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當孩子跟你談條件,你的態度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走向

2024-09-02育兒

孩子談條件: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的未來

在當今社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作為父母,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其中,如何應對孩子提出的各種條件,更是考驗我們智慧和耐心的關鍵時刻。當孩子跟你談條件,你的態度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走向。

「晚上我洗了碗,你要給我買上次那個玩具!」 「學完新概念英語,我要看30分鐘電視!」 生活中,我們是不是經常會看到類似的場景?有些孩子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中的事,都喜歡和家長討價還價。一些家長覺得這都是小事,順著孩子就行;也有的父母對此事憂心忡忡,但卻對孩子束手無策。其實,孩子大多時候提的各種條件,只是對父母態度和底線的一種試探。這時父母到底該妥協還是拒絕?孩子未來的人生走向,往往就藏在我們的態度和回答裏。

一、不當獎勵的隱患

很久未聯系的堂妹昨天在微信上向我大倒苦水。她說自己上周突然生病了,就讓讀初一的兒子小林自己煮早飯,沒想到這小兔崽子竟然說:「以前都是你煮飯,這周我煮,你要給我錢。」堂妹一聽火冒三丈,忍不住大聲斥責兒子,沒想到小林卻振振有詞地反問:「以前每次我做家務都有獎勵,為什麽這次不行?!」堂妹沒想到,自己常常用物質獎勵的教育方式,會讓兒子變成一個毫無家庭責任感的冷血「生意人」。

想想自己這次只是生了一場小病,兒子就用這樣的方式來回應;假如自己生一場大病,真正需要兒子照顧時,他會讓我拿什麽來交換?簡直細思極恐啊。 你看,當父母把物質獎勵作為唯一的「交換手段」,其實就已經埋下了孩子「事事講條件」的種子。

有親子教育專家曾提出,父母一旦讓孩子養成了「凡事講條件」的壞習慣,不但會像小林一般家庭責任感被破壞,還會嚴重損害孩子的內驅力。「如果你這次考100分,就獎勵100元。」網友小麗自曝,自己就是用這樣的方式把女兒「養廢了」。

小學時,給孩子物質獎勵的效果立竿見影,無論想要孩子做點什麽,獎勵一上就很好使。後來女兒就「學精了」,學會了利用學習成績給父母談條件,加籌碼。年齡越往上走,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直到上了高中真正需要沖刺的時刻,女兒卻對學習失去了一切興趣;哪怕父母一再提高獎勵額度,也無法激發她的學習動力,最終她和父母大吵一架後,離家出走了。

二、「亂獎勵」與「瞎妥協」的危害

堂妹的兒子和網友的女兒兩人的故事,無疑給無數父母提了一個醒:當我們用「交易式獎勵」的方式給孩子養成了「凡事講條件」的習慣,通常會面臨兩種結果:一是他很可能會在你最需要他搭把手時,一如既往地跟你談條件、「做交易」;二是他很可能會在自己的獎勵閥值越來越高後,對所有激勵方式都失去興趣,從而失去所有努力的原動力。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不要忘了時刻警醒自己,不恰當的獎勵,還不如不獎勵。而那些事事「講條件」的孩子,其實大都是父母自己養出來的。

仔細觀察堂妹和網友小麗的教育方式,就能發現她們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總愛「亂獎勵」。「亂獎勵」最大的特點,就是常常會用到這個句式:「只要你......(做到什麽)媽媽(爸爸)就......(物資獎勵)」。比如生活中我們就常常能聽到這類對話:「只要你收拾幹凈自己的房間,媽媽就獎你一盒巧克力。」

這個句式有兩個顯著問題,一是「條件前置」,二是「強化交換」;在這個語境下,孩子感受到的,極有可能並不是一種獎勵,而是你在和他「做交易」。所以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學著大人的模樣來討價還價,也就不足為怪了。

除了「亂獎勵」,習慣「瞎妥協」的家庭往往也最容易養出「愛講條件」的孩子。網上曾有一則新聞:一個10歲男孩站上三樓的防盜窗,哭喊著要跳樓。鄰居告訴消防員,這已經是男孩的第五次「自殺」了。他已經習慣用這樣的方式來要挾父母滿足自己逃學或打遊戲的要求。

