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杭州班主任的心願:讓12位元特殊畢業生被更多人看見

2024-06-29育兒
影片載入中...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朱麗珍

走進這群特殊的孩子,是因為杭州拱墅區教育研究院舉行的一場班級文化建設評比活動。評委老師要對入圍班級進行實地走訪。一個只有12個孩子的特殊班級,讓老師們印象深刻。腦癱、唐氏兒、孤獨癥……孩子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智障礙。

看到評委老師到校,班主任王夢君特別激動。

這場見面,可以說是王老師的「處心積慮」——幫助這群孩子找到工作,讓他們被更多人看見。

職三班學生與老師們合影

活動方案裏一句話打動班主任

她想為一群特殊的孩子爭取更多關註

杭州市健康實驗學校是浙江省成立最早的培智教育學校,三年前,學校建立職高部。今年,首批12位元存在心智障礙的學生畢業了,年輕的王夢君就是這個特殊班級「職三班」的班主任。

畢業季也是求職季,這些學生的去向,成了學校老師們最掛心的事。

前段時間,王夢君老師看到拱墅區教育研究院發起一場班級文化建設評比活動,方案裏一句話瞬間打動了她。「入圍就能有機會在全區宣傳。」王老師想讓這群特殊的孩子,能被更多人知道。

為此,這場評比活動,她精心準備。梳理材料、整理文案,忙活了整整兩天。學校教導主任徐芳也幫王老師「把脈」,拎重點、提意見,爭取能在評比中勝出,給孩子一個「露臉」機會。

「其實平時工作做得很多,這次活動要拎出一個主題,也是對前期工作的梳理和總結。」徐芳主任坦言,從題目討論到框架搭建,大家都用心推敲,確定主題為「最好的我們,最美的未來」,「以第一人稱的方式,站在孩子的角度來介紹這個班級,從‘我知道我的障礙’‘我知道我的優勢’‘我知道我的目標’等方方面面,讓評委走近這群孩子。」

最後一天,王老師又重新整理,插入圖片、案例,送出了最終版本。

班級文化墻

這份真誠詳實的介紹,一下子擊中了評委老師的心,在85個送出文字材料的班級中脫穎而出,成為入圍的班級之一。

當評委老師們來到學校時,王老師的熱情和激動,給杭州市拱墅區教育研究院學生成長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慧老師留下深刻印象。

「我問她為什麽這麽激動?她說想利用一切機會讓孩子出鏡,讓更多人看到這群特殊的孩子。」王老師的這份用心,也讓周慧老師動容。

班主任王夢君(二排左4)、副班主任陳雪(二排右3)與職三班同學合影

擅長竹編會咖啡拉花

3年裏孩子掌握了更多技能

在中國的教育體系中,心智障礙群體(包括孤獨癥、唐氏症候群、智力障礙、腦癱等)被劃分入培智教育,在特殊教育學校讀書。近年來,浙江加快推進特殊教育從義務教育向學前和高中段教育兩頭延伸,在全國率先確立全面推進15年基礎教育的特殊教育格局。

在此背景下,3年前,杭州市健康實驗學校建立職高部,12位元孩子成為首批學生。

「有孩子剛進來時,每天坐在教室後面,趴著不願意跟人交流;還有孩子上課坐不住,滿學校亂跑。」面對這群特殊的孩子,需要老師付出更多耐心。

徐芳主任還記得自己懷孕時,帶著一位孩子去做感統練習,結束後孩子怎麽都不肯走,後來是大著肚子的她,和另一位老師將孩子擡回了班級。

延續小學、初中階段的生活勞動課後,3年職業勞動培養,是希望孩子能得到技能的遷移和提升。

同學們在學校模擬咖啡吧「工作」

然而,沒有課程標準,大多靠學校老師自行摸索。

絨繡是學校保留的特色專案,學校退休老師胡文卿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探索。學生透過繡花,不僅提高了專註力,也鍛煉了手指精細動作。

