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粟裕評價華野頭等主力王必成六縱不在列,皮定均日記說得很明白

2024-01-19歷史

1948年11月6日夜,按照預定計劃,華東野戰軍按照預定計劃發起淮海戰役,猛撲向徐州收縮的國民黨軍。

根據資料記載,淮海戰役期間,華東野戰軍參戰的部隊就已經達到了16個縱隊加4個旅,加上隸屬各軍區的地方部隊,合計兵力40多萬人。

經歷過幾年的戰爭,華東野戰軍成長確實超出預料。

畢竟在解放戰爭之初,華東、山東解放區的大多數主力都被抽調到了東北,多數部隊都是在主力開走之後,以地方部隊組建而來,能夠有這樣的成長殊為難得。

也因為華東野戰軍所取得的戰績十分突出,歷來為軍迷所津津樂道,也不乏有人議論,華野十六個縱隊中,哪些是屬於頭等的主力縱隊,他們之間各自戰力怎樣?

據說粟裕對華野部隊,有過一番評價:

「華東野戰軍有六個頭等主力縱隊,即第一、第三、第四、第八、第九、第十縱隊,其中十縱稍弱一些,但仍可算是頭等主力,另外五個頭等主力縱隊,戰鬥力不相上下,這六個主力縱隊都能攻善守,但又各有所長,比如第一、第四縱隊擅長野戰,、第三、八、九縱隊擅長攻堅,第十縱隊擅長防禦。」

粟裕評價華野個頭等主力縱隊,也是華野較早成立的幾個縱隊。

葉飛的一縱是抽調蘇浙軍區、蘇中軍區主力部隊組成的,本來就是為開赴東北做準備,後來因緣際會之下,留在山東,成為山東野戰軍第一縱隊。

華中、山東兩大野戰軍會師後,葉飛的一縱基本上沒有太大變化,只加了從中原軍區突圍的皮旅(改稱獨立師,1947年底劃歸晉冀魯豫軍區)。

一縱整歷史悠久(來源於紅軍時期的閩東獨立師),抗戰時期打出赫赫威名,加上後來幾乎沒有大的變化,戰鬥力強悍是毋庸置疑的。

同樣,陶勇的四縱也差不多,這支部隊和一縱一樣,都是來源於新四軍第一師。不過,陶勇的四縱前身只是來源於蘇浙軍區第三縱隊,期間部隊進行了多次擴編,補充了地方部隊。

相比於一縱,四縱還花多了不少時間培養。

不過,陶勇本身就是能征慣戰的一員將領,四縱後來也打出了赫赫名聲。

三縱、八縱雖然名聲不顯,可同樣是戰功赫赫。

兩個縱隊之所以戰鬥力較強,很大程度上在於,他們就是原來軍區主力部隊建成的。

比如三縱,原來就是魯南軍區的主力部隊,沒有被派往東北,而是合編為山東軍區八師,不久後又改稱山東野戰軍八師,該師攻堅能力較強,一度有「陳軍長袖子裏的小老虎」之稱。

八縱是魯中軍區留在根據地的主力部隊改編而來,到1947年2月,魯中軍區主力部隊直接改編為華野八縱,魯中軍區司令員王建安直接出任縱隊司令。

相比之下,九縱、十縱就要不容易一些。

抗戰勝利後,許世友主持膠東軍區,為了支援東北,調走了膠東地區十個團的主力,其中包括山東軍區五師、六師這樣的精銳。

許世友在主力被抽調走以後,調了地方部隊重建了五師、六師,後來這兩個師就成了九縱的基礎。

更關鍵的是,膠東軍區走出了九縱這樣的主力部隊後,又繼續重建了五師、六師,依托於重建的這兩個師,又組建了華野十三縱。

如果算上東野四縱,那麽光是膠東軍區就走出了人民解放軍三個主力軍。

宋時輪的十縱是來源於渤海軍區部隊,渤海軍區在抗戰勝利後,也抽調了軍區主力警二旅以及第七師1.23萬人開赴東北。所以十縱來源實際上也是渤海軍區剩余部隊加上地方部隊組建而成。

十縱成立雖然較晚,但韌性極強,後來享有「排炮不動,必是十縱」的美譽,華東野戰軍後來幾次作戰,十縱都是打阻擊。

在所有的戰役中,阻擊戰是最不好打的,畢竟阻擊部隊的目標就是配合全域,因此他們很少俘虜、很少繳獲。

當然,不是說有老部隊加持的縱隊戰鬥力就強,看一支部隊戰鬥力強不強,主要是看戰績,九縱、十縱就是在數次惡戰中,打出來的赫赫威名。

不過,有意思的是,粟裕評價的華野頭等的六個主力縱隊中,依托於新四軍一師成立的三個縱隊,一縱、四縱都赫然在列,單單少了王必成的六縱。

難道說在粟裕眼中,六縱還不算是華野的頭等主力?

