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生活

科華北路往事

2023-12-06生活

上周釋出了一篇比較個人的觀察【科華北路上的最後一滴眼淚】,沒想到其中一些細微的感受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後台有300多人留言。

有人哭著看完留言,有人在留言區遇到老朋友「 居然在這兒碰到你了! 」,有人想起在成都的第一個出租屋,有人感嘆自己在這裏結婚又離婚.......

還有人批評, 貓頭鷹你怎麽不寫 ,也有人呼喊「樓下的手提串串你去哪兒了?」

這裏的酒吧、咖啡店、餐廳、串串、夜蹄花兒等等,共同構成一個20歲剛出頭的青春記憶,騷動、不安、喧囂,以至於每每提及,依然興奮。

所以根據大家的留言,我們又拼湊了一份不完美的記憶拼圖—— 科華北路往事風雲 ,它是淩亂的、碎片化的、個人的、卻又是港得不了的。

(因個人記憶會有偏差,如有錯誤還請留言區指正,謝謝)

1.

很多留言都說怎麽能漏了 HOOTERS貓頭鷹餐吧啊 (後簡稱貓頭鷹) 那就先來說說貓頭鷹所在的

力寶大廈

力寶大廈原名同源大廈,當時由一位響當當歷史大人物題字,原計劃是1997年7月竣工,可惜後來開發商刁守謙魂斷廣東 (2000年左右很轟動的新聞,大家可以自行搜尋) 。

後來,此樓由印尼力寶集團接手,更名為力寶大廈。

當時還有個現在看來非常魔幻事情,就是1998、1999年左右阿迪力 (高空王子) 在 力寶大廈 (當時還叫同源大廈) 和 建中大廈 之間走鋼絲 。當時這兩棟樓算是成都比較高的樓,同源又爛尾, 走鋼絲當天萬人空巷。

2.

2007年IFS才在春熙路拿地,但是力寶大廈已經成為 成都第一個真正意義上達到國際超甲級智能化標準的寫字樓。

16年前,當時的新聞是這樣寫的「力寶大廈的員工早上,聽著大廳悠揚的鋼琴聲上到二樓電梯入口, 26部國際品牌電梯已經在那裏恭候 ,刷卡進入電梯後直接到達你辦公的樓層。」

最牛的是力寶大廈當時入駐了世界500強24家, 諾基亞、沃特飛機、愛默生、寶潔、卡特彼勒、東芝等 大家最羨慕的外企都在那棟樓。

3.

說回那棟樓最有名的 HOOTERS貓頭鷹餐吧, 力寶大廈這家店是在2008年開的。裏面有 邊跑堂邊在桌上跳舞 ,忙到沒時間上菜的女服務生。

進去過的人覺得這裏是科華北路最洋氣的餐廳, @馬老師 眼裏它是這樣:

坐落在力寶大廈一樓的Hooters 一進去就彌漫著青春與活力。

雖然提供的是常見的西餐快餐食品,諸如薯條、炸雞、漢堡、啤酒等, 但是重點是Hooters Girls,清一色的健美操冠軍形象

不僅身材健美,身姿與表情也非常的健美, 著裝是統一的可樂色絲襪配上橙色排球褲和白色短打小背心 ,胸前印著貓頭鷹和HOOTERS字樣, 其中兩個O正好也是貓頭鷹的兩只眼睛。

當年請人在Hooters吃飯絕對是洋氣的首選。

大部份沒進去過的人,像@莉莉絲 一樣 都有點不好意思

大幅海報上飽滿圓潤的Waitresses,雖然總是無差別的「襲擊」路人。

但我從未「中招」。我們這些窮酸學生,一邊猜想裏面的風景, 一邊設身處地想想,自己坐在裏面消費的樣子,實在跨不進去。

2020年HOOTERS貓頭鷹餐吧的所有中國門店已全部關閉。

4.

力寶大廈後來還是開過不少紅極一時的餐飲: 秋金小炒、雨花西餐廳、港九茶餐廳。 以前在力寶工作的@王麻煩 還記得 成都的第一家港九,當年推行 刮刮發票 的時候我在那中過很多次小獎。

5.

力寶大廈旁邊就是 SOHO沸城 ,2004年落成。

我們找到了當時的沸城的設計師磯崎新的中國學生 羅瑞陽 老師,他回憶:

當時的甲方去深圳考察了「 雕塑家園」專案, 聽說我在成都就主動找上了我。

他們當時找了很多家設計單位做了不少方案,感覺都不太滿意, 我於是給他們勾了一個草圖,當時甲方就興奮了,說滿足了他所有的需求。

與其說它是一棟工作大樓,我覺得更像一個立體的迷你城市,一個能聚集某種特定人群的建築。

說實話,SOHO我沒花太多精力,其實這個樓主要就是開了一條內街 ,有幾個外地朋友年輕時來成都就很喜歡住在SOHO,看到很多人能記住SOHO這個樓,還是很開心。

6.

