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生活

老年人舍不得花錢,既使收入穩定,攢有積蓄,也愛省吃儉用過日子

2024-03-08生活

@精品長文創作季

省吃儉用,這是很多老年人的傳統和習慣。

不鋪張浪費,不大手大腳,這固然沒錯,我們應提倡和堅持。

但過於節儉,過於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花,也讓兒女們很難接受。

就拿我的嶽父嶽母來說。

老兩口一個86歲,一個85歲。每月退休薪金一萬多,這在三線城市,生活是非常寬裕的。

兒女們條件也不錯,一分錢不用老人的。平時也經常給買吃的穿的,到年底還要孝敬一筆錢。既使這樣,他們每月還要攢錢,並且常年累月的攢。攢了多少,誰也不知道,但按他們的生活水準估算,過百萬是有的。

兒女們也時常問他們,攢錢幹什麽?給誰攢錢?他們總是不置可否,並樂在其中。

舍不得穿。

兒女們買的新衣服舍不得穿,都壓在箱底睡大覺。有次小女兒從國外回來,買了不少衣服。老嶽母很生氣,把小女兒一頓臭罵,並說"幾年前給買的新衣服還沒穿呢,你若有孝心,把買衣服的錢給我就行"。很讓人無語。

舍不得吃。

大女兒離的近,三天兩頭去看老人。每次問他們想吃什麽,總是張口一詞,″就饞紅燒肉"。大女兒家裏人都不太愛吃紅燒肉,每次都是特意給他們做,再送過去。以後再問,仍是饞紅燒肉。大女兒就說,"你們平時也經常去外面溜達,順道到飯店吃,也沒幾個錢"。老人就是不去,認為在飯店吃不合算。

舊舍難離。

兩位老人身體還算硬朗,都是自己做飯做家務。但畢竟年齡大了,兒女們不放心,尤其用電,用煤氣,還是有安全隱患的。兒女還都孝順,動員他們到任意一家養老或住一段都可以,但老人就是執意不去。也可能是年老戀家緣故吧,在自家呆著舒坦。拿他們也沒辦法。

舍不得花錢讓人照顧。

為照顧二老,子女們張羅顧個保姆,平時有個照看。老人舍不得花錢,幾個子女平攤,大家也都沒意見。但老人硬是不同意,還把顧來的保姆轟走了,只來了一天,活都沒幹上。″你們有錢燒的,還花錢侍候我們,把每月顧人的錢給我們就算盡孝心了"。真是沒辦法。

剩菜剩飯舍不得扔。

逢年過節,以前都到老人家裏去過,由兒女們買菜做飯。現在也都圖輕閑,就到飯店去過。老人有一兒兩女,基本三家輪著來,每年都要聚上幾次。

每次大家聚的都很高興,就是吃完飯了,弄的不愉快。不為別的,就是打包的剩飯剩菜。其實,吃完飯打包也都正常,關鍵是,兩位老人什麽都不許剩,哪怕兩片鹹菜,幾粒花生米,小半碗米飯,都要一掃而光。當然,誰家也不拿,都是兩個老人帶回。幾頓飯下來,老人家的冰箱冰櫃裝滿了那些剩菜剩飯。真是不理解。

多少年的老式洗衣機一直在用。

兒子看到老爸老媽仍用老式洗衣機,兩年前就給換個全自動的,直到現在依舊閑置一旁。都以為全自動的他們不會用,倒不然。原來他們舍不得把舊的扔掉,還說"那個舊的一樣用,只是少了脫水甩幹功能,不也比以前用手洗強多了",很知足。

駐著老舊房子很滿足。

嶽父母的房子,還是30年前單位分的。地段很好,又是一樓,一百余平,住的還算寬敞 。只是時間長了,屋裏的墻面有些沈舊,幾次動員他們重新粉刷一下,兒女們出錢出力,這也不同意。

老人認為這舊房子也不妨礙什麽,房子就是遮風避雨的,再怎麽弄也不會增加什麽功能,就是認死理。

沒辦法,兒女們一商量,安排兩個老人去老家呆幾天。老家還有些老親戚,老人們還是戀舊的,在小女兒的陪同下欣然前往。就在他們去老家串門的十幾天裏,女兒和兒子找人把屋裏重新收拾了一遍,墻面貼了桌布,臥室安了地板,其它地面也都換了新地磚。花4萬多塊也都是三個子女出的。

老人在世時間還能有多少年,住的舒舒服服,也是兒女們的心願。

但老人回來後,不但沒什麽好話,還惹的一肚子氣,一個勁埋怨兒女們亂花錢,太敗家。有啥辦法。

買散場的成堆果疏。

老人都有起早的習慣。他們每天5一6點鐘就起床,沒什麽事,就去逛早市。早市離家不遠,十來分鐘就到了。

但每次都要呆上幾小時,都是八點以後買。因為早市只開到七點半,七點半後就罷市了。都知道,臨罷市了小商販們便傾倉大甩賣了。各種疏菜、水果不論斤,論堆賣。這時兩位老人開始掃貸,左一推黃瓜,右一推柿子,再就是蘋果,桔子等等。

他們掃來的這些東西,基本都是別人挑剩的,或歪瓜裂棗,或殘枝敗葉,沒有新鮮的。於是,便給三個子女家挨個打電話,每家都要分上幾塑膠袋東西。不要還不行,那就一遍遍打,直到各家取完為止。

喜歡揀破爛東西。

最近這幾年,嶽父嶽母又添個新癖好,就是喜歡揀破爛東西。

垃圾箱旁扔幾雙破鞋子,舊衣物,都順手揀回。凡是合身合腳的便洗一洗就用在自己身上。還說,這些能用的東西不用怪可惜的。真讓人不知說什麽好。

原來老人一百平的房子,屬於舊式的三室一廳。現在只剩一室一廳了,另兩室,裝滿了揀來的舊物。有舊衣物,門簾子床墊子,破被褥等亂七八槽的東西。問有啥用?他們就說這都是能用的東西,扔了是敗霍,讓人心疼。

有文化的老人。

如果說,他們是生活所迫吧,一點不沾邊。若說他們愚昧無知吧,還真不是。嶽父是過去的″老高三"畢業,曾當過教師,後調到機關當幹部,也是縣(處)級退休。而嶽母開始在幼稚園當老師,後來與學校合並,正式成為小學老師,一直幹部退休。

就是這樣80多歲的兩位老人,耳不聾,眼不花,身體還不錯。收入穩定,尚有可觀的積蓄,但生活卻如此的"寒酸"。

有人覺得不可思議,更是難以理解。與同事說起此事,很多人也大倒苦水,這樣的老人不是區區個例,放眼望去,還真不在少數。

習慣成自然。

這樣的老人,大多出生於上世紀的四五十年代。他們從記事起,正是生活艱難時期,能吃飽穿暖,就是他們物質生活的最大追求和奢望。可以說,他們大半輩子都在為解決溫飽而奮鬥。

直到九十年代後期,經濟發展了,百姓富裕了,但他們仍抱著固有不變的生活態度,不能同步和適應高品質的生活。於是,有些讓人匪夷所思的生活狀態,在他們看來卻是再正常不過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老人是窮怕了。他們大半生的生活境遇,鑄就了早已習慣的生活態度,生活方式,既使到了今天,仍未改變,也很難改變。

這就是那一代含辛茹苦的人,他們承受了無數的艱難和困苦。我們沒有經歷過,所以很難理解。所以,常被我們不屑的"節儉",實為他們一生的追求。而到了現在,是不是該丟棄呢?大家怎麽看?歡迎在評論區裏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