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這麽做!培養孩子還是淪陷孩子,傻傻分不清

2024-03-15育兒

作者:幻影哥|黎遠會長10號書童

聽過這樣一句話:「家長和孩子好比一個100分的組合,當你做滿了90分,孩子只有10分。」

養育孩子,不是為他們包辦一切,更不是傾盡所有,向他們索求回報。

親子之間,是相互滋養,而非共生依賴。

懂得適時結束孩子的生活,降低期待,才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子女主動聯系父母,僅限於「要錢」;關心父母,也凈是「畫餅」。

我想,如果能夠提前預判悲劇的發生,少有父母會這般慣養孩子。

世上不會有後悔藥,感恩的孩子背後,大多都站著有原則的父母:孩子頂撞長輩,不拿「童言無忌」當理由,要教會他們慎言;孩子蠻橫打人,不因「年紀小」任其發展,要引導他們控制情緒。

如此,才能讓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尊重他人。

我們要始終對教育懷著一份熱忱,不汲汲於榮,不寂寂於逝。即使有時候看起來前方一片黑暗,但當你走到相應位置的時候,自然會有一盞燈為你點亮。

生命之中,最美麗的不一定適合我們,適合我們的一定是最美麗的;教育之中,適合孩子的發展才是最好的教育。

正如唐江澎校長在【好的教育】中提到的「好的教育,應該是培養終身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雅生活者,給孩子們健全而優秀的人格,贏得未來幸福,造福國家社會。」

只要我們把握教育真理,堅守育人情懷,永葆育人激情,腳踏實地,不斷地走向「山的那邊」,就能看到那清如許的教育之渠,源頭活水不斷滾滾而來。

昨天晚上,我們幾人在瑯琊閣和黎遠會長一起聊天喝酒,島主問會長:「我最近想寫一篇文章,這個暑假,你的孩子在做什麽呢?」

我聽到之後,我說:「我也想寫一篇這個主題,那我們一起聽會長講…….」

黎遠會長說:「很多父母說,一個學期下來,學習好苦,好累,好不容易,孩子們辛苦了,暑假到了,給孩子們開心的時候到了,他們釋放的時候到了,他們撒野的時候到了,他們忘掉一切學習的痛苦,去尋找歡樂時光,我們就應該給他們廣闊的空間,讓他們為所欲為……

暑假到了,我們的孩子應該做什麽?

是不是要讓他們為所欲為?

讓他們開心,讓他們快樂、健康?

讓他們做好自己?

……

是的,親愛的父母,我也是這麽想的。我也希望孩子快樂……

請問: 何為快樂?一個孩子,一個成人,如果每天都是快樂,快樂還在哪?是眼、耳、鼻、舌、生、意,五官的滿足,滿足就快樂?

滿足是欲望的滿足。欲望的滿足,有一個生理學、心理學的理論,就是多巴胺的分泌,是需要不斷加碼的,我們真正應該追求的是創造內啡肽。

這兩者有什麽區別呢?

多巴胺也被稱為「感覺良好」的激素,是一種激素和神經遞質,是大腦獎勵系統的重要組成部份。多巴胺與愉悅的感覺、賭博、遊戲、娛樂系統功能等相關。

內啡肽是人體的天然止痛藥,你的身體會因壓力或不適而產生內啡肽。當你從事產生獎勵的活動,例如鍛煉、讀書、創造時,內啡肽水平也往往會增加。

內啡肽和多巴胺這兩種物質都能讓人感到快樂,但兩者產生的生理機制則大不相同。

多巴胺完全是一種獎勵機制,就和願望被滿足是一個道理,快感容易獲得,比如吃美食、追劇、打遊戲等,就會分泌多巴胺,你會感受到愉悅。

內啡肽不是獎勵,準確的說是補償,譬如在健身的時候,你會感受到肉體上的痛苦,那身體就會分泌內啡肽,補償你一下,讓你產生快感堅持下去,並且在下次健身的時候就不畏懼健身。

