對日本發出過警告:

英國的目標是徹底恢復法國的領土、殖民地和宗主國地位。

1940年9月,在日本占領越南的時候,丘吉爾更是強硬地表示:英國的越南政策是將日本驅逐出越南,將越南作為東南亞的一部份還給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

但是,英國的越南政策卻和美國羅斯福政府有著很大的分歧,換句話說,羅斯福政府對傳統的透過土地占有這種形式的殖民手段已經不感興趣了,他們已經有了新的,更加隱蔽的殖民手段,即透過經濟、文化來控制一國的命脈,美其名曰「軟殖民」。

對於正在發生的戰爭以及戰爭結束後的世界格局,羅斯福政府也有著自己的構想。

自抗戰以來,隨著中國在對日作戰中表現出來的不怕犧牲,絕不屈服的氣概,使得羅斯福政府認為,中國才是美國實作其太平洋政策的基石。試想,如果不是中國人在抗戰中的犧牲,如果不是中國戰場拖住了百萬日軍,那麽將會有多少日軍投入太平洋戰場?會給美國帶來多大的人員傷亡?因此,在1943年4月,當羅斯福被問到如何重建戰後秩序的時候,他說道:

維持世界秩序並非難事,美國和中國將‘管轄亞洲’;歐洲由英國和俄國負責......

而作為老牌殖民主義國家的法國則被排除在外。不僅如此,連戴高樂在英國成立「自由法國」,美國也拒絕承認。

羅斯福的這一番表態,為1943年11月召開的開羅會議上把中國作為戰時「四強」奠定了基調。

1943年11月23日,開羅會議召開。在會議上,羅斯福公開宣稱蔣介石是「四強」首腦之一。

對於中國成為「四強」之一這個提法,丘吉爾內心是不滿意的,可是由於英國在二戰中國際地位下降得厲害,丘吉爾根本無力反對;史太林同意了【開羅宣言】,就意味著他是同意把中國作為「四強」之一的。至此,中國終於躋身於世界四大強國之列。

對於戰後越南的問題,羅斯福曾經在私下裏與蔣介石探討過。按照羅斯福的想法,既然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四強」之一,那在戰後的利益分配上就不能僅限於收回被日本搶占的東北三省和台灣、澎湖等地,而是要把擴大利益範圍。作為中國曾經的藩屬國,越南和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在戰後把越南交給中國,將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可是,當羅斯福提出要在戰後把越南歸還中國的時候,卻遭到了蔣介石的拒絕。見蔣介石對越南不感興趣,羅斯福又提出要成立一個國際托管機構,由中、美、英、法、俄、菲各派1人,加上越南2人組成自治政府。對此,蔣介石表示原則上同意,但同時蔣氏又提出,最好還是由中美兩國出面幫助越南成立一個獨立的國家,並建議發表一個宣言。對此,羅斯福予以拒絕。

由此可見,羅斯福和蔣介石在戰後世界格局的構想上有著根本性的不同。

這倒並不意味著在戰略格局上蔣氏就一定比羅斯福差,而是因為美國沒有遭受過戰爭的創傷,國內的政治形勢也沒有那麽復雜;而蔣氏所面臨的的問題卻遠比羅斯福多得多,先不說政治問題,就一個從清朝滅亡後延續下來的軍閥割據問題就夠蔣氏頭疼的了。在自身實力遠未足以向世界擴張的時期,讓蔣介石同意收回越南這個曾經的藩屬國,這已經遠遠超出了當時中國的能力了。

隨著羅斯福不斷向中國示好,一旁觀望的丘吉爾終於坐不住了。在他的眼中,羅斯福排斥法國,實際上是從根本上否定殖民制度;把越南歸還中國,就是對法國這個世界第二殖民大國的摧毀。如果摧毀了法國的殖民地,那下一個目標會是誰呢?毫無疑問的就是這個世界第一殖民大國英國了。

因此,丘吉爾不僅在開羅會議上拒絕討論英國在遠東地區殖民地(涉及到香港和九龍)的問題,還在德黑蘭會議後回到開羅進行的開羅會議第二次會議上,否決了之前在開羅會議上達成的關於英美中三國要緬甸戰役時達成的共識。他的目的很明確,就是不想讓美國人進入東南亞。

