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點】
作者:張興利(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在現實中,一部份兒童與同齡兒童相比,智力、創造力明顯出眾,或體現出某方面特殊才能。不同國家不同地區,有天才、資優兒童、英才等表述。怎樣界定一個兒童的潛質相對出眾?較通用的標準是智力測驗結果在前1%~3%,也有研究指出,如果智力測驗在前10%,但是其他能力突出,也屬於出眾之列。如果按照某一個方面的能力衡量,一個兒童的測驗分值比97%的同齡人都要高,也就是在同齡人前3%,就定義為能力出眾。
智力和智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智力是一種能力,只要按部就班都會隨年齡提升;而智商主要是一個統計學概念,即在同一個年齡群體中,一個人的智力所在的相對位置。因此,一個兒童的智力隨年齡遞增,但是其智商就不一定,可能原來是130,到後來如果環境刺激不足或壓力過大可能就降到120,當然也有可能更高,比如達到140。有研究分析從兩歲半到17歲兒童的智商發展,縱向追蹤研究就會發現智商是比較穩定的,但也是波動的,波動範圍可以達到20分。20分是怎麽來的呢?第一,個體的差異。可能有早慧,當然也有大器晚成;第二,後天的教育。中國歷史上有「傷仲永」的故事,由於環境支撐不夠導致一個早早表現出天分的孩子泯然眾人。在實證研究中也發現類似結果,在學校教育裏非常重視言語智力和數學數理邏輯智力,空間智力其實是比較少關註到的,孩子學的機會就比較少,這些孩子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往往學業並不是那麽優秀,甚至有的孩子還考不上大學,因此後天的教育也很重要。
辨識方面,智力或認知能力是辨識兒童潛質的主要指標。由於智力或認知能力測試結果無論對於兒童短期內的課堂表現,還是成人以後的成就,均具有良好的預測性,因此幾乎所有國家的測驗中都會包括。
認知神經科學為發掘兒童潛質提供了豐富資料。隨著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我們意識到,有一些基本的認知能力和我們腦的發育密切相關。我們一起探索、體驗一下:首先,我們玩一個數碼遊戲。你會看到一串數碼,請你一秒一個數碼讀出來,讀完之後閉上眼睛倒背出來。第一題:14728;第二題,142975836。是不是第二個題難度一下子升級,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倒背出來?這是現在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既要你儲存——記住它們,還要你加工——倒序背誦,叫工作記憶。這就相當於我們的電腦記憶體條,它和我們的硬件——大腦的發育密切相關。
創造力逐步成為兒童潛質鑒別的核心內容。首先將創造力測試的地位提升至僅次於智力測試的國家是美國。【美國各州超常教育現狀(2018-2019年)】發現,參與調研的44個州在兒童潛質鑒別過程中,關註最多的三種才能是:高水平智力(36/44)、創造力或創造思維能力(31/44)、特定的學業能力(29/44),創造力成為僅次於智力的第二大鑒別內容。
才能和成就成為兒童潛質鑒別的重要補充內容,尤其是對於初高中學生。各國根據本土國情創編了不同的學業成就測試工具。如,英國使用標準學業測驗進行鑒別;南韓雖然規定了鑒別內容應為普通技能、學術能力、創造力、藝術才能、運動才能和其他才能,但在實際鑒別中仍以數學、科學測試為主;新加坡以數學、英語、綜合能力和才能作為主要鑒別內容。在中國,對於年幼兒童(6歲及以下)更強調能力,而對於高年級兒童(小學高段或初高中)除了預測未來的能力之外,也強調反映後天學習、經驗的學業成就或專業領域知識。同時,藝術才能、機械才能、領導力、商業才能等特殊才能逐步成為兒童潛質鑒別的重要補充。
在家裏或者班級裏,沒有專門的測驗,我們怎麽發現創新潛質突出的兒童?比如,觀察其記憶力、註意力,或者是不是能夠很好地表達自己;在他喜歡的任務上,是不是能夠高度地投入,能自己去找到一些解決方法;是不是喜歡與比他年齡大的孩子,或者與成人有更多的交流等。這些孩子往往充滿好奇,總是愛提問,有時候還會感到無聊。這是因為他們掌握得很快,學習速度非常快。
非認知因素逐漸得到重視,動機、意誌、興趣、人格等非認知因素開始被納入鑒別內容,如,以色列明確要求超常兒童(前1%)和優秀兒童(前5%)在達到相應的智力水平以外,其動機必須同時達到中等以上水平。對兒童非認知能力的考察,不僅有助於全面、立體地鑒別兒童潛質,為有效鑒別提供參考,而且有助於提供與其智能相匹配的人格素質教育,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28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