論戰績,王必成的六縱其實不亞於一縱、四縱,也絕不遜色於諸如九縱、十縱這樣的部隊。

王必成作為華野一員名將,帶兵是很有一套的,打過很多勝仗,他在抗戰初期率領新四軍第一支隊二團在茅山根據地名聲很大,被當地百姓稱為「老虎團」,王必成也有了一個綽號叫「王老虎」。

王必成的老二團,就是後來四縱建軍的基礎。

皖南事變後,王必成任新四軍第一師二旅旅長,二旅後來與六師16旅合並,稱16旅,王必成因此改任六師16旅旅長。

1945年2月,蘇浙軍區成立以後,16旅改稱蘇浙軍區第一縱隊,王必成任第一縱隊司令員。

華中野戰軍成立後,蘇浙軍區第一縱隊擴編為華中野戰軍第六縱隊,王必成任六縱司令員。

王必成出任六縱司令員後,參加了蘇中戰役,七戰七捷中,光是六縱參加的就有五戰,每戰全勝,殲敵1.6萬余人,王必成一個縱隊占華中野戰軍全軍殲敵數的三分之一。

1947年1月,華中、山東野戰軍合並,王必成任華東野戰軍六縱司令員。

不久之後,王必成率六縱參加萊蕪戰役。

此戰中,王必成一個縱隊就取得了殲敵2.4萬余人的戰績,整個萊蕪戰役,我軍殲敵5.6萬人,六縱占全軍幾乎一半。

如此耀眼的戰績,六縱如何不能算是華野頭等主力縱隊呢?

總體來看,一、四、六縱隊同出於一支隊伍,作戰風格類似,真要實際論戰力,恐怕相差不多。

王必成的六縱沒有被粟裕列為頭等主力,不少人認為應該同兩淮、漣水之戰關系比較大。

兩次戰役,六縱都是死磕張靈甫的整編七十四師,盡管給整編七十四師造成了極大的殺傷,但不能否認的是,六縱傷亡也不小。

有人據此兩戰,斷定六縱是善攻不善守。

這話雖然沒錯,但也有失偏頗,而且從一開始就忽略雙方的差距。

整編七十四師是國民黨軍五大主力,士兵素養本來就很高,從後來孟良崮戰役以及對該師俘虜的處理就能看出來,加上又是全美械裝備,戰鬥力強悍自然是毋庸置疑。

六縱(當時稱華中野戰軍6師)整體雖然不弱,但要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六縱裝備水平上就遠不如敵人,打起來自然吃虧,在當時換哪支部隊上來,都不可避免的吃虧。

漣水一戰,參加的部隊不只是只有六縱,許多縱隊傷亡都不小,十縱還犧牲了一個司令員謝祥軍。

血的教訓也讓華野將士意識到,我軍(在解放戰爭初期)還不具備同國民黨軍精銳部隊硬碰硬的實力條件。

總而言之,六縱在兩淮、漣水失利,客觀因素要大於主觀因素(比如輕敵等毛病)。

等到裝備水平上來以後,六縱在後來幾次戰役中的發揮就要好不少。

當然,不能否認的是,六縱作戰過程中,細微之處還是有很大問題。

一個最大的問題還是輕敵。

豫東戰役時,王必成率六縱第一個攻入龍王店,活捉了區壽年,可在楊拐戰鬥中的表現還是太差。

皮定均時任六縱副司令員,後來他在日記中詳細的記錄了六縱在楊拐戰鬥中的具體過程,從其中不難看出,楊拐戰鬥打的之所以艱難,主要就是因為輕敵。

六縱18師48團2營在事先沒有進行偵查的情況下,就猛攻楊拐,一開始營長以為楊拐只有敵人一個連,一下子就吃了大虧,另外東南角進攻的47團3營也犯了同樣的錯誤,營長、連長相繼受傷犧牲,這才想起來審問俘虜,透過俘虜口中得知楊拐敵軍有一個團。

皮定均聽說六縱楊拐受阻的訊息後,親自坐鎮指揮,結果46團、48團輪番進攻,但還是沒能攻入敵核心陣地。

戰士們打的不可謂不英勇,冒著敵人層層密布的堡壘,連續攻破敵十幾個地堡,但始終被敵人圍堵於狹窄地帶,不得寸進。

楊拐戰鬥連續三天不得寸進,主攻的48團出現了很大傷亡,47團也有些後力不濟,師部不得不調來了偵察連調上來作為第一梯隊,讓46團2營作為第二梯隊猛攻。

我軍拼著這最後一口氣,才拿下了楊拐。

三天戰鬥,十八師傷亡了1800多人,大大出乎預料。

後來各部隊總結經驗教訓,總結大致有幾點:

首先就是麻痹輕敵,戰前就沒有對整編75師有過詳細的了解,沒有對楊拐之敵進行偵查。其次,步炮協同不佳,造成了彈藥過度消耗,卻未取得實際效果。最後,步兵戰術不佳,之前學習的小群戰術未能實際運用到作戰中,打起來以後各連隊一擁而上,這種密集的作戰給本就擁有火力優勢的敵人更是平添一份助力。

要知道豫東戰役已經差不多接近解放戰爭末期,我軍已經進入反攻,而六縱作為華野主力縱隊,卻還有如此多的疏失。

哪怕是已經總結了經驗教訓,可六縱後來在淮海戰役期間,仍然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出現。

也如皮定均後來在日記中批評六縱:

「敵軍有進步,我們的進步的確不大,而且我們自己不了解缺點在哪兒?」

這恐怕也是粟裕未將六縱列入華野頭等主力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