但是內啡肽是一種延遲滿足,它的分泌是吝嗇的,一般要經歷一個痛苦的過程才能獲得。創造內啡肽的一些活動:讀書,運動,透過長期刻意練習學習某種能力……

親愛的父母,我們都愛孩子,我相信你比我更愛你的孩子。希望孩子健康快樂,是放養的,但是透過這些多巴胺、內啡肽的原理。

放養,如果讓孩子快樂,他就越要更大的快樂。如果他很亢奮的,不給他,他就會受傷,他就會憤怒,他就會怪父母。

就像一個人吸毒,同樣的刺激性讓他感覺嗨,他就要加大藥量,最後的結果是藥量加大到一定程度就要了他的命。所有吸毒者最後就是因為加大藥量,自己沒有生命。

…….

鐘良問會長:「我看到很多父母經常吼孩子,這樣是不是很不好?」

黎遠會長說:「我給你們講個故事,孩子3歲時,孩子賴著想要玩具,勸說無效後,父母便對兒子大吼:「你再不聽話,我就走了,不要你了。」

7歲時,孩子成績一般,父母就經常拿鄰居小孩比較,責罵他:「你看人家,每次都考第一,你考這麽點分,對得起我的付出嗎?真是白養你了。」

11歲時,因為疫情收入減少,父母經常吵架,媽媽還動不動把氣撒在兒子身上:「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和你爸離婚了,真是個拖油瓶!」

十幾年來,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的語言暴力下,孩子開始壓抑、否定、責怪自己,變得自卑、封閉、軟弱,最終孩子病了……父母大吼大叫,是孩子災難的開始。

一個情緒平糊,能和善與孩子溝通的父母,必然會養出聽話上進,陽光自信、自律自驅的孩子。

而一個情緒暴躁,整天對孩子大吼大罵的父母,必然會養出脾氣暴躁、滿身戾氣、叛逆難管的孩子。

其實,家庭教育最大的場景就是溝通。

很多「壞孩子們」和家長的沖突很激烈,有離家出走的,也有大打出手的,但導火索往往都是家長不太會說話,激怒了孩子。最終你會發現,孩子越長越大,卻越來越不聽話,我們嗓門越來越大,卻越吼越無力。

而話說對了,比你吼一千句有用!父母的每句話,都在一點一滴中塑造著孩子未來的模樣。

你想要孩子自信、自律、自強,還是軟弱、自卑、自棄?這都取決於父母的語言。父母長期的「吼叫」教育,往往是親手毀了孩子。

島主說:「所以這也是在瑯琊閣中,我們的孩子每天即要玩又要寫作業……」

黎遠會長說:「如果你要滿足小孩的快樂,他在邊際效益遞減的情況下,你不斷的給到他的物質欲望的滿足,你是在培養孩子還是在淪陷孩子?」

假設你的兒子,假設他染上吸毒,每一次給他加大劑量,你是在滅他……你想滅他嗎?我相信你的答案不是。你既然不想懂得這個道理,為什麽你還要滅他呢?

你知道你怎麽才有這個悟性嗎?

你想知道嗎?有這份誠意嗎?

趕緊去瑯琊閣吧……

瑯琊閣是什麽地方?

那是一個讓人建立自信的地方;

讓一個人找到靈魂的歸宿的地方;

讓一個人找到未未來彼岸的地方。

什麽叫彼岸?偉大的理想,偉大的夢想。

什麽叫理想和夢想?就是你子孫的生存……你的存在,讓這個社會別的人受福、受惠、受益。我有這麽偉大嗎?你可以選擇不這麽偉大,你也可以選擇偉大。

偉大怎麽保障?偉大的心才是偉大,偉大的結果未必是偉大。

什麽叫偉大的心呢?一心想著去幫助別人,什麽叫偉大結果呢?我牛,富甲一方,我有地位,有權利……

那是偉大的心還是偉大的結果厲害呢?偉大的心更厲害,因為偉大成就是心長出來的,這叫初心。就像偉大的、光榮的、正確的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在百年慶祝會上有兩句話: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

怎麽理解?孩子,如果你想讓他有一個偉大的夢想,成就一件事,就是波瀾壯闊了。

什麽叫波瀾壯闊呢?就是很多挫折,很多磨難…….

