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民國-豐順「木薯縣長」劉禹輪

2024-01-20歷史

劉禹輪(1903~1986年) 大埔縣洲瑞鎮田背村大坪頭人。(1939~1945)任豐順縣長。在任長達七年,為地方建設和民生公益悉心擘劃。

一,木薯縣長

1939年2月,劉禹輪被時任廣東省主席李漢魂任命為豐順縣縣長。豐順縣山多田少,「地瘠民貧,素稱難治」。他在任期間,正值潮汕淪陷不久,入海口被敵封鎖,糧道受阻,物價飛漲,糧食緊缺。為了解決日趨嚴重的糧食問題,他積極響應國民政府的關於開展糧食增產運動的指令,在豐順大力開展了木薯種植運動。

他首先召集全縣士紳會議,籌建豐順縣地方建設促進委員會,開展「三山(築山塘,墾山田,種山禾、木薯)運動」。其次,制定「豐順縣政府推種木薯實施辦法」、「豐順縣政府兩百萬株木薯運動實施綱要」、「豐順縣政府卅一年度擴大木薯運動預墾面積實施辦法」等法令,號召民眾廣種木薯。復次,他親自選擇縣城東廂三板橋的荒山,督促縣政警隊、警察自衛隊開荒墾植,建成縣荒山墾植示範場,為百姓作出樣板,縣城周圍龍崗、沙田、留隍等鄉村的農民廣為響應。重視木薯宣傳,透過漫畫、標語等宣講木薯的好處和種植技術。

(豐順縣「種木薯」漫畫)

(豐順縣四年來推植木薯統計,1939年—1942年)

從該表可知,1939年3月,劉禹輪剛上任豐順縣縣長,木薯面積僅有380市畝,產量僅3096市擔,到1942年,面積達到了驚人的13499市畝,產量則到了269980市擔之巨,這個總產量在華南地區名列前茅。手中有了木薯,豐順縣不僅輕松戰勝了1941年水災,而且也抗禦住了1943年旱災,並救濟了揭陽逃荒來的災民。

(【豐順縣木薯運動紀實】所載劉禹輪手持重十五斤二兩值國幣四元的木薯)

二,文化教育

劉禹輪在豐順當縣長極為重視文化教育事業。他認識到要發展教育,必須解決師資問題,因此設立了豐順縣師資培訓班,招生一七九人,培訓兩個月,派到全縣各地的學校任教。全縣鄉/保學校200多所。除辦好豐順縣一中之外,還將留隍球山中學改為縣立第二中學,將湯坑區立中學改為縣第三中學。

此外,他在豐順還設立衛生院,關心群眾的醫療事業。1941年又專門聘請李介丞為縣誌編纂,編成民國【豐順縣誌】,是一部十分寶貴的誌書。他的專著除【豐順縣木薯運動紀實】一書外,還有【豐溪隨筆】及【百人樹人錄】等多部。

(豐順石坑觀音堂「福地洞天」匾-劉禹輪題)

三,廉政

在豐順流傳很多劉禹輪清政廉明的故事。他任縣長時,豐順縣政府及國民黨縣黨部全部設在豐良鎮上幾間老祠堂、老廟宇中,沒有一點縣府衙門的架勢,直到他離任的七年中未曾建有新的縣府衙門,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在民國時期,一般縣太爺離任都不敢親自將縣政府的印信及財務賬目交給新縣官,都是叫秘書交接的,而劉禹輪離任時,他自己將印信親自交給新的縣長,一切來往賬目,清點得一清二楚。當劉禹輪交接完畢離開縣城時,大街小巷都站滿了送行的群眾,不少人在店門前放著三樣東西:一面鏡子,一碗清水,一枝竹葉。寓意是劉禹輪縣長在豐順當縣大爺是「明如鏡,清如水,潔如竹」的清官。

(豐順縣政府歡送劉禹輪赴省城就任合影)

抗戰勝利後,因在豐順縣開展糧食增產運動取得優異成績,經時任廣東省政府主席羅卓英、省農林處處長黃枯桐舉薦,1946年劉禹輪調任省農林處副處長,後任處長,並當選省黨部委員。任內,劉禹輪在【廣東農業】、【經濟建設月刊】等刊物發表了探討廣東農林發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