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太平天國的聖居里,金銀財寶堆積如山,它們最終去了哪裏?

2023-12-24歷史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金錢是戰爭的基礎,只有金錢才能使軍備發生效力,以洪秀全為領導的太平天國階層,大都農民出身,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裏將金錢看得尤為重要,他們每次在攻城前都屢次強調,命令將士們將所繳獲的財物一律上繳,不得獨吞!洪秀全將所得金銀等全部收藏在太平天國的國庫也就是他們的「聖庫」裏。

1851年10月,太平軍占領永安城,洪秀全頒布詔書說:

「凡一切殺妖取城所得金寶綢帛寶物等項,不得私藏,盡繳歸天朝聖庫,逆者議罪」。

起初洪秀全對聖庫的管理很下功夫,他制定了嚴格的聖庫制度。1853年(鹹豐三年)定都天京(今江蘇南京)後,又訂具體制度,並定為法律,由軍隊推廣至天京民間。

他特別規定,不僅將士們不準私藏錢財,那些幫助幹活的老百姓也不能私藏財物,十天一搜查,如果發現誰私藏,酒後吃竹竿,就是用竹竿猛抽後背,直接打個半死,如果藏得多了達到一定數額(價值五兩白銀),私藏者就會被直接處死。

其實在起義初,洪秀全就已經建好了聖庫,他按照 「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和「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曖這些太平天國的基本綱領而建立。

聖居里財寶的來源

剛開始聖居里的錢都是收取的普通老百姓的,讓百姓們都將自己的錢財交上來,歸到聖居里,另外,聖居里的錢財還有拜上帝會的信徒們贊助的,他們攜全家變賣了田產﹐各將所有財務都交給公庫,然後由各級「聖庫」將所集中的財富物資,按大體平等的標準分給太平天國裏的人員,以保證戰鬥所需和將士們的生活。

隨著太平天國運動的迅猛發出,太平軍一路上北轉戰18個省,先後占領了600多個城,很快席卷了大半個中國,占領了半壁江山,他們一路上邊作戰邊充盈聖庫,主要繳獲、沒收清朝政府和地主豪紳的財物,聖庫堆積的財富越來越多,堆積如山。當時民間有傳:

「洪秀全之富,金銀如海,百貨充盈」。

太平天國聖居里到底有多少錢?

太平天國不僅僅一個聖庫,僅位於南京水西門的天朝總聖居里面的財富,就多得讓人震驚。

1975年初,.南京市的工人師傅在水沔門萌升州路拆除靠馬路的部份建築物時,發現了太平天國總聖庫的遺址,向世人展現著它曾經的輝煌。

總聖庫坐北朝南,總建築面積1475.1平方米,分四組,東排靠登隆巷,存前後二庁。廳的右邊原有一組三進,存1進,為五開間,寬21.3米,深13.1米;

再右一組四進,均三開間,最右邊一組則靠倉巷,尚存樓房二進,平房一所.圍繞這四組建築還有一些其他附屬建築物。

聖居里堆滿金銀財物,據記載,太平軍攻克南京後,所有」金銀、珠寶、參茸、錢鈔、衣服等類」,都收入聖庫, 據晚清史料有載,1853年太平軍剛剛進入南京的時候,在聖居里頭僅僅金銀就藏了有近2000萬兩。「其中金銀一項,即運存一千八百余萬兩」。

這數據是當時清軍高級間諜張繼庚給出來的,當時他在太平軍內部當臥底,剛開始他在北王韋昌輝那裏運作,差點要了韋昌輝的腦袋,被發現後在清涼山後山密林裏設了幾個情報接頭點,裏應外合專門勘測太平軍情報。

張繼庚很機靈,相當有頭腦,當他得知南京聖居里有這麽多真金白銀時,很興奮,他趕緊給當時圍攻天津城的江南大營的統帥 向榮 寫信,反復談到了這個問題。他說,據他了解,光總聖居里就有1800萬兩銀兩,另外在其他的衙署裏面,銀兩也不少,在信中他一再強調,要湘軍趕緊攻城,一定要先占領這個聖庫。

可是向榮是個大老粗,鬥大的字不識幾個,文盲級別而且有勇無謀,只要有人寄信來他就要讓他人大聲代念。這樣一來,一些軍事機密,都被傳遍了,聖庫泄密的事連太平軍都知道了,還沒等向榮動手太平軍就將財物轉移了。當太平軍得知張繼庚是個奸細後,將他公開處死。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張繼庚臨死前愚弄了一下楊秀清,他拉了幾十個太平軍將領墊背,用反間計誣陷兩廣、兩湖的這幾十位將領是同謀,楊秀清上當冤殺了他們。