1997年搬到棕北竹苑居住的@馮嘉言 說:當時力寶大廈爛尾,科華路到二環就基本蕭條了,但SOHO沸城的商業出來就是滿租狀態,並且持續了很多年,整個動線設計非常合理,20年過去了風水輪流轉很正常, 但是不可否認當時設計的成功。

在上篇【科華北路上的最後一滴眼淚】提到了: 印度菜菜、鍋鍋香、歐洲房子、屈臣氏。

其中有位朋友提供了一個細節特別精彩:高中是2013還是2014年,在鍋鍋香吃飯, 等位置那丟瓜子殼殼的聲音讓我一度以為是下雨了。

同時留言裏很多人又來補充了: 阿湯廚房、咖啡陪你、悠遊居酒屋、小牛水餃、十六鋪咖啡店、夫妻手提串串.......

阿湯廚房 當時是香港師傅掌廚,以湯品為招牌,鴿子湯、瘦肉冬瓜螺頭湯、川貝雪梨湯,10年前人均100的價格生意也非常好,很多人對風韻十足的老板娘印象更深。

悠遊居酒屋 ,不少川大學生上課上得苦悶了就會跑去喝點小酒,有段時間壽司自助,經常生意好到米飯做完老板要現煮。

小牛水餃 當年也被很多人吃成了食堂,水餃個頭小,面皮很有韌性,5、6元一兩的價格很實惠,還有特別的口味豬肉黃瓜水餃,吃夠了餃子就吃手撕面。

現在依然還有人記得:母子倆永遠記不清楚客人吃啥子, 但老板娘的兒子又高又帥。

手提串串 ,有不少人都提到這家手提串串,開在停車場入口,不確定是否叫老王手提串串,是夫妻兩開的,上大學那會兒學生們每周都跑去吃,價格十分便宜。

7.

SOHO沸城的美食延續到今天的只有鬼飲食 「夜炒飯」 ,有人追著吃了十幾年。老饕@馬老師 特地講了一下其中的故事:

所謂兄弟夜炒飯就是 哥哥在棕南小區那頭 ,弟弟在 棕南小區這頭 ,也就是挨著SOHO沸城這頭。

弟弟的吃的多一些,那時他們只有三輪車,晚上暗了才推出來。雙拼是特色,就是香腸、臘肉、拱嘴、肥腸、小肚等食材選兩樣一起炒。

泡菜是它的靈魂,蹄花不是他的招牌菜,卻比很多招牌是蹄花的好吃。

中途他們這這條街消失了十年,後來他們的親戚在沸城租了間很小的門面開了起來,叫老字號夜炒飯,味道差一點。

之前念舊,過段時間就要去他們親戚那裏吃一盤,看他們得不得回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十年過去,真還回來了 ,雖然也還是莫得鋪面,還是三輪車, 但現在不打遊擊了,常駐羅森便利店門口。

8.

沸城除了吃的,還有很多當時看來非常時髦的店。

在力寶工作過的@王麻煩 記得有個店叫 Nana: 最早的鋪子在泰華我就在她那裏買,後來她搬到科華北路,還在玉林也開了分店。老板娘的人生也很精彩,不過後來鋪子都沒做了,很能幹女娃子,希望她現在過得好。

還有個 海盜船銀飾 ,當時路過櫥窗,就覺得簡直太好看了。

除此之外,有人在一樓手工織毛活的店,買過一頂毛線帽,二十年了都舍不得扔,因為做工和質地都不錯。

9.

提到沸城就不得不提旁邊的 亞太廣場ATT ,有人說「 大學時唱K成本真的很高,光在門口天橋上就被偷過兩個手機。

ATT門口的天橋確實熱鬧,過去上面常年有各種商販與小卡片。

2021年在寫【成都KTV簡史】時,我們找到了ATT的老板她回憶了一些畫面:

2002年左右, 當時量販式KTV才剛進入成都市場,ATT靠近大學占領了先天的地理優勢,又推出「學生套餐」,開創了下午時段消費的先河,每天都是包間供不應求的狀態, 從2樓大廳能排到1樓大馬路上。

ATT的常客中有一對夫妻 ,也讓ATT的服務員記憶尤新,他們每次去服務員一般都會站成一排在大廳問候, 然後這兩口子會說:「孩兒們,我來了。」

ATT作為川大人讀書時的重要據點,白天的ATT十分值得消磨時光,畢竟全是正版碟,音響又好,離學校又近。以至於多年後只要唱K還是會想到ATT。

2005年左右團購的出現,各大KTV開始火拼, ATT下午學生場20元一個人,果汁無限 ,按照包間大小送不等的爆米花和果盤。2008年北京奧運會,還可以在裏面看直播!

