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惠工往事3:彈玻璃球扇啪嘰,輸了不帶找爸的

2024-06-22育兒

如果說童年是一首歌,那麽遊戲就是歌的音符;如果說童年是一首詩,那麽遊戲就是詩的韻腳;如果說童年是一幅畫,那麽遊戲就是畫的色彩。玩是孩子的天性,雖然那時沒有更多的玩具,生活條件也沒有現在這麽優渥,但那些老遊戲使我們的童年快樂並有趣著。

童年的遊戲很多,有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能玩,如彈玻璃球、扇啪嘰,後來又發明了扇煙紙。有的遊戲季節性較強,什麽季節就玩什麽。

「彈玻璃球、扇啪嘰,輸了不帶找爸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對這首童謠都不會感到陌生,因為玻璃球和啪嘰都是在男孩子中非常流行的一種遊戲,幾乎是須臾不離兜的玩具。玻璃球大小和吃的糖球差不多。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帶花瓣的,球的裏面有各種顏色的葉形花瓣,格外好看,但價格較貴,五分錢一個;另一種是透明的,個頭比花瓣球的稍大,一分錢就能買一個,俗稱炮卵子。彈玻璃球玩法是在地上劃一個「井」字形的「鍋」,對陣的雙方約定對等放進幾枚球,然後在離「鍋」三四米的地方劃一條長長的S形線,雙方站在「鍋」處溜頭球,較量誰的頭球離S線近,以決定誰先彈球。先彈球者占得先機,從S線處向「鍋」裏的球瞄準擊球,要是彈得準,也許就「一鍋清」了,這有點像打撞球的「一桿亮」。這個遊戲鍛煉孩子兩點之間的瞄準能力,對手感的要求也比較高,需要把握好擊球的速度和力度,還要具備一定的大局觀,應該說遊戲中也蘊藏著些許的智慧。

玩法上分為真玩和假玩兩種。真玩就是輸者的球歸贏者所有,假玩就是玩完後各自取回自己的球。記得我在上學前沒有和小朋友們玩過真的,一來自己彈的不準,真玩輸的面大;二來我的球都是花瓣球,輸了可惜。上學後情況發生了變化,同學們都玩真的了。我第一次玩真的是和李影同學,他家在德業東裏,位於我家德業裏之北,也就是現在北站候車室那疙瘩。但上學前並不太熟悉,也不知道他有多厲害。那天放學後我倆就在地上擺開了戰場,各放進「鍋」裏五枚花瓣球,然後溜球爭開球權,他溜的真準,幾乎壓在S線上,我只好想法把他的球擊走,才有希望先開球,我看了再看,瞄了再瞄,可惜擊球的一剎那手還是抖了一下,與他的頭球擦身而過。更讓我意想不到的是他給我來個「一鍋清」,一點機會都沒給我留,眼見他把那五個花瓣球裝進了口袋,我心裏好一陣的懊悔。李影成了班裏彈玻璃球最準的同學,由於他屢戰屢勝,同學給他取了個綽號「老贏」。上中學後李影又酷愛打籃球,投籃特別準,被校籃球隊選中,代表146中學參加沈陽市中學生籃球比賽,取得過第三名的好成績,這或許與他小時候彈玻璃球不無關系吧!

另一種遊戲是扇啪嘰。這種遊戲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還能見到,現在的孩子是不屑問津了。啪嘰是用紙殼做的,正面糊上各種圓形圖案紙,用剪刀剪下來就可以玩了。玩法上分為打和扇兩種。打就是玩的雙方競老頭,輸的那方出一個啪嘰扣在地上,另一方拿一個啪嘰打,打一下若正面朝上就算贏,輸的那方繼續扣。若扣的啪嘰正好壓在打的那張上面,那叫鉆,輸的那方還要多給一個啪嘰。扇就是參與遊戲的幾個人各出同等數量的啪嘰混合到一起,然後確認一個做「寶」藏在裏面,摞好放在地面上,以石頭剪子布的方式確定誰先扇。所謂扇就是手掐一張啪嘰,掄起胳膊向立在地上的那摞啪嘰扇去,以誰先扇出「寶」並使「寶」脫離開那堆啪嘰算贏。這個遊戲可以鍛煉臂力,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更主要的是還需準確判斷哪個是「寶」,判斷錯了只有輸的份了。

