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48年豫東戰役勝利,此戰之後,毛主席為何說我們「爬過了坡」?

2024-07-21歷史

1948年7月7日,經過20多個晝夜的奮戰,華野取得了豫東戰役的勝利。

這一戰收獲頗豐,我軍殲滅了區壽年兵團主力等9.4萬人,並活捉區壽年,敵整編75師師長沈澄年,並痛擊黃百韜兵團。

這是我軍歷史上一次經典的運動戰,粟裕將軍兩度改變策略,嚇得國軍直冒冷汗。

多年後,將軍憶起此戰,他稱其為自己軍教生涯中,最為復雜、艱辛的一戰。

此後兩個多月,毛主席曾在西柏坡講過一句話,他把解放戰爭比作爬山,豫東戰役以後,解放軍就已經「爬過了山坡」。

如主席所言,此戰之前,三支大軍會戰中原,卻始終找不到機會打殲滅戰。

而就在那時,粟裕將軍大膽建議在中原打一場殲滅戰。

那麽他是如何改變策略,痛擊敵軍,這一戰又為何被稱為是解放戰爭中的重要轉折點?

大膽建議

1947年7月,三路大軍匯聚中原,劉鄧、陳謝、陳粟等人,完成了在中原開辟解放區的重要任務。

那個時候,雖然解放軍在當地已經占有了一定的優勢,但國軍仍具有充足的兵力和優良的裝備。

再加上身處大別山的劉鄧大軍處境困難,另外兩支大軍都難以找到打殲滅戰,改變戰場局勢的機會。

就在那時,粟裕將軍膽大心細,他對中原的未來局勢進行了思考。

1948年1月22日,他向中央軍委,還有劉鄧大軍發出了電報,提出了自己對後面戰役的構想和建議。

他認為,現在的戰場局勢雖然已經發生了改變,敵人從進攻轉向了全面防禦。

這是好事,但他們並沒有死心,在防禦之外還能夠進行一些進攻。

就比如江北地區我軍與敵人正處在拉鋸戰中,實際上,這種情況對於我軍來說,是打運動戰的絕佳機會。

然而,新開辟的解放區還沒有站穩腳跟,群眾工作還沒有做好,而敵人也避免正面沖突,時常進行騷擾。

要集中兵力來打,不太現實,因為敵人有較為優良的運輸條件,機動性很強。

而我軍缺乏固定的補給和運輸,所以他的建議是,三軍能夠選定一個時間,采取忽集忽分的作戰方式,以此徹底消滅一路敵人。

只要周邊的友鄰部隊能夠及時協同作戰,那麽這個戰術是很有可能成功的。

實際上,這就是粟裕將軍打運動戰的一個思路。他希望三路大軍能夠互相打一個配合,在中原打一場殲滅戰。

在電報的最後,他說這只是他個人的建議,是否能夠實行,還望大家根據實際情況裁定。

恰好,那個時候毛主席十分關註中原戰局,正計劃當地的彈頭署,還叫了陳毅將軍,匯報了華野的情況。

當毛主席等領導同誌接到粟將軍的電報,他認真閱讀了一番。

但一開始,他並沒有同意將軍的建議,而是後來回復了將軍一封電報。

電報中說,他們計劃出了三個方案,給到了具體的渡江時間,還有其中的利害,希望他思考後能選定一個。

將軍看完三個方案後再回電報,他認為可以在渡江南進的情況下,在中原尋找機會殲敵,重點打擊敵方的機動兵。

這樣一來能夠快速推進解放戰場中,軍政上的局勢進展。

毛主席思考再三,同意了粟裕將軍的渡江方案。

此番討論之後,陳毅將軍帶著毛主席親手寫下的文書,返回指揮部,宣布了組建東南野戰軍的決定。

他擔任司令兼政委,粟裕將軍被任命為副司令,與此同時,他還兼任東南野戰軍一兵團司令、政委兩個職務。

這個兵團由華野的1、4、6縱隊組成,紀律嚴明作戰強悍,而這也成了準備豫東戰役的前奏。

在這之後,粟裕將軍又一次大膽提出了一個請求,並寫下了長達3000字的電報,這到底是怎麽一回事呢?