什麽叫做很多磨難呢?你寫作業考試的時候那個XX。

那我怎麽能實作夢想呢?把所有的XX變成 ✔ ️ ✔ ️。我怎麽做呢?我堅持征服他,幹掉它……

我可以嗎?你可以;

我真可以嗎?你要相信自己;

你覺得你可以嗎?

爸爸媽媽,我是可以的……

暑假,你的孩子去哪裏?這個問題是所有家長的問題,孩子在學校苦逼,暑假讓他玩一玩。

請問:

為什麽孩子學習很苦逼?

為什麽你認為孩子的學習是苦逼的?

學習和玩是對立的嗎?學習是痛苦的,玩是快樂的。這個認知,真的對嗎?這個假設成立?我告訴你,這個假設不成立……

瑯琊閣中,有一位少年,初二網癮,夜不歸宿,在母親的愛和嚴厲的斥責下,一度考上了牛津大學的物理系博士。

自從去年來到瑯琊閣,他有兩個兒子,一個要當共和國元勛,一個要考北大…….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只有一件事,就是去洞察人性的弱點,透過長期刻意練習,去馴服我們自己象與騎象人的關系,終身成長,關鍵時刻,就像毛澤東在1949年一樣,不斷的鍛煉自己,九九八十一難之後,實作從優秀到卓越。

瑯琊閣中,所有小孩,每天的飯吃得幹幹凈凈,孩子們每一顆從碗裏掉到桌子上的飯都拿出來放在嘴裏,這是一個永遠發揚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

暑假到了,你的孩子需要去到哪裏?這是你的決定,你的決定有5%的概率是對的,但是也有95%的概率是錯的。

請問你是嚴格要求還是放養?

如果你問:

什麽是正確的?嚴格的要求是對的,還是愛是對的?嚴格要求是對的,愛也是對的。但是這兩個平衡很難,怎麽樣才能平衡呢?孩子去到了瑯琊閣,你就知道了。

為什麽你有這個問題呢?因為孩子如果不去另外地方,就在你身邊。他要這個要那個,他的本能你不能滿足他,他就生氣,他生氣你就緊張,一緊張就懷疑自己,這孩子是不是我親生的?一大堆問題就來了。

所以,暑期來臨,你就開始緊張,開始焦慮,開始迷茫,仿佛這個孩子回來就是來折磨你的,這孩子像神一般的存在,神有兩種,一個是善神,一個是惡魔般存在。

孩子放假了,我要去哪裏?這是個問題,我不知道怎麽答你,我不知道你怎麽想的。

我猜想,你會想孩子一學期下來,學習太苦逼了,成績不怎麽好。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們應該好好的愛他,所以,叫他不要學習了,因為學習他都不快樂,爸爸媽媽愛你,所以讓你去玩,去綻放,去體驗……

親愛的父母,我曾經也是這樣想的。但是,一兩個月的假期結束以後,他們回到學校,作業不會,老師在群裏面批評,老師一批評:「你怎麽這麽笨,你這個**。」

孩子會想:「爸爸媽媽這麽愛我,他們是對的,你讓我寫作業,我不寫,你是不對的,我肯定信我爸媽,我不信老師,因為你不愛我。你批評我,老子從此以後不聽你課,作業不寫,考試零分,氣死你。」最終證明老師批評他是對的…….

