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55年衛立煌返回大陸,毛主席親自設宴招待,最後官至副國級

2024-04-09歷史

1955年4月25日,正值北京春暖花開之際,中南海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國民黨曾經的「五虎上將」衛立煌。

下午五時左右,這位曾經被共產黨列為「戰犯」的將軍,竟然受到了毛主席、周總理的親自宴請。

不僅如此,回國之後他還先後擔任了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等重要職位,十分受器重。

衛立煌的一生不可謂不傳奇,從孫中山的警衛到蔣介石的得力幹將,從屢立戰功的常勝將軍到被解除兵權,從「反共」到在遼沈戰役中做共產黨的內應……

到底是什麽促使衛立煌發生了這一系列的轉變?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衛立煌的傳奇人生。

追隨孫中山,投身革命

1897年,衛立煌出生於安徽合肥衛楊村,他的童年時期和少年時期,正處在清政府風雨飄搖之際,中華民族受盡了屈辱和苦難。

好在有一批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有識之士,苦苦尋找救國救民的良方,試圖振臂高呼,叫醒愚昧的國民。

衛立煌從十七歲開始便投身行伍,在孫中山的廣州大本營擔任警衛,成為孫中山先生忠實的追隨者。

他非常機警,又不怕吃苦、踏實肯幹,深受孫中山的喜愛,一路被提拔到了中級軍官的位置。

在北伐戰爭中,衛立煌曾擔任國民黨軍隊的團長、旅長等職務,帶領軍隊出生入死,屢建奇功,給北洋軍閥以致命的打擊。

1922年,陳炯明叛變革命。孫中山非常氣憤,命令所有在福建的「北伐軍」改為「東路討賊軍」,討伐陳炯明。

在這次的戰鬥中,衛立煌巧用計謀,固守陣地,最終使敵人中計離去,又立下了戰功。

他本以為能一直追隨孫中山先生,直到實作自己的革命理想,可1925年孫中山先生的逝世,改變了這一切。

屢立戰功

孫中山先生去世之後,黨內最重要的任務是找到一個接班人,穩住人心。

蔣介石可是一個心思深重的人。他開始到處籠絡人心,宣稱自己是「三民主義」的忠實信仰者,是孫中山先生的忠實追隨者,必將繼承他的遺誌,將他未完成的事業做完。

衛立煌被蔣介石這些話語所蒙蔽,成為他手下的一名得力幹將,走上了「反共」的道路。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衛立煌逐漸認清了蔣介石的真面目,兩人之間的關系變得十分微妙,兩人誰都不服對方。

衛立煌認為,蔣介石這個人滿腦子都是個人私利,任人唯親、目無黨規,早就把孫中山先生的遺願拋在了腦後。

而蔣介石認為,像衛立煌這樣的掌握兵權、能征善戰但卻不好控制的「倔驢」,遲早要鬧出大事來。

兩人最激烈的一次摩擦發生在1933年10月,當時國共合作早已破裂,全面抗戰尚未爆發,蔣介石幾乎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剿共」身上。

蔣介石任命衛立煌為對紅軍第五次「圍剿」第一縱隊的指揮官。衛立煌這下可不願意了,名義上讓他做指揮官,實際上卻在「小委員長」陳誠之下。

他深知蔣介石的套路,這一仗,無論是輸還是贏,都對自己沒有任何好處。一旦輸了,還可能替別人背黑鍋!

