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唐寶寶」包容的成長之路|世界唐氏症候群日

2024-03-22育兒

每年的3月21日是世界唐氏症候群日,在今年的「世界唐氏症候群日」來臨之際,羊城晚報記者走訪了一位「唐寶寶」——包容。包容今年19歲,一出生就確診為唐氏症候群,父母給她取這個名字也寓意著希望她能「包容、寬容」,也能被這個世界所包容。盡管包容有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生起點——「唐氏症候群」。但在父母的悉心呵護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她一步步突破身體和智力的局限,學會了獨立生活,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和所有人一樣,擁有透過努力創造精彩人生的能力。

坦然面對「特殊」,如普通孩子一樣培養

「我記得醫生告訴我包容的情況時,那一刻,我的心幾乎停止了跳動。但是作為母親,我知道我不能沈溺於悲傷。我必須成為她的力量源泉。」 包容媽媽劉韶雲在采訪中回憶說。她的目光堅定,語氣透露出不屈的力量。「我們知道,包容和其他孩子一樣,需要愛,需要教育,需要被理解和接納。我們為她尋找了特別的支援服務,並且與所有願意幫助的專家進行了交流。」 劉韶雲的堅持不僅體現在對孩子的愛中,也體現在她對於包容能有一個正常生活的信念上。

在得知孩子確診唐氏症候群時,劉韶雲夫妻倆一度沮喪迷茫,擔心孩子未來的人生道路。但很快,他們達成共識:「無論她是不是唐寶,至少我們家多了一個小生命。我們要把她當成普通孩子來培養,給她一個獨立自信、開心生活的人生目標。」

為此,劉韶雲夫妻倆從包容3個月大就開始早期幹預,在三歲的時候,經常往返香港做言語、物理等康復訓練。劉韶雲說:「我們也會從她小時候培養她要守規矩,比如說餐桌禮儀,與人的這種社交禮儀,這些我們都會教她,為之後融入普通人的生活打下基礎。」不同於很多特殊兒童家長把孩子「捂在家裏」,包容的父母很早就開始帶她接觸外界,讓她去走入社會。

在包容10歲左右時,劉韶雲就開始培養她獨立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學。最初的一周,父母會陪同她乘公交,每次大約要坐公交車近一個小時,十幾個站點,讓她學會熟悉這個過程,劉韶雲再逐步放手,後面只負責接她放學。隨著時間的推移,包容自己也學會來回學校,掌握了公交出行後,她的父母又教會她如何乘坐地鐵,以及公交和地鐵的換乘技巧,在這期間她也在慢慢成長起來。

包容的「大學夢」

包容一直有一個上大學的夢想。有天她突然對母親說,「媽媽,我要考大學」。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劉韶雲眼眶有些濕潤,「聽到她堅定的語氣,劉韶雲暗暗決定,一定要盡全力幫她圓夢。一個偶然的機會,劉韶雲得知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開設了專門招收這群特殊孩子的「心智教」。透過努力,包容如願進入夢寐以求的大學校園。盡管一開始不太適應,但憑著在家學到的獨立生活技能,她漸漸融入了集體生活,還交到了新朋友。

在校內,包容和普通學生一樣上課,參加各種活動。她最喜歡英語和民法課,雖然烹飪課有點吃力,但都會主動向老師請教。劉韶雲為女兒的變化感到欣慰:「現在的她敢於走出去面對別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很多,這都是邁向獨立的重要一步。」

包容很愛閱讀,閱讀讓她在文字中尋得平靜,談到在廣東嶺南技術職業學院的學習,包容承認有時會遇到難題也會看不懂。但對於自己喜愛的科目,她的眼睛裏閃爍著光芒,「我最喜歡英語和民法典。」 烹飪課則是她的軟肋,面對這一挑戰,她表示:「學業困難,我就找老師解決。」獨立上學給了包容不同以往的感受和收獲:「我覺得很開心、很興奮,因為這證明我可以獨立成長。」

用愛接納「不完美」,才是通往幸福的密碼

劉韶雲談及這19年來帶著「特殊」孩子一路成長的心得。她思索片刻,緩緩道來:「養育一個唐氏兒,的確比普通孩子更辛苦。得不到的遠比得到的多。」但我和愛人從沒後悔。相反,是包容讓我們懂得,所謂‘不完美’,只是旁人的評判。而愛,才是通往幸福的唯一密碼。」說到這裏,一向淡定的媽媽眼眶有些濕潤。

「現在回想,最慶幸的決定,是從一開始就給了女兒平等的人生起跑線,把她當成普通孩子來培養。我們相信,只要不抱著偏見,給予耐心引導,每個孩子都有蓬勃生長的可能。」當然,過程中遭受異樣眼光、落空的期待都是難免的。所以作為特殊兒童的家長,我們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以開放包容的胸懷去面對孩子的‘與眾不同’。給他們多一些時間,多一些機會,多一些愛,夢想的種子就一定能開花結果。」

劉韶雲對包容的將來並沒有過多的要求,但對她的就業滿懷期待。劉韶雲希望她能找到一個她能力所及的工作環境,她和孩子爸爸也會幫助包容篩選,為她尋找一個合適的職業平台。劉韶雲希望包容能套用在學校所學的知識,發揮她的長處。「選擇這所學校是為了幫助包容準備她的未來職業生涯,就像進行一次針對性的職業培訓。我們期望她學到必要的基礎知識和職場素質,我們會幫助她進行就業前的培訓,以幫助她融入社會,透過自己的努力找到認可和價值。」劉韶雲說道。

在面對一個特殊孩子的成長道路時,對於外界幫助的需求是具體而迫切的。「教育是改變命運的關鍵。我希望社會能提供更多適合特殊孩子的教育資源。專業的教師、個人化的學習計劃,這些都是我們迫切需要的。」 劉韶雲的聲音裏充滿了期待。

文|記者 秦小傑 實習生 鄭昕晅 通訊員 雷珍麗

圖|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