請問,這樣的結果是誰造成的?這是父母造成的,父母為了孩子假期快樂,為了標榜我的愛,為了給他愛,縱容他,為了證明,結果,二十年後,你就知道結果了。

筆者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個熱門話題:「為什麽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網友@碎雪回答說:「因為孩子有時並不需要你付出全部,那只是自我感動而已。」

之所以會有這般感慨,全在於媽媽對她的需求避而不見。

上中學時,媽媽每天早上都會準備早餐:一碗白粥,一個雞蛋,加上配菜。

碎雪並不喜好這口,卻容不得她拒絕,媽媽就立馬強調說:「這頓早餐,是我五點起床,辛辛苦苦給你做的。」

此情此景,很是熟悉:「媽媽為了你辭職當陪讀,你這以後得考個好大學,知道嗎?」

「爸媽不在你身邊,都是為了多掙錢讓你過得更好,你要懂事聽話。」

乍一聽,這些語重心長的話,都是父母「無私」的愛,但往深探究,更像是對孩子的一種情感勒索:我為你付出很多,你不能拒絕,只能接受並且感恩。

這種以愛之名的強勢,滲透到家庭教育中,使得親子關系失去溫情,只剩嘆息。

就像電影【囧媽】中的兒子這般控訴母親:「你愛的不是我,是你想象出來的我。」

父母把付出當作控制孩子的籌碼,愛也會變成恨,失去溫度。這種教育誤區,在心理學上被稱作「投射性認同」,意指一個人在付出時,會自以為付出的目的,就是對方感受到的結果。

我們不難發現,大多與父母關系很差的孩子,時常會覺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人愛,需求被人忽略,卻又要接受各種安排。

長此以往,父母犧牲所有的愛,會變成枷鎖困住孩子,讓親子處於敵對的狀態。就像網友碎雪的經歷一樣,多年以後,她依然覺得媽媽的愛充滿壓迫感,因為她沒有選擇的權利。

父母不再用愛捆綁孩子,才是拉近親子關系的正確方式。

傾其所有的愛慣壞孩子,苦了父母。

不久前和朋友閑聊,她和我們講起育兒經歷,有些觸動。起因是朋友給兒子輔導作業,期間兩人發矛盾,動了手。

事後她這般感慨:「從未想過這麽多年的傾力付出 換來的只是孩子揮向自己的拳頭。」

回想這些年,她都是一個人帶娃,從孩子兩歲起,就要兼顧工作與家庭,收入大部份也都花在兒子身上,可孩子對此毫不在乎。

而朋友的愛人在外工作,只是偶爾回家。

可讓她不解的是,兒子與爸爸的關系卻十分融洽。

在這段失衡的家庭關系中:只有媽媽傾其所有,苦不堪言;孩子無限索取,卻得寸進尺。諸如此類的事情,也並非個例。

父母這時應該做的,不是對孩子有求必應,而是付出有度,避免親子形成伴侶關係。

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也曾說過:「孩子3歲你不滿足他的要求,他最多就是滿地打滾;但當他20歲時,可能會怨恨你,甚至攻擊你。」

以前覺得哄著孩子,就是為他好,後來才知道:沒有限度的付出,只會慣壞孩子,傷了自己。

曾有人指出:那些為孩子傾盡所有的父母,愛的也並非是孩子,而是自己的內在小孩。

由於父母對「悅己」這件事感到羞愧,就會把對內在小孩的期待,投射到孩子身上。這種觀念的外在表現,就是自我感動式的付出,同時又渴望獲得回報和認同感,最終傷人傷己。

由此再看父母的付出,只覺得這種愛太過沈重,唯有父母先成長,還孩子獨立空間,家庭關系才不會失控。

老師對孩子有愛,孩子把老師的愛變成了很,因為老師嚴格,父母不嚴格。孩子為什麽愛我呢?因為我不嚴厲要求他,我寬容他,我縱容他,放養他……

孩子不學習,在未來的人工智能時代,他不學習,他的未來是什麽樣子?我想,太恐怖了,到那一天,或許你就知道了,我害了孩子。

親愛的家長們,瑯琊閣中,會長伯伯告訴所有的孩子,學習和玩不是對立的,他是一體的。因為最好的學習就是玩,最好的玩是在學習,他們是一體的,為什麽會有對立呢?孩子暑假應該到處玩,好好玩,太愚昧了…….

看到這,我相信你有深刻的認識。如果你認為玩和學習是矛盾的,孩子一定不會學習。因為孩子的本能告訴我們,他說要玩,什麽叫玩?