而男孩之所以變成這樣,其實和她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系。小時候,男孩每一次吵著不去上學時,爸爸就會塞給他幾塊零花錢;漸漸地,男孩就幹脆把上學變成了一樁交易:父母給了錢,我才去上學。而爸爸不但沒阻止男孩的惡習,反而一次又一次拿錢和孩子「做交易」。媽媽看兒子越來越難管教,想狠狠地教訓他,男孩就開始以死來威脅,嚇得媽媽也只能退讓。直到最後,男孩用自殺來威脅父母就成了日常。

三、破窗效應與教育警示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破窗效應」,指的是一棟房子的第一扇窗戶破了而沒有及時修補,那其它的窗戶也很快會被打碎。放在親子教育領域,它同樣適合。比如當孩子第一次跟你提條件時,你不但沒有及時阻止,反而推波助瀾讓孩子順利「破窗」,那你的孩子就終究難逃「破窗效應」的陷阱。

所以,當我們總在吐槽孩子「愛講條件」時,不妨靜下心來思考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需要修正的地方。原因無它,因為每個愛講條件的孩子背後,往往都有著喜歡「亂獎勵、瞎妥協」的父母。

四、正確引導,化弊為利

孩子愛講條件,看起來壞處多多,那是否就毫無可取之處呢?其實也不竟然。父母只要用對方法,這個「毛病」還可能成為孩子的一項優勢。

一位親子教育專家指出,孩子之所以愛講條件,除了教育因素以外,也表明孩子的獨立思辨能力、揣摩他人心理的能力以及自我意識日趨成熟。

抖音上有位媽媽應對愛講條件的孩子,就值得很多家長借鑒:既然孩子愛講條件,那幹脆就和他一起先制定好所有的獎勵規則,並用文字記錄並打印出來,雙方共同遵守。具體規則是孩子做到某一項預定的事情,就獎勵1-3顆星,當星星數量達到一定標準,可以自由選擇兌換約定的獎品。媽媽還會特意強調,獎勵的是孩子努力的態度或過程。

比如孩子考了100分,獎勵3顆星,並不是對這100分結果的獎勵,而是獎勵孩子為這100分做出的努力。這位媽媽自曝,自己正是用這個方法,成功地讓孩子考入了985名校。

仔細觀察就能發現,這種獎勵方式和「亂獎勵」有3個完全不同的細節:一是所有規矩都是和孩子一起預定的,孩子基本都會全力配合;二是孩子每完成一個既定目標,都可以得到兩次正向激勵;一次是得到星星獎勵,這是精神上的激勵;二次是星星達標後的具體獎勵,這樣的方式也讓孩子深刻體會到延遲滿足的樂趣;三是完全脫離了單純的「你做到什麽,我就獎勵什麽」的「交換式」獎勵,避免了孩子講條件的「後遺癥」。

五、三招讓孩子「討價還價」變優勢

一位親子教育專家還告訴我們,其實父母只要掌握好3個方法,就完全能讓孩子的「討價還價」變成一種優勢:

  1. 分離「無條件事件」 :首先要和孩子明確一個事實,那就是「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和父母講條件」;凡是屬於孩子自己每天必須完成的高頻事情,沒有任何條件可講;比如按時到校上課,按時按質按量完成作業,按作息時間安排玩耍洗漱睡覺等等。
  2. 共同制定獎勵規則 :將無條件事件分離出來後,剩下的「可商量事件」就可以和孩子共同協商獎勵方式。獎勵通常有三個基本準則:一是一定要避免我們開篇所說的「交易式獎勵」。二是要讓孩子明白,獎勵的是態度和努力過程,而不是對結果的單一肯定。因為結果永遠是不可控因素,但孩子的努力態度,卻是自己可控的。三是一定要制定對應的懲罰制度,只有獎罰分明,獎勵才更有正向激勵作用。
  3. 堅守制度底線 :父母只有嚴格按照制定的規則實施獎懲制度,才不會讓前面所有的功課都白費。

六、尊重與引導並重

孩子總愛「談條件」,確實有很多危害,但家長也應該仔細甄別孩子「條件」背後的想法和需求。對於孩子合理的需求,應該在尊重的基礎上盡可能去滿足;對那些不合理的要求,則需要在同孩子共同制定規則的基礎上,和孩子溫和而堅定地溝通;這往往要求父母既要堅守底線,又要懂得靈活引導。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孩子每一次的「談條件」,都成為他合理表達需求,不斷自我成長的契機。

結語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態度和行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面對孩子提出的各種條件,父母需要審慎思考,正確引導。透過科學合理的教育方式,我們可以將孩子的「討價還價」轉化為一種優勢,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辨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孩子的未來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