對於丘吉爾的出爾反爾,羅斯福也異常氣憤。因為他清楚,中國雖然在奮力抗戰,但是已經幾乎斷絕了外援,所剩下的僅有一條滇緬通道來維持。如果不盡快在緬甸發動攻勢,一旦滇緬通道被日軍封鎖,一旦中國因為失去了外援而戰敗,幾十萬的日軍就會被抽調至太平洋戰區,這對美國的太平洋戰略將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但對羅斯福的百般勸說,丘吉爾都是充耳不聞。他認為,這裏本是英國的殖民地,趕走日本人也是英國人的事情,與其他人無關。從表面上看,英國人反對的是中國人,其實反對的是美國人,他最害怕的並不是中國人進入緬甸,而是美國人進入緬甸。這也是在第一次遠征軍進入緬甸後遭到英軍百般地刁難和不配合的主要原因。

1944年春季,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為了挽救頹勢,日本在國內緊急擴軍百萬,發動了「1號作戰」,意欲打通從中國東北到越南的鐵路線。國民黨方面在猝不及防之下,節節敗退,先後丟掉了鄭州、長沙、衡陽、桂林、柳州等戰略要地,形勢岌岌可危。面對危局,蔣介石提出要從緬甸抽調精銳的遠征軍回國救援。

就在日本發動「1號作戰」的同時,侵緬日軍為了配合作戰,向印度科希馬和英帕爾發動進攻,盟軍壓力很大。因此,羅斯福請求蔣介石抽調國民黨軍在雲南的10個精銳美械師赴緬甸作戰,以緩解盟軍壓力。

可此時中國戰場的局勢也很不樂觀,蔣介石正在想著如何把這10個美械師投入戰場來緩解日軍的攻勢,因此拒絕了羅斯福的請求。蔣介石認為,既然英國人不想讓中國插手緬甸事務,自己又何必派兵前往呢?

但羅斯福認為,蔣介石此舉是既想要美援,又不肯盡義務,因此對蔣介石表示了強烈的不滿。可蔣介石卻不這麽認為,他認為英國人自身是有能力擊敗日本人的,之所以要中國軍隊前往,完全是因為他們害怕傷亡,是想要把中國軍隊做炮灰。因此,蔣介石第二次拒絕了羅斯福的要求。

蔣介石的不配合終於惹得羅斯福大怒,他以停止美援為要挾,強令蔣介石出兵。無奈之下,蔣介石只得緊急空運兩個師到印度接受美械裝備,隨即投入反攻緬北的作戰。此時,參與反攻緬北戰役的中國軍隊已經達到了5個師。

經過此事之後,羅斯福和蔣介石之間的合作出現了陰影。而且,由於豫湘桂大潰敗,暴露出了蔣介石政府的無能與腐敗,使羅斯福認識到,蔣介石政府並不是他在亞洲推行「軟殖民」政策的好夥伴,因此一改初衷,放棄了把中國納入到戰後四強受益者的安排,這也是在二戰後為什麽中國僅是收回了被日本搶占的東北三省、台灣和澎湖,而並沒有再參與到其他利益分配的原因。

1944年10月,羅斯福政府承認了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臨時政府,這就意味著羅斯福的越南政策發生了改變,由過去的國際托管計劃變成了支持法國重返越南。

從表面上看,羅斯福放棄了把中國納入到戰後四強的原因是因為國民黨蔣介石政府的無能和腐敗,但其實質是羅斯福政府和英國政府在關於殖民地問題的一種妥協。

二戰後,英國雖然已經日薄西山,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在世界各地仍然有著一定的影響力,美國仍然需要英國在很多方面的支持。而要獲得英國的支持,首先就要對英國的殖民政策妥協,保證英國人的利益。因此,在二戰結束後的受降範圍劃分時,本來應該全部劃給中國的越南被一分為二,北緯16度線以北為中國受降區,以南為英國受降區,而法國又在英國的支持下重新獲得了南越部份的控制權。

看到這裏大家可能會說,在二戰後,中國不仍然是四強之一嗎?在1945年7月17日促令日本無條件投降的【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中不是仍然有著中國的名字嗎?

確實,在表面上看,二戰後的中國確實仍然是四強之一,但從實質上看,有哪一個戰勝國會在勝利之後不僅沒有得到任何的戰後利益分配,自身領土卻被分割出去的呢?

因此,在戰後不給予中國與四強地位相匹配的利益肇始於1944年4月的緬北戰役,形成於10月羅斯福政府承認戴高樂「自由法國」政府,確定於1945年2月的【雅爾達密約】。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實力在作怪!沒有實力,即使給了你也守不住;有了實力,你不要也會有人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