要說太平天國所有聖居里到底有多少錢,具體數碼不得而知,但它的總數額足以碾壓清朝國庫。前面說過,據大清奸細張繼庚(張炳恒)匯報:初入金陵時,太平軍總聖庫大約有1800萬兩白銀。

而1850年,太平天國起義之前,大清的存銀也就800萬兩!可以說,此時太平天國僅一個南京聖庫就可碾壓大清國庫,大清國庫的存銀也不過是它的零頭而已。

就這還沒有算天王府內的財富,天王府裏頭還藏著一筆數量驚人黃金和珍寶。洪秀全嗜好黃金,他的帽子是金子做的,純金打造重達八斤,而身穿的龍袍,也是用金線織成,連龍袍上面的紐扣,都是鑲著寶石的金扣子。黃金大碗64個,還有近一尺長的金筷子。就連他的浴盆、夜壺等器皿,全都由金子打造,還有洪秀全的金印上面刻著「太平天國大道君王全」是由重達一百多兩的黃金打造……

而其他聖庫至今未被發現。

那麽這麽多金銀珠寶最終都去了哪裏?

  • 1、 很顯然,首先用於戰爭,這也是太平天國建造聖庫最主要的目的。

  • 十幾年來太平軍一直不斷對外作戰,北伐、西征初期,江寧之戰、三河鎮之戰、破江北大營等這些大大小小的戰役耗費了大量錢財,這些開支大都來自聖庫撥款。

    太平軍每次作戰前都需要一些特殊人才去偵察敵情,傳遞資訊,吃穿花銷自然是少不了的。這些人也都是冒著生命危險,在銀錢使用上太平軍是不會吝嗇的,例如:

    「二月二十八日到張秋鎮(位於山東省聊城市境內)紮營……派小的和張萬祥、張文周、孫學禮、陳文桂五人到廬州送信,叫他們趕緊北來,由河南儀口過河,給了小的每人二兩銀子、五百大錢」。

    在太平軍與清軍獨流交戰的一次戰鬥中,太平軍一兵士在將領面前殺了一個清軍,將領當即掏出一兩銀子作為對他的獎勵。重賞之下無懦夫,一些立下軍功的士兵,更要用重金獎勵。

    雖然太平軍國居里金銀堆積如山,但開支的也很大。

  • 2、聖庫的崩盤,導致金銀財寶的消散。

  • 太平天國後期洪秀全的兩個哥哥信王洪仁發、福王洪仁達把持朝政,貪贓枉法。洪秀全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任其所為,畢竟一母同胞,在洪秀全在讀書時他的兩個哥哥因家裏貧窮輟學在家務農供應洪秀全的學業,洪秀全作為補償報答,一切滿足哥哥們的要求,對兩個哥哥深信不疑。

    楊、韋內訌後,洪秀全疑忌異姓諸王,讓自己的兩個哥哥參與政事,挾制石達開,致使石達開憤怨出走。

    洪秀全的兩個哥哥更加囂張,他們擅權納賄,瘋狂斂財,洪秀全及他們的親朋都被任用,大貪小貪,形成一窩,弄得整個朝政烏煙瘴氣。

    上梁不正下梁歪,太平天國內部土崩瓦解。天京城內各級官員也蓄積私財,中飽私囊,不再將錢財歸於聖庫,「偽王、偽尊官有喜慶事, 群下醵金爭獻禮物。」李秀成占領蘇州後,「將現款一百五十萬元及無量數之寶物盡入私囊」。 根據英國領事官、駐滬領事館轉譯官 富禮賜 在【天京遊記】中記載,

    「他(指王弟)把忠王所藏的許多珍奇的東西給我看。除了天王之外,只有忠王有一頂真金的王冠,以余觀之,此真極美精品也。冠身為極薄金片,鏤成虎形,虎身及虎尾長大可繞冠前冠後;兩旁各有一小禽,當中則有鳳凰屹立冠頂。冠之上下前後復鑲以珠寶,余曾戴之頭上,其重約三磅。忠王又有一金如意,上面嵌有許多寶玉及珍珠,……凡各器物可用銀質者皆用銀制,刀鞘及帶均是銀的,傘柄是銀的,扇子、鞭子、蚊拍其柄全是銀的,而王弟之手上則金鐲銀鐲累累也。」

