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生活

確診為「淡人」,只想淡淡地活著

2024-04-07生活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興起,大家喜歡為自己立一種社交人設,也可以把這種行為稱為「確診文化」。每隔一段時間,你就會發現,自己又被確診為某個「新物種」了。

這不,繼「i人」和「e人」之後,最近又出現了「淡人」和「濃人」,而課代表剛剛被確診為淡人。

那麽,淡人,是怎樣的人呢?

大概就是社交關系淡淡的,閱讀習慣淡淡的,生活方式淡淡的,一切都可以淡淡的。

社交關系淡淡的,並不代表拒絕社交,而是遠離一些會消耗自己能量的人。在維持人際關系的同時,會著重維護內心的邊界和秩序。

偶爾還會有一點小跳脫,比如,在一群人的聚會裏,突然會想把自己放逐到一種虛空的境界,這種精神狀態有點像黑塞在【溫泉療養客】裏寫的: 「在這不溫不火的清晨時刻,在沙漏和枯葉之間,我不想同精神打交道,我要的是無常,我想做孩子和花。」

閱讀習慣淡淡的,並不代表不愛閱讀,只是習慣能看多少是多少,不會強迫自己要多久讀完一本書。買書也是,感覺喜歡就買了,至於內容怎麽樣,不會過分深究,反正都會看的。

生活方式淡淡的,並不代表不熱愛生活,只是樂於回歸日常的平淡裏,就像波赫士說的: 「回歸平凡的事物,清水,麪包,一個水罐,幾枝玫瑰。」

生活簡單,精神內守,恬淡虛無。淡淡地活著,反而真切地活出了幸福感。

尤其是最近,只要用心留意我們的周圍,不難發現一個事實,就是越來越多的人會陷入一種相對低迷的狀態。

作為擁有高度主觀意識的人類,我們每天不停地接收周遭的資訊,並且對這些資訊作出判斷,產生了「需要這個」或者「不需要這個」的判斷,這些極性的判斷,往往會讓我們產生一種「缺憾感」。

而「缺憾感」,會讓我們沈溺於對過去、現在、未來的判斷,也被這些種種牽制自己的情緒。

很多人往往錯誤地認為成功是通往幸福的捷徑,於是嘗試去追逐世俗的成功,但是真正的幸福,源於拋開對於「幸福」或者「不幸福」的定義,回歸到一種中性的狀態,不沈浸在外界環境。

塑造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心智模型,如此才能獲得內心的平糊。

很喜歡三毛寫的:「一輩子都在省著,攢著,不論多摳,錢還是沒存夠。一輩子都在忍著,讓著,怕著,不論多小心,人還是得罪的不少。一輩子都在讀著,寫著,悟著,不論多聰明,虧還是沒少吃。

一輩子都在覺醒中,成熟中,成長中,不論多淡定,遺憾還是有。回頭看,除了蒼老的容顏,漸長的年齡,滿腹的心酸,還有什麽真正屬於自己?所以想開了,什麽才是生活,只有自己高興了,那才是生活。」

所以,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早早地討論起如何可以實作退休的狀態。他們受夠了生活、工作的奔波忙碌和無序,祈求能快點享受退休帶來的閑適生活,不用在時代的洪流中掌握失去方向感的船。

同時我也看到了一個有趣的答案。矽谷知名天使投資人納瓦爾·拉維坎特說,達到退休狀態有三種方式:

第一種是存錢,讓自己的被動收入滿足日常開銷;第二種是把開銷降到零,比如可以考慮出家修行;第三種是做自己熱愛的事,並且樂在其中。

這麽看,第三種方式的可行性會比較高。今天高喊的「反內卷」不是躺平,而是避開競爭的陷阱。

我們在成長環境、基因、經驗等的共同作用之下,形成了獨一無二的自己,在「成為自己」的這個賽道上,沒有人可以「卷」得過你自己。

當我們面臨生活的崩塌,我們需要重建的是自己的生活能力。

當我們在談幸福、松弛感、治愈力等等積極的生活狀態時,不應受到太多外界的影響,而是更專註於突破環境的限制。

提高情緒的穩定性,學會觀察生活,找到自己的專長和熱愛,主動地進行自我重塑。

隨時隨地,收聽收看,讓你的人生安住於心性智慧、流淌於生活美學,當下自在。

截至目前,生活方式研究院已經上線以費勇老師為主的23門課程,制作了近350節內容,涵蓋了佛學、文學、數據洞察、藝術、生活方式等多個領域和主題。

*永久學籍將在2024年完成全面升級,僅限1000席學位,滿員即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