玩啪嘰的還能增加歷史知識,因為那些圖案大都是中國古代歷史故事和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有封神榜、隋唐演義、嶽飛傳、楊家將中的人物,也有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裏的人物。什麽姜子牙、二郎神、托塔李天王、關羽、宋江、李逵、嶽飛、孫悟空、豬八戒等等。那些栩栩如生的圖案和動人心魄的故事一直印在腦海裏,儲存在童年的記憶中。毫不誇張地說孩提時我們從那一張張啪嘰中對中國的歷史人物和民間傳說有了一點點的了解,啪嘰簡直成了我們的啟蒙讀物,這也許是啪嘰帶給我們的另一種收獲。

彈玻璃球、扇啪嘰是不分季節的全天候遊戲專案。即使下雨天,我們也可以在屋子裏玩;即使寒冷的冬季,我們也樂此不疲,玩的還是那麽開心而快樂。冬天在冰上彈玻璃球、扇啪嘰是別有情趣的。冰平如鏡,在上面彈球利於超水平發揮,擊中率會大大提高。但在冰面上扇啪嘰難度卻很大,啪嘰幾乎貼在冰面上,沒有一丁點的翹起,不論你是打、是扇,都難盡如人意,在冰上想贏幾個啪嘰真是好難好難。

彈玻璃球、扇啪嘰,這個遊戲的不足之處就是不太衛生,我們整天在地面上彈啊、扇啊的,那雙小手也總是臟兮兮的。冬天由於風幹物燥,再加上塵土飛揚,手常常積了許多皴垢。記得每當母親休息,她都要燒一壺水,讓我燙手泡手,泡了一會兒,母親就給我搓皴,那時沒有搓澡巾,母親總是把毛巾卷在手上給我搓,搓的手背通紅,搓完後再打遍肥皂,洗凈晾幹了,最後母親給我的手塗上一層蛤蜊油。蛤蜊油是那個年代最好的護膚品,經濟而實用,皴裂的口子很快就愈合了,只是現在沒人再用了。

春天到,春風起,是放風箏的季節。相傳風箏發明於東周春秋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直至東漢期間,蔡倫發明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清代寫【桃花扇】的孔尚任曾寫過一首風箏的詩:結伴兒童褲褶紅,手提線索罵天公。人人誇你春來早,欠我風箏五丈風。

看著比我們大的孩子風箏放的又高又遠,長長的尾巴龍飛鳳舞,讓我和新洋好生羨慕。咱倆都萌生了自己制作風箏的想法,新洋從竹筐上抽出幾根竹條,一人扶著一人用線綁成幹字型骨架。我找來一張沈陽日報裁成鐵鍬型,新洋把報紙折疊成條,用剪刀裁成條狀做風箏的尾巴。把紙粘在風箏骨架上需用漿糊,我跟奶奶說糊風箏得打點漿糊,奶奶很支持,放下手裏的活,打了一小碗漿糊。我倆糊好了風箏,粘好了尾巴,才發現還沒有線拐子。新洋回家找來一塊方木板和兩根木棍,我拿來錘子釘子,線拐子釘成了。萬事俱備,不欠東風只欠線了。那前兒布、棉花、線都是憑票供應的短缺商品。我央求奶奶,奶奶看了一眼做針線活的小笸籮,我也瞄了一眼,針線板上纏著黑白兩色的線,奶奶說線板的線都給你也不夠長啊!這可咋整啊?我瞥一眼新洋,希望他回家纏點線。奶奶去了下屋,不一會兒奶奶拿來一籽黑線,我倆喜出望外的睜大了眼睛。我撐著線新洋纏,一袋煙功夫線就纏到線拐子上了。

線與風箏怎麽連線在一起,是挺有說道的。須把一根線的兩頭綁在幹字骨架的交叉處,然後把這根線抻成直角三角形,把線拐子的線頭系在銳角處,這樣風箏飛起來不磕頭,不往下紮猛子,使風箏的平面始終與抻著的線保持垂直角度。