一氣之下,衛立煌自作主張返回了南京。自此,他和蔣介石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

不過兩人內部的矛盾最終為民族大義讓步——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聯合起來對抗日本侵略者成為整個中華民族最主要的任務。

與此同時,國共兩黨之間展開了合作,「剿共」之事暫時被擱置起來。

1938年,衛立煌有了一次近距離接觸共產黨的機會,正是這次機會,讓他完全轉變了對共產黨的看法。

延安之行,轉變態度

事情還要從一位名叫趙榮聲的特務說起。

原來,衛立煌作為國民黨最著名的軍事將領之一,這些年來打了不少勝仗,早就引起了中共方面的重視。

趙榮聲出生書香門第,才思敏捷、社交廣泛,被中國共產黨當成重點物件培養。1938年初,趙榮聲被安排在衛立煌身邊擔任秘書,向中共傳遞秘密情報。

此時,戰火已經蔓延到山西地區,日軍妄圖由此南下,一舉攻克全國。衛立煌作為國民黨第二戰區副司令長,接到了守衛太原的命令。

經過慎重分析,他將主力部隊擺在了太嶽山區的韓信嶺一帶,展開了阻擊戰。

衛立煌軍隊的戰鬥力向來非常強,戰役持續了十余天,日軍仍未能從正面突破。於是他們轉換思路,派一部份軍隊繞路從背面進攻。一時間,衛立煌腹背受敵。

在此危急存亡之際,衛立煌決定拼一把,帶領軍隊進行突圍,轉移到中條山地區。

但是,選擇哪條路才更為穩妥呢?衛立煌陷入了糾結之中。此時,趙榮聲抓住機會,建議衛立煌從延安方向走,順便還能參觀一下。

取道延安?衛立煌開始仔細考慮這條路線的可能性。

雖說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來,他對共產黨在敵後戰場所做的抗戰努力很敬佩,對共產黨的整體印象有所改觀,但前些年來他畢竟站在敵對方,延安方面會歡迎他嗎?

趙榮聲趕緊補充稱,存取延安用不了多長時間,如果這次不抓住機會,以後再想去的話可就難了。

衛立煌確實對毛澤東的軍事謀略非常佩服,對他的抗日戰略十分感興趣,便決定接受趙榮聲的建議。

中共方面得到這個訊息之後非常重視,立馬召集相關人員組成小組,商量待客之道。

見毛澤東如此重視,黨內很多人不理解。衛立煌這個人前些年沒少幹壞事,許多同誌都死在他手上,如今我們還要搞這麽大陣仗歡迎他,這是什麽道理?

毛澤東則語重心長地說,現在是國共聯合抗日的關鍵時期,衛立煌則是第一個存取延安的國民黨高級將領。

事實再次證明,毛澤東的選擇是正確的。

同年4月17日一早,衛立煌的軍隊便從延水關啟程,向延安方向進發。

經過長途跋涉,衛立煌一行人十分疲憊。突然,在離延安城還有幾十裏的地方,出現了歡迎他們的標語!

大家都非常開心,感覺又充滿了幹勁,繼續向前走。到延安距離越來越近,迎接的隊伍越來越壯大,有普通村民,有重要領導人。

衛立煌被這些百姓的精氣神感染到了,沒想到在這樣黑暗的社會之中,這裏依然到處生機勃勃、充滿希望。

到了中午,毛澤東在窯洞裏設宴招待衛立煌。衛立煌環顧四周,簡樸的窯洞和豐盛的午餐形成鮮明的對比,他充分感受到了中共方面的誠意。

飯後,衛立煌和毛澤東促膝長談,相互請教對日作戰的策略。衛立煌對眼前這個充滿雄才大略的中共領導人有了全新的認識。

下午,他又到八路軍的醫院進行了參觀。

這裏的條件遠不及國軍,許多從前線下來的戰士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傷情不斷惡化。但戰士們團結友愛、互幫互助,沒有一點要埋怨的意思。

見此場景,衛立煌對這些戰士們更加敬佩了。

秘書趙榮聲抓住機會,稱八路軍在敵後作戰非常不易,槍彈、藥品等十分稀缺,要是能補貼他們一些就好了。

衛立煌當即下令:將軍隊攜帶的子彈、手榴彈、牛肉罐頭等分給八路軍!