東南野戰軍組建完成後,自1948年2月下旬,他就帶著一兵團還有兩廣縱隊和特種兵縱隊進行整訓。

為後面的渡江戰役做準備工作,將軍花費了很多心血,軍政方面兩手抓。

後來,張震將軍評價說,那個時候可以說是什麽都準備好了,就差渡江的命令下來了。

在整訓過程中,將軍也沒有停止對渡江作戰的思考。

關於渡江作戰,他很有經驗,1944年他就曾帶著新四軍渡江南下作戰,打了將近1年他才返回蘇北。

那個時候,他們缺乏後方的支援,打得十分艱難。因此,他深知沒有後方支援的苦楚。

思來想去,他認為眼下還不是渡江的好時機。兩個月後他向陳毅將軍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陳將軍也非常同意,還鼓勵他向中央和劉鄧二人匯報自己的建議。

同樣地,在劉鄧兩位首長那裏,他的建議也得到了肯定。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他才洋洋灑灑寫了3000字電報,分部份陳述了他建議延遲渡江的原因。

這封電報分為8個部份,陳述了他們在新區活動的情況,還回憶了在天目山等地的艱難情形。

他再三強調這是他個人不成熟的建議,希望中央能夠予以批評和指示。

不久,毛主席等領導同誌便發回了電報,請他們到平山來開會討論。

足以見得,主席對中原地區的重視和謹慎。

會後,中央采納了他的一部份建議,決定在中原黃淮地區打一場殲滅戰。

後來將軍在回憶錄中寫道,那場會議讓他深受感動,中央這樣結合實際,重視前線指揮員的工作作風,很有教育意義。

這樣一來,豫東戰役才算做足了準備,一切蓄勢待發。

那麽在戰場上,將軍又是如何展現自己的指揮藝術的?

指揮藝術

在豫東戰役中,戰士們解放了開封,這也是我軍在關內解放的第一座省城,意義重大。

此戰可分為三個階段,並不輕松,我軍戰士首要面對的是敵整編第五軍。

此軍為國軍五大戰主力之一,是老蔣常打的一張先鋒王牌,面對勁敵,粟裕將軍和戰士們如何周旋?

整編第五軍狡猾異常,他們經常打「滑頭仗」,很少吃敗仗,是一支十足的驕兵。

華野部隊中,大家都十分痛恨這一支部隊,因此首先殲滅這支部隊的意見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支持。

在將軍這邊,他認為如果能率先滅掉這一支王牌部隊,也就等於砍掉了老蔣的一只胳膊。

但問題也來了,假如他們作戰受挫又該如何應對?