風箏做好了,我和新洋迫不及待出了屋,他拿著線拐子,我捧著風箏,小心翼翼來到馬路上。快傍晚了,天色暗了下來,我倆放風箏心切,我舉著風箏向後走,新洋順著線,大約有三四十米了,感覺一陣風來,我把風箏拋向空中,新洋抻了幾下,風很給力,只見風箏搖頭擺尾地飛了起來,新洋邊抻邊送線,我跑向新洋,他理解我的心情,把線拐子遞給我,說你放會兒。

我接過線拐子,又放出十多米線,風箏有幾十米高了,她似乎在沖俺倆笑,她的尾巴被風扯動著忽閃忽閃的。天色又暗了一些,空中的風箏也有點模糊了,新洋說收線吧,明天再放。我開始收線,但風力很大,線繃的很緊,就在這時,線突然變了方向,砸向了地面。

新洋大聲喊道,「不好,有人壓線了。」說罷他向前跑去,我以最快的速度纏線,瞬間線纏到了頭,但沒看見風箏,我知道線被人攔腰截斷了,急忙跑去追新洋。在趙啟華家院見到了新洋,他撿起地上的風箏,罵了一句粗話。是誰幹的,至今還是個謎,因為這個院子裏的淘氣包可不是兩個三個。

損失了一半的線,我很沮喪,新洋安慰我說:「明天咱倆也壓點線。」我說:「那好嗎?」新洋說:「管他呢,後壞不算壞。」

次日一早,新洋拿了根兩米來長的麻繩來我家,我末懂其意,問拿繩子幹嘛,新洋眨了下眼睛,又詭譎的一笑,我才反應過來。

從家裏出來,春風依舊撲面,又是一個宜放風箏的大風天。馬路上放風箏的孩子多了起來,咱倆伺機做案,但不敢輕易下笊籬,因為大多數孩子都比俺倆大,弄不好被抓個現形可是要挨頓胖揍的。

家把拉這條馬路找不到合適目標,咱倆又來到友好二街那條大馬路,這條馬路向北過長大鐵路與皇姑區相接,向南經一馬路與市府廣場相連。一擡頭看見兩個風箏飛在頭頂,順著線的方向基本可斷定放風箏的人在生生陽商店後院的後面,我倆會意一笑,機會來了。

從商店旁邊的小道進了後院,向前跑了幾步,就清晰的看見十來米高的風箏線了。咱倆平靜下心情,做了分工,新洋負責拋磚頭壓風箏線,因為他撇東西準,我負責纏線,得手後兩人分頭跑,新洋從原路返回,我跑向姥姥家,真有啥事有大人擔待也吃不了虧。

一切安排周全了,新洋擡頭瞅了瞅那根細如發絲的線,他抿了下嘴,把兩頭綁著磚頭的繩子高高拋向天空,兩塊磚頭像變戲法式的,在接近線的時候自如展開,中間的繩子不偏不倚正壓線上上,繩子墜地,我和新洋跑上前,扯斷線一人抻著一頭逃之夭夭。

這次作案十分成功,收獲也是大大的。不但彌補了昨天的損失,而且還有很大盈余。

新洋撇東西準,我最有體會,因為我曾深受其害。

記得小學最後一個寒假是最輕松的,學習小組形同虛設,寒假作業留如未留,小夥伴就是一個字:玩!兩個字:瘋玩!春節前下了場大雪,年後氣溫回升,那雪軟綿綿的,一攥一個團,打雪仗是再好不過了。

我、新洋、老久、鐵廣鳴、李金瑞、趙啟華在馬路上打起了雪仗。新洋和老久、李金瑞一夥,打了一會兒,我們仨就居於下風了。我仨兒組織反擊,我低頭攥了個雪球,剛一擡頭右眼就被新洋撇的雪團擊中。當時眼睛就充血了,眼眶也青了,眼睛疼得睜不開。新洋歉意地一個勁兒地說,對不起,對不起,沒想到撇這麽準。

母親下班看我眼睛腫了,帶我去二門診看眼睛,戴了三天眼罩才消腫。後來看視力表左眼1.5,右眼1.2,直到現在右眼視力也不如左眼。這裏沒有怪罪新洋的意思,也許天生右眼就不如左眼,也非沒有可能。