要知道,別說是在延安,就算是在國民黨軍隊裏,牛肉罐頭是非常稀缺的「頂級美食」,衛立煌的這一舉動不可謂不大方。

經過兩天的延安之旅,衛立煌完全改變了對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印象,開始考慮是否繼續為蔣介石效力。

遼沈戰役,勇做「內應」

1947年底,國民黨在東北地區接連戰敗,蔣介石著急了,下令讓遠在法國的衛立煌立馬回國,指揮遼沈戰役。

衛立煌此時早已不是以前那個他了,他決定采取一種特殊的作戰方式。

他先是擺出一副積極應戰的姿態,然後多次在軍事會議上強調,我們在看清楚共軍他們的策略之前不能輕舉妄動,要以不變應萬變。

眼看戰鬥遲遲沒有進展,蔣介石親自下令讓衛立煌去支援錦州,然而衛立煌卻依舊按兵不動,固守沈陽,同時還控制對廖耀湘軍隊的彈藥供應。

最終,遼沈戰役以國民黨失敗告終,蔣介石元氣大傷。事後,他把責任歸到衛立煌身上,認為是衛立煌的「按兵不動」策略導致國民黨失去了最佳時機。

其實在這之後,蔣介石已經開始懷疑衛立煌對國民黨的忠心程度了。於是,他把衛立煌撤職,並軟禁於南京。

但在1948年12月,新華社公布了一份戰犯名單,衛立煌赫然在列。共產黨和衛立煌之間的關系再次變得難以琢磨起來。

遼沈戰役「按兵不動」究竟是個巧合,還是衛立煌有意為之?新華社戰犯名單究竟是中共的真實意思,還是為了暫時為衛立煌洗脫「親共」嫌疑?這依舊是未解之謎。

但無論怎樣,遼沈戰役中,衛立煌都成了共產黨有力的「內應」,促進了東北地區的解放行程。

香港避難,終回大陸

三大戰役之後,國民黨大勢已去,陣地一再失守。1949年,衛立煌趁蔣介石自身難保之際逃離了南京,輾轉來到香港,開始了隱姓埋名的生活。

在香港的日子並不好過,一方面,他是國民黨重金懸賞緝拿的逃犯,另一方面,他又是新華社公布的罪大惡極的戰犯之一,可以說是兩邊都不討好。

衛立煌嘗試過做生意,卻虧得血本無歸。不過,這段日子裏他一直堅持讀書看報、了解國內外的最新形勢,並對自己過往的人生經驗進行總結。

他深刻地認識到,現在的國民黨早已背棄了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蔣介石倒行逆施,結局註定失敗。

沒過多久衛立煌就得知,國民黨敗退台灣,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成立了!他難掩內心的激動,寫信給毛主席,祝賀革命取得最終的勝利。

幾年之後,國民黨再次向他投擲了橄欖枝,他的舊部親自來香港勸說他回到台灣或去往國外,他婉言拒絕了。之後那些人再來的時候,衛立煌幹脆閉門謝客。

我們無法揣測他的具體想法,或許他知道,祖國大陸才是他最深的牽掛。

與此同時,周恩來等人一直在策劃安排他回大陸的相關事宜。

終於,在1955年3月,衛立煌在中共的熱烈歡迎下回到了北京,於是便出現了我們開頭所提到的那一幕。

這一年,他還發表了【告台灣袍澤朋友書】,深刻揭露了蔣介石背棄三民主義、任人唯親、賣國求榮的種種罪惡,號召在台灣的大家回到大陸來,回到家鄉來。

這篇文章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許多曾經為蔣介石效力的人都感同身受。

回國之後,中共給了他很高的榮譽,讓他能夠在這賴恩享晚年。1960年1月17日,63歲的衛立煌因病去世,結束了自己精彩的一生。

結語

一個曾經為蔣介石效力的「五虎上將」,一個手上沾滿鮮血的反共能手,在存取過延安之後,竟能被共產黨所打動,從而在思想上發生根本的轉變,這不禁讓人感慨。

只有順應歷史潮流的方向,守住人民的心,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才能笑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