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孩子每一天都在長大,意味著她每天都在拋棄你

2024-02-23育兒

在孩子靠近我的時候,我有厭惡的感覺:給孩子溫柔一推

我們來理解一下,在你跟孩子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麽?我們給的第一個解釋是厭惡是用來保護孩子的,如果當不管女兒還是兒子靠近你的時候,在他們這個年齡你沒有厭惡的感覺,你只有愛的這種感覺,這真的會導致非常嚴重的沒分化。所以這個討厭會讓你和你的孩子之間有一個間隙,這顯然是非常有助於他的成長。

第二個解釋是我們看看你反移情討厭是怎麽來的,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反移情,我們拿你女兒舉例,你的女兒是小學一年級,她靠近你的時候,她內心裏面有可能有非常矛盾的想法,第一個想法是我愛媽媽,我希望跟她親近。第二個想法是我已經7歲了,實際上我可以不要媽媽了,但是我如果直接拋棄媽媽,用我的成長,因為我把我的註意力轉移到新的客體身上這種方式來離開媽媽的話,我就會內疚,所以潛意識搞了一個非常巧妙的事情,她投射了討厭給你,大家註意投射性認同在這裏的表現,媽媽請你討厭我吧,你接到這個資訊就把它作為反移情來體會,就是你討厭她。第三步你會跟她保持距離,相當於說你走吧,媽媽現在想成為自己,想搞定自己的事情,不想看到你。

如果我們回應這個討厭,並且把這個討厭以不那麽激烈的方式表現出來,比如說只是離開,或者是自己去幹別的事情,或者去跟老公親熱一下什麽的,這就相當於維尼科特說的,給了孩子溫柔一推,現在是你來討厭她,把她推開了,她就可以放心的成長,而不再有內疚感。

第三個解釋是你內心裏面有一個關於完美媽媽的形象,你覺得完美的媽媽就是在所有的場景和所有的時間都要無條件接納自己7歲的女兒的。我剛才把完美的媽媽的標準一說出來,大家就會覺得這有點荒謬,為什麽?因為這樣的一個媽媽在現實世界是不存在的,如果我們仍然以這種超高的要求來要求自己的話,第一,我們過度自戀。第二,假如你真的成了這樣一個媽媽的話,孩子一定會有問題,為什麽?因為完美的媽媽一定會制造有問題的孩子,這是我們所有的人都知道的。

你也許不是對當下把她推開這件事情感到內疚。你也許是對她靠近你之後,你潛意識裏面想把她吞噬的想法感到內疚,有可能是吞噬性的愛,吞噬性的愛意味著你和她之間完全沒有邊界,在象征層面也意味著你直接把它塞回到你的子宮裏面,你是對你沒有看到的潛意識層面的對她的願望感到恐懼,所以再次重復一下,你對她的討厭是有保護作用的,你對她的討厭會避免她重新回到你的身體裏面。

你潛意識裏面就是想要把它吞噬到自己身體裏面,你的討厭阻止了這種事情發生。吞噬的動力是什麽呢?是因為那種原始的愛。我們體會一下母親的感覺,這個小孩在我肚子裏面,我想對他怎麽樣就怎麽樣,然後生下來之後很短的時間裏面他是完全聽我的,但是以後是越來越調皮,越來越失控,所以我如果能夠把它重新吞到肚子裏面來,它就還是100%的在我掌控中間,就不會有兩個獨立的人之間的那些沖突和麻煩。

我們用另外一個角度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有很多媽媽要求自己的孩子,甚至作為妻子要求自己的老公,100%聽自己的,但是他們作為完整的人是不可能100%都聽你的。這個時候作為媽媽和作為妻子,她就有一個幻想,如果把你變成比如說植物人,變成殘疾人,某種肢體殘疾的人,你就會100%聽我的了,象征層面也相當於把它重新放到自己的肚子裏面,這個講明白嗎?

比如說在我40多歲的時候,媽有一次跟我講,因為她知道我到處飛,她有一次直截了當跟我講,他說我真希望你雙腿斷了,這樣你就出不了門,你就永遠都在家裏呆著,我就永遠知道你在什麽地方。在現實層面也是相當於我媽媽希望我重新回到她的肚子裏面,如果把它說的更加抽象一點,在那種沒有分化的愛中,我們是不允許對方成為自己的,我只願意他成為我的一部份,比如說成為我肚子裏面的胎兒。

還有你可能誇大了你討厭你的女兒而給予她的創傷性體驗。為什麽?因為你投射了你自己的嬰兒般的弱小給她,但是我們都知道小孩有時候很皮的,小孩你別說只是那麽輕描淡寫一下,表現出對她的討厭或者把她推開,你就是直接把她罵一頓,她有時候也會嬉皮笑臉的跟你互動。好像什麽事都沒有了,跟這個是一樣的,跟這個對比的話你就知道我們有時候對小孩保持一點敵意,對她沒有那麽大的創傷。