    可見李秀成的財大氣粗,說他百萬巨財,不足為過。

    各王展現出人性的自私貪婪,各自圍著自己的小天地,各享榮華富貴,不再為太平天國的未來進取。他們苛虐無度,弄得人心渙散,百姓在也不願將自己的私有歸公聖庫,加上不斷的戰爭,聖庫幾乎只有支出沒有收入,聖庫制度無形消解。

  • 3、洪秀全的揮霍

  • 自從定都天京後,閉門不出,不再治理朝政,他過著高於歷代帝王的奢侈生活,天王、東王等大小領導階層也順勢進入各種腐化,每天的開支用度驚人。富禮賜在其所著的【天京遊記】中記載洪秀全:

    「天王有王冠,以純金制成,重八斤;又有金制項鏈一串,亦重八斤。他的繡金龍袍亦有金紐。他由內宮升大殿臨朝,亦乘金車,名為聖龍車,用美女手牽而走……」

    就連一些不起眼的蝦兵蟹將也都在盡力揮霍著,生怕委屈了自己的人生。據當時在天京的洋人描述,南京街道曾經「擠滿了很多面容姣好的年輕婦女,穿著華麗的絲綢。」

    洪秀全大手筆靠金錢收買人心 ,立國前後洪秀全所封王得人數竟高達2700人以上,大王小王各種泛濫,王以下設義、安、福、燕、豫、侯六等爵比比皆是;六等爵以下的丞相,也是泛濫成災,洪秀全為了拉攏人心也為了兌現,洪秀全進入天京後對這些受封人員論功行賞, 幾乎每個人都得到賞賜,導致開支巨大。

    聖居里的財寶自從洪秀全定都南京後,逐步消散變為私有,分散到各個「王侯將相」手裏。

    聖居里的財寶最終去了哪裏?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洪秀全在病死之前,也不就是城破的三個月前,就已經把余下的財寶化整為零,托付給了手下信得過的王爺和大將,讓他們照顧好自己的妻兒家眷,南京城破之後,不少太平軍將士流亡到海外。

    李秀成出逃後,也曾攜帶了大量金銀珠寶,也正是這大量的財物將他帶入死亡的深淵。當他孤身逃到一座破廟,卸下身上的寶囊準備休息時,被一群百姓發現,遭到哄搶,他也被捉住送到清營成了階下囚,真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這件事記錄在李秀成的【自述】供狀中,

    「我命該絕,身上帶有寶物,不知此日如此心迷,到破廟休息,遂將珍珠寶物吊在樹下,欲寬身乘涼,不意民家尋到……,那幫百姓得我寶物,民家見利而爭,帶我這幫百姓,去問那幫百姓,兩欲分用。那幫百姓雲:‘你問我分此物,此物天朝大頭目方有,此外別無。爾問我分此物,爾必獲此頭目’,雲言該百姓帶我,必有私忌,兩家並爭,因此我藏不住,被兩個奸民查獲,解送前來。」

    1962年一個英國人在歐洲市場上買到了一把簡直連城的寶劍,經過鑒定這把寶劍就是太平天國後期忠王李秀成的佩劍。

    1864年7月19日,曾國藩的湘軍圍困南京2年後,用數千斤炸藥炸開高大的城墻。曾國藩專門曉諭全軍:

    「凡剝去賊身囊金者,概置不問;凡發掘賊館窖金者,報官充公,違者治罪。」

    曾國藩主要竟目光盯在太平軍聖庫上,以為只靠聖庫就能滿載而歸,可是結果卻令他大失所望,他只發現了一方「偽玉璽」和一方「金印」,其他別無所獲,一怒之下,將太平天國宮殿付之一炬。然後親自提審太平天國領袖李秀成,然李秀成說:

    「昔年最有聖庫之名,實系洪秀全之私藏,並非偽都之公幣」。

    曾國藩擔心朝廷眾員不會相信自己,就在奏折中寫道:

    「歷年以來,中外紛傳洪逆之富,金銀如海,百貨充盈。臣亦嘗與曾國荃論及,城破之日,查封賊庫,所得財物,多進奉戶部,少則留充軍餉,酌濟難民。」

    就這樣堵住了悠悠眾口,就連慈禧也無話可說。

    曾國藩又奏道:

    「乃十六日克復後搜殺三日,不遑他顧,偽宮賊館,一炬成灰。逮二十日查詢,則並無所謂賊庫者。訊問李秀成,據稱昔年雖有聖庫之名,實系洪秀全之私藏,並非偽都之公幣……,克復老巢,而全無貨值,實出臣意計之外,亦未從來罕聞之事。」

