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巴黎和會:二戰起點

2024-02-08歷史

巴黎和會:二戰起點?

1919年的上半年,巴黎成為了世界的焦點,各國精英在此匯聚一堂。他們時而笑容滿面,時而眉頭緊鎖,時而激烈爭論,時而默默不語。

他們私下相約用餐,一起觀看演出。然而,在會議上,他們常常針鋒相對。這些多才多藝的外交家們,使得巴黎成為了全球政治、法律和議會的中心。

人們輕輕揮動著手,卻可能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造成淪陷性打擊。這是前所未有的經歷,而且可能再也不會有如此大規模的戰爭舞台。

美國的理想主義總統伍德羅韋遜,他的思想和行為充滿了理想主義。他是長老會牧師的兒子,從小就深受理想主義的熏陶。

擔任普林斯頓大學校長期間,他成功地將這所死氣沈沈的大學改造成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優秀學院,吸引了全國優秀的年輕教師。

他的成就使他走上政治生涯,成為總統後,他仍然保持著學者的儒雅氣質。在他的任期內,他熱衷於進步運動,主張削減關稅,反對托拉斯壟斷,擴大個人自由,限制政府權力。

理想主義者韋遜在去巴黎之前,向兩院提出了未來世界秩序的十四點計劃,包括恢復各國被侵占的領土,授予殖民地人民更多權力,成立國際聯盟,各國互相承認主權,縮減軍備,平等自由貿易等等。

陳獨秀在【每周評論】中稱贊韋遜為「光明正大,當今世界上的第一好人」。然而,在巴黎和會上,各國的立場各不相同,矛盾重重。

美、英、法、意、日五個主要國家各有訴求,法國希望嚴懲德國,以確保地緣安全,而英國則反對法國獨大,希望能保住自己的海外勢力和殖民地。

同樣作為殖民帝國的法國對英國的訴求持反對態度,因為他們在非洲、中東的殖民地犬牙交錯。意大利則希望確保自己在亞得裏亞海的利益,需要法國海軍和英國海軍的支持。

而日本則想要山東,但這違背了韋遜的原則,也遭到中國的堅決反對。這就意味著,韋遜在巴黎的旅程將會充滿困難。

果然,在處理德國海外殖民地的問題上,他們進行了第一次交鋒。韋遜主張將這些殖民地交給國際聯盟監督托管,而澳洲總理則直接反對托管的原則,主張直接分割。

他的觀點得到了英、法、日等國的支持。

韋遜堅決不退讓,各國為此爭論不休。最終,各國達成妥協,接受了總統的托管方案。這段插曲結束後,韋遜短暫返回美國休息。

就在這個麻煩人物不在的時候,英法意日私下召開會議,定下了對德國的處理方案。總統回到巴黎後,對此大為不滿,拒絕承認這些方案。

特別是四個國家有意漏掉了成立國際聯盟的決議,而這正是實作韋遜14點方案的關鍵環節。如果國際聯盟無法建立,那麽他的所有努力都將付諸東流!

韋遜的反對意見使他處於風口浪尖,無論是帝國主義者還是渴望和平的歐洲民眾,都對他提出了批評,認為他故意拖延會議行程。

1919年4月3日,韋遜因壓力過大病倒,無法繼續進行和會談判。總統憤怒地宣布,如果各國不遵守約定,美國將結束和會。

此強硬態度讓英法膽顫心驚,他們表示不會侵吞德國殖民地,意大利則憤然離席。日本則與英法達成一致,互相對對方在山東的主張提供支持。

為組建國際聯盟,總統無奈向日本妥協,犧牲了中國山東人民的權益。1920年,國際聯盟成立,但美國始終未加入。

總統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卻未能實作自己的目標。

民主黨總統韋遜的參議院提案遭共和黨否決,導致其中風並喪失工作能力。他在1924年病逝,享年67歲。在共和黨統治時期,他是唯一的民主黨總統,同時也是一位理想主義者、種族主義者和和平主義者。

作為五大國之一,法國在戰爭中損失最大,因此其目標是徹底肢解德國並將其打入地獄,但這遭到了英國和美國的反對。

英國希望有一個強大的德國威脅法國,但不損害其利益,而美國則希望踐行14點建議,賦予德國生存權和發展權。

盡管德國已經戰敗,但其強大的實力仍然保留,協約國尚未占領德國領土。德意誌下士和大量民眾難以理解為何要投降。

一戰後,法國為報復德國,不顧後果地提出了高額賠款要求。對此,德國陷入饑荒狀態,英國首相對此表示譴責。法國首先收回了亞爾薩斯-洛林地區,這是他們割讓給德國的領土。

英國和法國在賠款金額上有很大分歧,英國要求德國賠付240億英鎊,法國則要求440億英鎊。最終,在韋遜的努力和專家的核算下,賠款被降低到65億英鎊,這是1921年才確定的。

