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媽媽前些日子發現孩子頻繁出現眨眼睛、吸鼻子、撅嘴巴的現象,起初以為是豆豆故意淘氣並未在意。直到最近豆豆出現了聳肩膀、吸肚子、甩胳膊等明顯的反常行為,豆豆媽媽才意識到可能出了問題,急忙帶孩子去醫院檢查。經診斷,豆豆竟得了兒童抽動障礙。
發病原因未知 起病年齡為2~15歲
兒童抽動障礙是一種常見兒科疾病,卻總是被忽視,因為它的癥狀表現經常被誤解是孩子不聽話、惡作劇。那麽孩子平時的異常動作到底是調皮還是疾病?這也是很多家長遇到的問題。近日,記者采訪了陜西省人民醫院兒科醫生王潔英,為大家答疑解惑。
王潔英解釋,抽動是指突發、迅速、反復發作、無節律性、刻板地運動或發聲。抽動障礙是一組以抽動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主要起病於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抽動障礙的發病原因和機制目前未知,雖然有諸多研究證實可能與基因、環境、感染、免疫、社會心理因素有關,但不能確定具體病因。」王潔英說。中國抽動障礙發病率約為0.24%,起病年齡為2~15歲,男孩發病率較女孩高3~5倍。該病病程持續時間長、反復發生,可以自行緩解或加重。
記者采訪了解到,抽動障礙主要有以下特點:抽動的類別、強度、部位可能會改變;抽動的發生次數經常因為壓力、興奮、焦慮和疲勞而增加;有些抽動可以被控制,但只是暫時的。在專註活動時,抽動可能會減少;抽動發生前有一種能被預先感知的前驅癥狀,表現為某些感覺異常或難以形容的不適感,如眨眼前的眼部燒灼感、扭動肩膀前的瘙癢感等。
會影響孩子身體和心理發育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患上抽動障礙只是動作異常,看著調皮些,對身體不會有太大影響,因此並未重視。「其實這是不對的,長期抽搐會導致兒童的眼睛、嘴唇、頸部、四肢和其他肌肉變形或僵硬,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正常。」王潔英說,4~12歲是兒童自我意識從「自然人」發展為「社會人」的重要時期,如果在這一階段因為抽動障礙經常遭到父母或老師的責罵以及同學的嘲笑和奚落,孩子還會變得自卑、孤獨,不願與他人交往,很可能嚴重損害孩子的心理發育。
再者,抽動和不自主發聲還會導致註意力渙散,患兒可能因為嚴重的抽動難以長時間閱讀,無法專註學習,導致成績下降。也會因此影響課堂秩序,遭受嘲笑和歧視,而逐步發展到厭學、逃學。另外,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人際交往範圍的擴大,兒童會有一些高層次情感體驗的需求。如果抽動癥沒能得到及時有效治療,患兒還容易出現社交障礙,影響他們的人際關系。
治療謹記:家長要冷靜 孩子需疏導
那麽,孩子患上抽動障礙,家長應該怎麽做?王潔英建議,首先,家長要保持心態冷靜,要接納「抽動」只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突發狀況,孩子不是故意的,並提醒自己多多關註孩子的成長發展以及他的學業、環境、壓力等情況。家長可以對孩子的抽動情況進行持續觀察和記錄,在與孩子的互動中及時反思、多做調整。當註意到孩子的抽動動作時,深呼吸、放輕松、別沖動,盡量忽視,繼續正常生活。
其次,家長需要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因為大多數孩子發生抽動與精神過度緊張、焦慮有一定關系。這種情況下,家長需要透過松弛訓練讓孩子學會放松和調節心情。對於患有抽動癥的小孩,不能因為有抽動現象就去打罵、訓斥,這樣可能加重癥狀,應進行教育引導,減少刺激因素。
最後,如果孩子的抽動情況較為嚴重,對其學習、生活以及人際交往產生了影響,或出現伴隨癥狀,就需要及時就診。就診前王潔英建議家長理清思路、備好資料,包括既往診療的資料和經歷、日常行為記錄和比較擔心的問題。方便的話,還可以攜帶一些平時錄制的孩子典型抽動的影片,以供醫生觀察判斷。(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馬相 實習生 張成)
來源:西安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