還有一次更是嚇人。那是72年初夏,我們還在146中學那趟平房教室上課。那天放學後,我剛走到操場上,後右腦勺被半塊磚頭重重一擊,盡管當時兩眼直冒金星,我還是本能地回頭看,新洋呆呆地看著我,他知道自己用了多大力氣,只是沒想到真的砸到了人腦袋上,這要出什麽後果他也擔待不起。

新洋連忙跑上前問,「有裕,你你沒事吧?」當時腦袋嗡嗡的,我摸了下後腦勺,還好沒出血,但右側跟左邊比,有點凹陷。趙啟華埋怨道,「沒事瞎撇啥,這要是把腦袋打壞了咋整?」新洋還是那句話,「沒想到撇這麽準!」

男孩子好舞槍弄棒,打打殺殺的,但那時沒有仿真的玩具手槍。同院的小明父親是木匠,給他做了把木頭手槍,雖然很逼真,但也不能射擊。當時有一種玩具替代了手槍,滿足了男孩子的射擊欲望,那就是現在很少見到的彈弓子。彈弓子的做法是這樣的:把一根鐵絲(最好是鍍鋅的那種)彎成「V」字型,「V」的下半部彎曲成弧形做手柄,上邊兩側向外彎曲兩個「小耳朵,用來紮系膠皮,然後找一塊皮子剪成橢圓形,並在兩邊各摳一個小孔,做彈囊,最後用兩根膠皮把彈弓架和彈囊連線在一起,用銅絲線紮緊綁好就成了。子彈就是路邊的小石子,後來我們嫌揀小石子費事,就把打煤坯用的黃土和泥搓成一個個小球,晾幹後揣在兜裏當子彈,用起來很方便。

我的第一彈弓子是父親幫我做的,膠皮用的是廢舊的單車裏帶,並用當時女孩子系頭發的塑膠頭絲繩把手柄部位纏了起來,不但顯得美觀,主要是用起來舒適不磨手。父親還對我約法三章:一不準射人,二不準射別人家玻璃,三不準和小朋友互射。應該說彈弓子這種遊戲是有一定危險性的,玩不好容易傷人,父親的要求一點都不過分。小朋友們因不小心而擊碎鄰居家玻璃的事時有發生。玩了那些年彈弓子,我沒給家裏闖什麽禍,惹什麽事,這得益於父親提前給我打了預防針。這個遊戲的好處是能鍛煉孩子的瞄準射擊能力,靶子的高低遠近,力度的大小,有時還要考慮風的幹擾,真要想擊中一個物體也不是件容易事。後來從一本雜誌上得知,中國第一個奧運冠軍許海峰就是玩彈弓子的高手,因為射的準而被啟蒙教練相中,為國家贏得了莫大的榮譽。

為了提高射擊的準確性,過過射擊癮,我和新洋、老久等小夥伴兒放學後,常常來到鐵路北的空地,瞄準樹上的麻雀練射擊,一彈射出,驚飛樹上的麻雀,只見樹葉飄飄落,不見麻雀被擊中。新洋說,咱們幾個同時射擊,瞎貓碰死耗子,說不定能射中一只麻雀。隨後我們七八個彈弓子一齊瞄準一顆樹上的麻雀射擊,一二三,射!七八顆石子齊向樹上飛去,真趕巧就射中了一只。那只麻雀翅膀受了傷,掉在了地上,我們向樹下跑去,揀起了那只可憐的麻雀,它那雙小眼睛驚恐地看著我們,撲楞下翅膀想飛。唉,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對不住那只麻雀,畢竟是一條活生生的生命啊!

在這些小夥伴兒中,新洋射擊最準,他用彈弓子擊傷過一只飛翔中的鴿子。這個難度是很大的,既要掌握鴿子的飛行路線和速度,又要設定提前量,差之毫厘都不能命中。我直到如今也搞不明白,新洋是怎麽計算出來的,難道只是憑感覺,那他的感覺太好了,沒從事射擊職業都可惜了。

玩彈弓子的好處是能鍛煉孩子的瞄準射擊能力,靶子的高低遠近,力度的大小,有時還要考慮風的幹擾,真要想擊中一個物體也不是件容易事。

時光如梭,歲月蹉跎。50多年過去了,回想往事仍歷歷在目,感謝那些老遊戲陪伴著我們一天天長大……

(文/萬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