在賠款條款中,德國人的產出將用於賠款,這讓德國人感到絕望。此外,意大利在被拒絕獲得亞得裏亞海北部港口裏耶卡的訴求後,走向了黑化之路。

意大利總理曾站在協約國一方,希望在地中海沿岸得到點什麽。尤其在1915年簽訂的【倫敦條約】中,明確規定了意大利會得到一些地中海沿岸的領土。

在巴黎和會上,意大利的基本訴求被拒絕,導致總理奧蘭多和部份代表憤然離開,為墨索裏尼上台和德國發展鋪設了道路。

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遭受重創,國際地位大大下降,從戰前的最大海外投資者和債權國變成了欠債最多國家,政府預算的40%用於支付利息。

英國無力再管理自治領,自治領享有了自主外交政策並實作了獨立。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在克里蒙梭和韋遜之間謹慎調和,抓住對英國有利的條款。

在戰爭賠款的爭奪中,勞合喬治提出法國得50%,英國得30%的比例,但克里蒙梭堅決不同意,主張法國應該得到58%的賠款,因為他們認為在大戰中法國損失最大。

在處理德國的問題上,英法兩國的矛盾非常尖銳。英國提議保留德國的實力,不應該過分懲罰德國,但法國堅持要求高額賠款和領土割讓,甚至希望得到歐洲最重要的軍事工業區-薩爾區,以增強自己的軍事實力並稱霸歐洲。

然而,勞合喬治和韋遜總統堅決反對這個想法,經過一番討價還價,英國最終得到了擁有1000萬人口的領土的委任統治制度,法國得到了750萬人口的地區,而薩爾區則在15年後歸還給德國。

德國政府代表布羅克多夫-蘭曹收到了關於德國賠款和領土處理的草案,並提出了異議。然而,英法等戰勝國並沒有打算放棄自己的利益,只是對草案進行了一些微小的修改。

他們將社會矛盾的風險轉嫁給德國。勞合喬治直率地說:和約將為20年後的戰爭埋下伏筆。接下來的15年,英國政府一直帶著對德國的理解和愧疚。

此後,元首利用歐美對德國的愧疚和民眾的不滿,制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猶太復國主義的幽靈也出現在巴黎和會。

早在1917年11月,英國人發表了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家園的【貝爾福宣言】,這是猶太復國主義第一次被世界頂級大國支持。

然而這個宣言沒有法律效力,只是一份非正式的政策檔。但猶太人沒有放棄,他們要在巴黎和會上,逐步實作復國夢。

他們需要爭取兩個事,第一是英國取得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權,第二個是贏得國際社會對【貝爾福宣言】的支持。

1918年,英國已經占領了巴勒斯坦,猶太復國主義頭頭魏茲曼與阿拉伯領袖費薩爾會面,企圖獲得阿拉伯世界的同情,他向費薩爾保證猶太人無意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政府,他們只是希望一個容身之所。

費薩爾信以為真,於1919年1月,他們簽訂了【魏茲曼-費薩爾協定】,進一步推動了猶太復國主義的發展。

2月3日,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組織向大會送出了【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組織關於巴勒斯坦的聲明】,該聲明支持英國作為巴勒斯坦的統治委任國,並聲明猶太人有權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家園和自治共和國。

這一要求超出了【貝爾福宣言】和【魏茲曼-費薩爾協定】的規定。美國總統韋遜主張在當地人的意見被充分考慮的情況下實行民族自決原則,然而魏茲曼前往倫敦向白廳施加壓力,指責英國人的懦弱和對阿拉伯的偏袒。

最終,英國同意違背美國的意見,硬接下巴勒斯坦的統治權,而其他協約國也在事不關己的情況下承認了【貝爾福宣言】。

猶太復國主義的兩個目標得以實作,但這也導致了巴勒斯坦人民開始了他們苦難的百年歷程。在我們的巴黎和會中,有許多精彩的故事,如日本對領土的野心、中國代表團的勇敢反抗、土耳其國父凱末爾的敏銳嗅覺、波蘭的重新建國、阿拉伯的獨立等等,這些大小故事匯聚成了歷史的洪流,無數人的命運在其中起伏。

每個人都努力地想要抓住若隱若現的希望,但結果往往是以破碎為代價。

協約國透過一系列條約,剝奪了奧地利、保加利亞、匈牙利和土耳其的殖民地,肢解了他們的帝國,索取了高額的賠款,共同建立了凡爾賽體系。

和平來臨了嗎? 美國人點頭稱是,認為世界變得更好。英國人也同意,認為他們的世界正在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法國人則堅信,威脅已經被成功清除。 然而,只有一個人對此持不同看法。在貝格勃勞凱勒啤酒館的演講中,他憤然指著前方,那方向是德意誌,那方向是世界的未來。

感謝您的閱讀,這是本期的全部內容。內容的制作需要耗費大量心血,如果您喜歡,希望可以點選「贊」和「收藏」,並分享給您的朋友們。

您的鼓勵和支持,是我繼續前進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