他左思右想,認為不能如此冒進,還需等待一個確切的時機。

於是,他將「先開啟封,後打援軍」這一方案作為備案。

很多人問他,為什麽不直接向中央上報,他笑著說:「此前我已經提出了暫不渡江的建議,我總不能每次都不同意中央的意見吧?」

針對這支王牌軍,我軍決定先把這條魚引到南邊,減輕壓力。

1948年5月30日,粟將軍帶著他的一兵團南渡黃河。

這個時候,當局才反應過來他們要攻打徐州,連忙發電報要第五軍返回北方堵截。

這樣一來,這條大魚又轉向了北方。

這與將軍原本計劃的南北夾擊有所出入,形成不了殲滅這支王牌軍隊的戰機,但攻破開封的條件已經形成。

到那時,他才將自己的備用方案拿了出來。

這年6月17日毛主席回復電報同意了他的方案,還特別是說情況緊張時,可以自行決定,不需要請示,可見毛主席對粟裕將軍的信任。

開封當地有3萬守軍,人數眾多,然而他們的內部並不團結。

並且,所有的援軍都在百裏之外,他們相當於孤軍奮戰。

但如果開封丟了,勢必會令老蔣顏面盡失,因此他親自坐飛機指揮作戰。

然而這個時候已經遲了,急匆匆趕來的援軍被我軍各路全部攔截,陳唐兵團一舉拿下了開封。

解放開封一事在南京引起了廣泛的討論,老蔣氣得要追究責任,要殺人,國防部的幾名長官都互相推諉,誰也不敢承擔責任。

老蔣丟了面子,堅持要派援軍5天內必須拿回開封,因此不久後,又爆發了雎杞戰役。

邱清泉、區壽年向開封襲來,他們人數眾多,裝備精良,雖然區兵團的兵力比邱兵團弱,但那並不是正面發生沖突的好時機。

就在這緊要關頭,粟將軍立刻再度變換策略,毅然放棄開封。

他決定直接打援軍,攔截邱清泉兵團,先剿滅區壽年的部隊。

邱兵團狡猾異常,但也盲目自大,看解放軍已經撤走,便洋洋得意,長驅直入占領了開封,隨後轉而追擊陳唐兵團南下。

殊不知,他們已經中了粟將軍布下的一盤大棋。

區壽年很有自知之明,他見解放軍南下後,一直在雎杞地區徘徊不前。

1948年6月27日晚,就在區兵團尚未站穩腳跟時,粟將軍立即下令對其展開合圍。

此事叫老蔣得知後,他氣急敗壞,立即打電話給整編第五軍參謀長,要求邱清泉必須支援區壽年,不然就要殺他的頭。

而邱只想隔岸觀火,最後還是在參謀長的誠懇建議下,拖了一天,才發起總攻,但他也只是意思一下並沒有動真格。

打到6月30日,華野已經順利包圍區兵團,這一成果也使毛主席改變了打殲滅戰的謹慎意見。

7月2日,在總攻中,戰士們抓住了逃跑的區壽年、沈澄年等國軍高級長官。

這兩次策略變動令國軍大吃一驚,膽寒不已,但這還不是結束,粟裕將軍又將目光投向了遠處黃百韜兵團。

大決戰前的演習

在粟裕將軍的回憶中,他對豫東戰役印象深刻。

這一戰是他軍教生涯中重要的一戰,也是他打得相當艱辛和復雜的一戰,在重創黃百韜兵團上,他花了很大的力氣。

1948年7月2日,就在我軍俘獲區壽年後不久,將軍急調東南野戰隊第一兵團和兩廣縱隊盡快向東轉移,殲滅黃百韜部隊。

雖然老蔣看邱清泉兵團行動遲緩,再派了整編25師支援,但他們只要能在當晚完成包圍,速戰速決,定能取得巨大的成果。

戰鬥持續了4天。那時戰士們已經足足殲滅了整編25師3個團,直接將黃兵團逼迫到了帝丘店附近。

黃百韜認為自己到了窮途末路,向部下下了死令,要做好破壞重要武器和戰車的準備。

只要解放軍沖進來了,什麽都不許留下。

他還對自己的部下說他們還年輕,要他們先逃不要管他。

自己不能走,也不能當俘虜,只能以死投報老蔣的知遇之恩。

然而黃百韜並未求得一死,他活了下來,就在國軍援軍各路抵達時,粟將軍已經向中央報告,決定7月6日晚撤出戰鬥。

這一下黃搖身一變,成為當局眼中的勇將,此戰還被吹噓為「大捷」。

而實際上,這一戰於解放軍而言,才是真正的大獲全勝。

在粟將軍的回憶中,國軍無法再進行追擊。

這一仗,他們把黃兵團打得愁眉苦臉,還使邱清泉兵團吃盡了苦頭,所謂一箭雙雕,當是如此。

此戰後,黃和邱都不敢貿然行動,只是待在原地徘徊不前。

而解放軍卻在援軍抵達的情況下,跳出了他們的包圍圈,準時進入指定地點進行休整。

當敵軍查明我軍的休整地點時,實際上,戰士們已經休整一周了,我軍又恢復了戰鬥力,精神飽滿。

就在豫東戰役的兩個月後,濟南戰役打響,解放戰爭進入了新階段。

豫東一戰,國軍方面大力吹噓,實際是掩蓋他們害怕的事實。

因為戰士們殲滅了區壽年兵團,痛擊黃百韜,並削弱了邱清泉。

這一戰一共殲滅了敵軍9.4萬人,創下了解放戰爭中一次戰役中,殲滅敵人的新紀錄。

並且,還達到了此前中央提出的要求,華野必須在4到8個月內殲滅10萬人。

可以說,粟裕將軍為這份答卷寫上了一份完美的答案,這也讓他緊繃的精神暫時得以放松。

那麽,這一戰為何被稱為是解放戰爭中的重要轉折點呢?

除了對敵人各大主力的削弱和痛擊以外,暫不渡江的建議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因為粟將軍的這一條建議,是在肯定中央渡江南進的建議下提出的。

推遲渡江並不是不向南進了,而是做好充足的準備,再往下打。

此戰結束後不久,這個影響還暫不能看出來,但實際上它加速了解放戰爭南線勝利的行程。

豫東戰役以後,中央再一次進行了部署調整,粟裕將軍將帶領他的兵團繼續向南前進。

而將軍接下來所要面對的戰役,便是意義重大的濟南、淮海兩個戰役,某種程度上,豫東戰役是大決戰前的一場「演習」。

因此豫東戰役被稱為重要的轉折點,是十分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