直到2020年,營業了17年的ATT棕北店宣布關門歇業了。

10.

從小在磨子橋長大的@C小調 記得:以前買零食都是去亞太廣場的 好又多。 那裏是成都第一家好又多商城所在地。

在 @莉莉絲 眼裏:

從西門跨到錦繡路,必須透過一座橋,它不不僅連線起川大、棕南、棕北,也在校園與人間搭建起橋梁。

畢竟入校後的第一件事是購買各種生活物質,好又多是必選啊。

我記得當了校飄好多年後, 還在裏面購入了小家庭的第一口鍋。

好又多旁邊是麥當勞,買完用品,就要排一個圓筒冰淇淋。

後來好又多變成了沃爾瑪,沒有廁所,內急的人會到旁邊的沸城二樓上廁所,最近的廁所也只有那了!沃爾瑪也關在疫情結束前就關了。

附近的麥當勞和肯德基,更是承載了一代棕北中學學子的記憶, 每個假期的最後一天都聚在麥當勞瘋狂趕作業

11.

說完棕南, 視線放到棕北和天橋對面的世界。

科華北路是因為上世紀90年代中 棕北小區 的修建而繁華起來的,之前還很偏僻荒涼。

棕北小區是成都第一個外銷樓盤 ,當時很多台灣、香港同胞在那裏買樓。

棕北和棕南是用的「領館路」錦繡路劃分的。SOHO沸城、ATT、好又多是棕南, 對面就是當年名震成都的棕北富人區。

當時亞太廣場樓上也是非常高檔的精裝修住宅,很多人都不知道。

住棕北竹苑的@馮嘉言 還記得:

1999年的時候一個女朋友在上面買了樓,我去參觀過,室內完全按酒店標準精裝修的,高檔貴氣又很低調, 在樓下完全不知上面的乾坤。1999年哦!

那個時候的成都還很小,當時有個成都台的主持人愛開個紅色跑車到現在保利對門的一個發廊做頭發,紅跑車一停,一條街都曉得她來了。

12.

在上世紀90年代末到2000年初,亞太廣場的十字路口往磨子橋走,除了川大那一邊,棕北這邊都是民房,當時也沒有鋪面,也還沒有破墻開店的。相對於現在, 整個氛圍比較緩慢安靜的。

當時的科華路也不寬,還是雙車道,路邊都可以停車。

因為棕北的消費能力兩邊的餐飲非常紅火,久而久之東南西北的人都過來吃東西, 形成了成都第一條成氣候的餐飲街。

如軒砂鍋粥 在90年代末就開了,一直到現在, 是從當年到現在僅存的老店了。

13.

科華北路當時最高檔的店是—— 公館菜

90年代長發街有家老成都公館菜,拆遷之後搬到了科華北路,是清淡貴價的川菜,在這兒請客派頭十足,當年的物價串串8分錢1串,葷豆花5塊錢管飽,但是開啟公館菜的選單有五位數的菜。

壯著膽子進去的@馬老師 被著實嚇到想逃跑:

原來公館菜是從右翻的選單,我從左往右,菜價很快到了四位數,並逐漸有了三位數的菜了, 終於翻到一百多的菜的時候,我點了個回鍋肉,又點了個番茄炒蛋 ,然後吃了一頓天價美食。

後來我剛畢業參加工作,就「敲詐」了我們人力領導一頓公館菜,他看選單的表情,到現在都記得。

公館菜旁邊後來開過一個 廣闊天地酒樓 ,主打知青文化,2000年左右風靡一時。

14.

公館菜對於很多川大人來說,上了幾年學可能都沒踏進去過。

但是從西門出來的右邊一排從 科華苑賓館、彼德西餐廳、祖母的廚房、莎賓娜西餐廳、自貢好吃嘴、蜀江春、陳麻婆豆腐、外文書店 一直延伸到磨子橋,都是如數家珍。

蜀江春 是性價比最高的,雙椒仔兔、垛椒魚、醬肉包、千層肚、酸菜豆瓣湯, 尤其是醬肉包,每次必點。

蜀江春消失後很多人十分懷念,據說中醫大省醫院附近的 蜀上肴 和它是同一家,菜品都一樣,想懷舊的可以去試試。

自貢好吃客 是那一帶的排隊大王 ,豆腐與仔姜打底的魚火鍋,辣暈本地人和外地人。

當時好多學術會議的聚餐都設在 陳麻婆豆腐 ,很多在川大執教的外國教授與學生,也喜歡在這裏用餐,但他們幾乎都只點麻婆豆腐,下米飯,醬湯汁會刮得幹幹凈凈。

@莉莉絲 說當時看到時,有點震驚,中外兩種用餐差異,居然在這碰到起了。

15.