我要吃哈根達斯,我要吃肯德基,我要吃麥當勞……什麽都要吃,不讓我吃我就不高興,我要看我想看的,我要看遊戲,我要看抖音,我要看色情,我要看暴力,你不給我看,我就恨你,所以你給他看。我希望我在同學面前有尊嚴,我要穿名牌,全世界最偉大的名牌,這些事你給我辦,我要面子。

這是孩子的快樂。

孩子的快樂,會因為他的快樂毀掉未來的快樂,不吃學習的苦,未來就會吃生活的苦。

什麽意思?如果極致的去彰顯你的偉大,讓孩子開心。

請問20年之後,孩子在社會上沒有生存能力,孩子說:「媽媽,你給我錢;」

媽媽問孩子:「為什麽給你錢?」

孩子說:「因為我沒有能力。」

媽媽問:「為什麽你沒有能力?」

孩子說:「我沒有成長啊,我沒有學習……」

媽媽問:「為什麽你沒有學習,沒有能力呢?」

孩子說:「當初我要學習的時候,你跟我講快樂呀,讓我去玩啊,讓我去消費啊,讓我去滿足我的欲望啊。」

媽媽說:「我不是告訴你好好學習嗎?你不要滿足嗎?為什麽你不聽我的?……」

孩子說:「媽媽,你打我了嗎?你罵我了嗎?你知道我開悟了嗎?我那時候是個孩子啊。我希望你當初你打我,把我屁股打爛…….我沒開悟,你縱容我,什麽都想著滿足我的欲望,什麽都聽我的,媽媽,你不愛我,你是在害我。

「他還是個孩子啊。」

多少父母在孩子犯錯後,振振有詞地說道。這句話看似合情合理,他只是個孩子,怎麽能跟孩子一般計較呢?但如果父母一味地強調他只是個孩子,以此來逃避責任的話,其實是在親手毀掉孩子!

一段男孩書店罵女店員的影片曾在網上瘋傳,在北京的一家書店,一男孩在裏面大聲朗讀英語,被工作人員善意提醒後,卻大罵店員:「信不信我抽你,我投訴你?」

而在男孩一旁的家長過來跟店員說:她只是個孩子,小孩你不要管他,你忙你的!影片中男孩指指點點,口出狂言的行為,引得網友紛紛熱議。

有人說,父母是孩子的掌舵人,總把「他還是個孩子」當做借口去縱容他,總有一天社會會替你教育他。

也有人說,品德決定一切,這樣的孩子念再多的書,對社會都沒益處。

孩子是一張白紙,父母是他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他的第一所學校,孩子的諸多行為,是從父母的言行舉止中所習得。

嚴格和愛是一體的,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什麽叫慈母?害人的快樂……你會毀掉這個孩子,以愛為名義,縱容自己的孩子,沒有邊界,沒有規矩,不能自律的孩子,這不是愛,是淪陷。

以下情況,造成家長對教育不上心:

1. 認為孩子教育是學校的事情,與自己教育不教育關系不大;

2. 認為自己忙,身心憔悴,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心力不足;

3. 認為家庭教育是空洞理論,是聽起來好聽,用起來不管用;

4. 認為樹大自然直,對孩子放任之流,順其自然,過問不多;

5. 認為家庭教育就是學習的教育,學習的教育就是做作業,上補習班。

6. 認為家庭教育就是讓孩子們上各種課外班,音樂、美術、彈鋼琴等。

7. 認為家庭教育就是提要求,至於怎麽學習,不知道,也不願意探究。

其實,家庭教育就是孩子生命成長的教育,就是讓孩子們萌生會學習,善於學習,會生活,善於生活,會相處,善於相處的意識,並樂於去實踐和探究。

家庭教育,就是對「根」的教育,「心靈」的教育。只有「根壯」「心靈好」,狀態好,才能「枝粗葉肥」,這恰是「莊稼養根,育人養心」!

育兒,也是育己。不斷地提升自我,調整教育方式,才能養育出懂事又自律的孩子。

你是在培養孩子還是在淪陷孩子?你想想……

幻影哥於2023年7月16日記錄於瑯琊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