潘同學在做手工

向有經驗的學校取經,向有技能的老師傅學習……學校又新開設了一些適合特殊孩子的課程,包括竹編、烘焙、咖啡、洗車、客房服務等六門職業勞動課。

到了職高階段,老師會根據學生的能力和興趣,分成「手工」和「西點」兩個方向。竹編、絨繡是手工班;烘焙、咖啡是西點班,而洗車和客房服務是必修課。

老師們發現,這些存在不同程度心智障礙的孩子,動手能力成了他們的強項,一次次嘗試探索中,也讓老師看到了他們肉眼可見的進步。

孩子們做的竹編 朱麗珍/攝

「有的孩子進來的時候完全坐不住,一開始手工卻非常專註,能安安靜靜幾個小時。」小暉是個孤獨癥患者,有嚴重的刻板行為,擺歪的東西一定要擺正,這種近乎「強迫癥」的完美主義,到了做手工上,反而成了精益求精的優勢,「有的竹編難度不小,需要一點空間立體思維能力,有時候老師還沒學會,小暉已經摸索出來了。」

孩子們在做竹編

3年裏,老師們也見到了這群孩子更多的可能性。

副班主任陳雪老師介紹,有愛心企業來學校參觀,發現孩子們的作品特別精美,就會買走當做禮物。「不是純粹接受別人幫助,而是靠自己勞動來獲得報酬,自食其力的感覺讓孩子獲得了價值感。」

孩子們做的手工藝品展示 朱麗珍/攝

有孩子獲得了實習機會

希望這群人被更多人看見

6月27日,潮新聞記者來到杭州健康實驗學校,在彩虹橋職教基地,看到了學校開設的烘焙室、模擬超市、咖啡吧、竹編室。這些場景,都是學校模擬真實的就業環境而搭建,為的就是讓孩子們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

每個孩子能力不同,學校會根據各自特點安排崗位。不會絨繡、竹編的孩子,可以負責繞線、遞工具;不會咖啡拉花的孩子,可以負責迎賓、收銀、打掃衛生……

「勞動能力是敲門磚,企業更看重工作人格,比如社交能力、認知能力、情緒控制能力等等。」老師們發現,這些能力對於心智障礙者來說,無疑是短板。相比肢體殘疾、聽力障礙等殘障人士來說,心智障礙學生從學校畢業,他們的就業難題愈發凸顯。

學校透過日常「小作坊」的形式,讓他們學會分工合作,也鍛煉了社交能力。

孩子們在洗車

在學校、老師和家長共同努力下,最近這些孩子也有了一些新動向。

會咖啡拉花的小暉,在西湖區靈隱街道的「福援巴巴·福咖坊」得到一個實習崗位。每天9點上班,傍晚5點下班,主要負責店內清掃、整理貨架等工作,六個月考核透過後,將有機會得到一份正式的勞動合約。

小穎和藝涵從19位競爭中勝出,獲得了長喬極地海洋公園實習崗位。還有幾位孩子,在殘疾人之家安置。

孩子們學習客房打掃

特別讓王老師焦心的,是一位存在學習困難的男孩龍龍。

「自身能力挺強的,會咖啡拉花、洗車,也會一些體力工作,父母怕孩子被帖標簽,沒有辦理殘疾證。」王老師坦言,這些心智障礙的孩子需要庇護性就業,比如龍龍不認字,不會算錢,是沒有辦法與普通人競爭崗位的,「希望他們離開學校後,能保持‘社會人’的身份,透過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讓他們找到價值。」正如面試時,小穎讓評委感動的那句話:「接觸別人才能讓自己更快樂。」

徐芳主任說,之前帶著孩子與阿裏等企業對接,讓孩子們教企業員工做手工,得到人生第一筆薪金,讓孩子們興奮不已,「雖然錢不多,孩子想送給更辛苦的老師,還有想給家人買奶茶,特別有感恩之心。」

除了幫孩子找工作,老師也希望這群人能被更多人看見。

「如果單位組織工會活動,可以讓孩子參加,也可以邀請到我們學校來體驗,孩子們可以教會員工做竹編、做蛋糕。」王老師說,如果有企業能提供見習機會,比如打包快遞、客房服務、洗車等等,也希望能給孩子們提供機會,「他們或許不像普通人一樣,可以把工作幹得很完美,但他們一定很認真,不會偷懶。」

(圖片由杭州健康實驗學校提供)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