    至於有人傳說曾國藩兄弟曾私吞聖庫寶藏,還偷偷用200多艘船雲回老家,沒有事實根據,同治皇帝曾秘密派了幾撥人去查也沒有查到什麽可靠的證據,傳言不可信。

    太平天國幾經折騰,疲於戰爭,到了後期面臨嚴重的經濟危機,入不敷出資源緊張,就連平時鋪張奢侈的洪秀全再也張揚不起來,竟然困苦到靠野菜團充饑。據【李秀成自述】稱,「自從偽都失陷以後,每日用度無所出處,唯有聖庫之金銀為之」。因此,在清軍破城時,聖庫也就沒什麽財物了。曾國藩在【曾文正公全集】中記載,

    「搜刮偽都之金銀珠寶,並無所獲」。

    曾國藩至始至終都沒有透露出私藏任何金銀,他手握重兵,又有滅太平軍之功,清廷不好說什麽,只好下批諭:

    「逆擄金銀,朝廷本不必利其所有。前據禦史賈鐸具奏,故令該大臣查明奏聞。今據奏稱:城內並無賊庫,自系實在情形。」

    可是,還有一些人半信半疑,老覺得太平軍聖居里一定有貨!到了1912年一個叫林開泰的老人向當地部門報告,說他知道太平天國寶藏的秘密,這在當時有激起了一陣漣漪。他在給江蘇都督的呈文中寫道:

    「藏金的大缸,高三尺余,圓徑也有一尺八寸,缸中有石灰,四周有熔化後的松香加以密封粘合,並熔鐵水為蓋。另外還有磁缸,裝滿珠寶、珍貴首飾,也埋在這裏。埋這些財寶時,在前清同治二年(1863)的春天,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方才竣工。這件事極其秘密,幾乎沒有人知道。等挖到十三丈深後,應該有所發現,我是有根據的。」

    這樣的呈文引起當權者的高度關註,林開泰說自己曾天京府裏幹過活,在南京城被攻破前幾個月的一天夜裏,他和一些人被緊急召集在一起,連夜運了幾十口大缸到通濟城的城墻根底下,在那裏埋掉,他覺得那些大缸裏應該是聖居里的寶物。

    有關部門馬上派一批人去了林開泰指認的地方去挖寶,江蘇都督特派民國南京警察局長陳楚斌率巡警監察,可是最終的結果都快挖出地下水了,也沒有挖到寶藏,據相關專家考證分析,當年洪秀全確實令人在城墻根下面埋過水缸,但是缸裏並非財寶,而是灌的水,是為了監測敵人是否挖地道攻城,依據水的波紋判定敵情的,從此一些人對於聖庫的寶藏死了心。

    關於石達開的寶藏

    石達開出走時,也曾攜帶財寶用於軍隊的運轉。在被困大渡河期間,曾試圖用重金收買土司。在轉戰之時,他領的這些軍隊很可能對「寶藏」進行過掩埋、保存。據說,石達開見突圍無望,便把軍中的金銀財寶藏於某隱秘處,還留下了一張藏寶圖,圖上寫有「面水靠山,寶藏其間」八字隱語,但是清軍經過多方清查,最終也沒有發現什麽。

    抗戰時期,四川省主席劉湘暗曾組織1000多兵丁到大渡河紫打地口高升店後山尋寶,在石壁的三個洞穴中僅發現一些零星的金玉和殘缺的兵器,但不確定是不是石達開部遺留。後來根據專家推測研究,這三個洞穴並非是太平天國時間所建,關於石達開寶藏的線索再次終止。如今河北、四川、廣東等地,仍有太平軍寶藏的傳說,但是對於寶藏的發現一直都沒有任何蛛絲馬跡。

    總結:

    天京洪秀全寶藏和四川石達開寶藏到底有沒有,至今仍舊成謎。不過我個人認為,太平天國寶藏曾經存在過,但隨著它的傾覆,已子虛烏有。在太平天國最後的日子裏,已經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問題,他們連基本的供需都無法保障,就算有過輝煌也已是過去,隨著它的消亡,那些錢財也都被逃跑的將士們分散,有的流落在民間,有的流向國外,還有一部份財寶落入湘軍的口袋,為了鼓勵湘軍將士們盡快拿下太平軍,曾國藩下令:「凡剝去賊身囊金者,概置不問」!而關於太平軍寶藏,留下的也僅僅是一些五花八門的傳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