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生活

真的沒人來糾正一下這屆網友的「錯別字」嗎?

2024-03-18生活

作為一個科普博主

除了每天給大家寫稿外

最開心的事情

就是看大家的評論

你們的留言非常精彩

但是!

求求各位了

救救孩子吧

作為一個強迫癥的重癥患者

我真的忍不有些網友的

先直接來一道改錯題

請找出下句中的錯別字

應該能看出來吧

那個「在」字錯了錯了

應該是「再」!

「再」表示將要重復的動作用

如:再繼續;再出現

這裏就沒有「再次重復的意思」

而是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

就應該用「在」

還有「那」和「哪」

兩個字的讀音都不一樣呀

「那」是第四聲去聲 [nà]

「哪」是第三聲上聲 [nǎ]

表示疑問是使用

有些人說是輸入法的問題

但這個鍋輸入法不想背

最大的可能性是

你的錯誤習慣被輸入法「記住」了

再來一組錯誤率賊高的字

三個de

「的」、「地」、「得」

很多人為了打字圖方便

已經懶得區分這三個字了

特別是「得」,幾乎都被「的」取代了

比如:幹的漂亮;跳的很高;睡的太晚

都!是!錯!的!

關於這個三個de還鬧過一個大笑話

23年新生開學的時候

某學校在錄取通知書上出現了錯別字

網友十分震驚

紛紛去該校官方影片號下去留言

結果官方的回應中

依舊出現了錯別字

回復中將「開心地」寫成了「開心的」

調整一下語序應該是:

「那我們九月在巢院 開心地見面 啦」

「的」後接 名詞

「地」後接 動詞

「得」後接 形容詞

見面是動作,所以是動詞,前面用「地」

雖然最後重新印刷

寄出了新的錄取通知書

但學校的形象也因此受到嚴重影響

可見錯別字的影響之大

並不是網友故意要「咬文嚼字」

而是學校本身的職責就是教書育人

需要在文化領域起帶頭作用

除了學校外

還有一些官方媒體

也需要重視自身的影響

否則也會鬧出「丟人」的事兒

這是2011年

故宮博物院向北京市公安局贈送錦旗

感謝警方迅速破獲故宮博物院展品被盜案

照片中的錦旗上赫然寫著

「撼祖國強盛,衛京都泰安」

其中的「撼」明顯是錯別字

應該是「捍衛」的「捍」才對

從而引起了網友的質疑

對此,故宮相關負責人表示

使用「撼」字不但沒錯

而且顯得厚重

「跟‘撼山易、撼解放軍難’中

‘撼’字使用是一樣的」

對此解釋,社會各界並不買賬

更有漢語專家說:

「出這樣的錯誤,很可笑;

可是出了錯之後還不認錯,很可恥。

昨天,我替故宮難堪;

今天,我更替故宮難堪。」

像類似的錯誤在生活中也很常見

比如看看下面這兩組詞:

請問你能分辨出哪個是正確的寫法嗎?

沒錯, 左邊一列 才是正確的寫法

再比如:是 「待著」 還是 「呆著」

是「 待一會兒 」還是 「呆一會兒」

這兩種在輸入法上都可以打出來

但很明顯後者是錯的

但幾乎90%的人都用著「呆著」

這樣的例子很多:

括弧中的紅字為正確寫法

順便提一句

把「影片」打成「視屏」的也大有人在

「影片」是點開會動的畫面

而「視屏」指的則是「可 幕」

是不會動的那塊玻璃

而且這兩個字的讀音也是不同的

頻是前鼻音 [pín]

屏是後鼻音 [píng]

依稀記得小時候因為寫錯這兩個字

被老師罰抄的時光

正因為我們都曾

為對的知識付出過時間和精力

因此就更應該堅持規範用字

有人或許會問

在網絡流行語漫天飛的今天

我們堅持規範用字還有意義嗎?

比如蕁麻疹的蕁,本來是念qián

由於念錯的人實在太多

就變成了蕁(xún)麻疹

是不是只要錯的人足夠多

我們就不用在乎對錯了呢?

著名語言學家郝銘鑒先生

曾在【咬文嚼字】一書中給過我們答案

「語言是一條流動的河,

它的兩邊還有堤岸

因此語言套用要有一定之規

它是社會公器

需要大家約定俗成形成共識

彼此的交流才會有效。」

也就是說,正確使用文字

是我們確保能順利交流的關鍵

更關乎一個民族的文化底蘊

都說 「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但正確使用規範字

是防止被誤解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