科華苑賓館隔壁,一串西餐廳。說到二樓上的 莎賓娜西餐廳 @Chris 提供了非常詳細的故事:

台灣地區來的傅師傅、傅太太,2008年在寸土寸金的春熙路口百盛百貨二樓開店, 店名「協奏曲」,店面很大,很多紫色 ,同名蛋糕「協奏曲」每次必點。

喜歡戴棒球帽長得像超級瑪麗的傅師傅,總喜歡在做飯空檔跑到前廳來問味道怎麽樣,還滿意嗎,然後因為話多被傅太太趕回廚房。

後來從百盛廣場開到了藍光香檳廣場地下商場 。像坐過山車一樣,一個是餐廳,高大上,一個是bistro小酒館,很街頭、很溫馨。新店小了很多,連錯身都很困難。

再後來開到了科華苑賓館二樓,就是莎賓娜西餐廳了, 裝修很過時,好在菜品的味道始終線上,換選單也很及時。

這時的莎賓娜據說已經交給徒弟了。

2020年1月23日,莎賓娜關門歇業 。

16.

彼德 的西門店,是@莉莉絲 的導師最愛的聚餐點,每次邀約同學們點上滿滿都一大桌,一邊吃烤薯仔皮,一邊聽老師的教誨。

餐廳的服務員,見不得空杯,見空就要摻水。 哪裏招架得住,頻繁地回應:謝謝謝謝。

在彼德旁邊還有家咖啡館,當時大家還沒有吃懂披薩時, 它已經在做薄底的披薩了 ;熔巖巧克力讓人見識了甜品的魅力。

17.

三號咖啡館 更是記錄了很多人的青春。一位朋友說「我和我老婆第一次見面的地方就是這兒。」

三號咖啡館在現在庫聞書店的位置。當時外墻刷了半藍,有兩張橘紅色的車站座椅靠墻,很是有陳舊的味道。

要去三號咖啡館有兩條路:一是靠科華賓館的正門,還有就是從背後停車場竄進去。兩條路都需要拐兩拐,平板手機沒有流行的時候,去三號咖啡館基本是靠本校的同學以及熟客帶才能找到咖啡館所處的犄角旮旯。

咖啡館地板鋪的是木地板,大概是淘來的老舊木板木材,上腳就咯吱咯吱響。

每次推門進去就會放輕腳步, 還有一只叫三米的拉布拉多來迎接你。 後來三米走丟了,全城人都在找。

空間裏的裝修偏混雜,可能那幾年很流行流露出來的簡美混搭風,不像現在的咖啡館至始至終貫穿一種繁復或一種簡約風。

咖啡館當時偶爾還做一些獨立放映。相比學校裏的綠水橋這裏更舒服點,也比南門的老樹咖啡空間大。就算咖啡館坐滿,裏面各說各的,好像也沒有覺得很吵鬧。

18.

西門左邊不遠處是著名的 藍色加勒比 最最著名的當然是 水母酒吧 Jelly Fish ,一定要用英文哦,必須精通的時髦的暗語。

Jelly Fish從老板調酒師DJ都是外國人,最早裏面的客人80%也都是外國人,水母的音樂氛圍很好,有點像迷你版本的Playhouse,定期都會有各種派對,泳池派對、比基尼派對等等,一到周五十分火爆。

一樓最靠裏面的 森林燒烤 ,千禧年左右的川大人無人不曉。吃「森燒」,最主要的目的倒不是燒烤,而是」森燒」的那碗銀絲細面—— 湯寬的程度,面細的程度,香辣的程度,銷魂的程度,在外面的面館子根本吃不到。

對面的鍋鍋香 老板在沸城賺到第一桶金後,在藍色加勒比開了第一家烤匠,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再往南就是屹立不倒的 情妹耙泥鰍。

上一篇留言裏有位朋友@望望 說: 2006年在川大6舍, 望著力寶大廈那個忽明忽暗的豎條燈, 心說成都我還要在這裏打拼下一個十年,如今二十年都快過去了。

人們為什麽懷念曾經的科華北路,因為那是一個縮影。

上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網絡還沒有如此發達,人與人之間的氛圍也是不一樣的,年輕的日常密集的歡聚,一切熱切又開朗。

當年原來是最好的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