但是我剛才說的那種情況,你如果向她投射了你自己的嬰兒般的軟弱的話,或者弱小的話,你就會覺得好像我隨便做一點什麽東西,都會對她造成淪陷性的創傷,這顯然既貶低了她,又誇大了自己傷害自己孩子的能力。

還有一個解釋,有可能是昨日重現,意思是你早年可能有某種程度的被拒絕的創傷,被討厭的創傷。此時此刻如果你拒絕你的孩子或者討厭你的孩子的話,你自己的創傷會被啟用。這個也會使你在有時候偶爾的拒絕或者是討厭一下孩子的時候,有一點不堪重負的感覺,就覺得好像這是一件天大的事情。

大家可能已經看出來這些解釋,有可能要把她推到的方向,要恢復自然而然的跟孩子的關系。比如我討厭你就是討厭你,我這一刻不想見你,就是不想見你,大家都可以各過各的,然後過一會我可能心情好了之後,我願意理你。我覺得這樣的狀態是最自然的狀態,而不是把自己偽裝成一個剛才我們說過的100%的時間和100%的地點都是一個100%完美的母親這樣一個狀態。一旦你對自己偶爾出現的討厭自己的孩子不那麽內疚的時候,你就放棄了完美主義的媽媽的這樣的理想,而這是精神分析希望達到的。

在女兒想抱媽媽的時候,媽媽很想推開她,這是因為它啟用了媽媽曾經也想這樣跟爸爸媽媽親密但又親密不了的一些痛苦,這會啟用媽媽自己的痛苦,所以她自己的女兒推開,她讓女兒再次去體驗她童年的時候,沒辦法跟父母親密的痛苦。發生在女兒和媽媽之間的這一幕,有可能是幾十年之前發生在媽媽跟自己的媽媽或者是爸爸之間的一幕,這是代際之間的強迫性重復,她要把女兒培養成最能夠理解自己在那個年齡有多麽痛苦的一個人。

另外還有一個關於分離焦慮的解釋。我想分離焦慮永遠都要跟融合焦慮一起來談,因為單獨的分離焦慮是不存在的,我們還是看剛才的例子,就是小女兒要爬到你的肩膀上去的時候,你對她有厭惡的感覺,甚至想把她推開,或者是也做了把她推開的動作,是因為在潛意識層面,也許你們是融合的,你愛她愛到了融合這種狀態,所以你在意識層面需要否認,就是用討厭他的推開她來表示我在內心裏面沒有跟我的女兒融合。

當一個人充分的成為他自己的時候,他自然擁有共情他人的能力

還有一個有可能我覺得是最重要的,涉及到一些比較新的精神分析的觀點,大家可以去找一找精神分析的主體間性這樣的書看一看。我對精神分析的主體堅信現在非常感興趣,剛才你提到做自己和傷害他人之間的沖突,主體間性完美的回答了這個問題,或者說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把今天主體間性的那些精神分析,就是那些高度抽象的理論用在你剛才提問的具體的事實上,那是這樣描述的,當一個人充分的成為他自己的時候,他自然擁有共情他人的能力,也就是說他不會對別人造成傷害。

我們想想看,比如說我們的父母是一個充分的有自我的人,他的自我成長的非常好,我們跟他打交道的時候,就會覺得我們在跟一個幹凈的清爽的、不會突破別人邊界、也不會讓別人突破自己邊界的這樣一個人打交道,我們想一想我們可以成長的健康嗎?我們一定會回答是成長得非常健康,但是如果我們跟一個沒有充分的成為他自己的的父親或者母親打交道,我們就會覺得他黏黏糊糊,他沒有邊界,他不知道邊界的感覺是什麽樣子,他既不知道別人的邊界感覺是什麽樣,但是首先他是不知道他自己的邊界是什麽感覺,所以他只要一動就可能侵犯到別人的邊界。

我有一個原始客體級別的親人就是這樣子的。就是他知道現在跟他說話的時候,你都會感覺到他永遠都不知道他自己的邊界和別人的邊界在哪裏,所以他一開口就是非常荒謬的在幹涉別人,或者是邀請別人幹涉他,這就是沒有充分成為自我的人,他沒有別人的一個典型的例子。

我們把它再重新抽象化,主體間性的理論,如果用一句話描述,有很多不同的描述,其中一種用一句話描述的樣子是這樣的。就是主體性自動包含客體,真的是精彩絕倫,大家下去之後好好的體會這句話,我們再折騰一下,你充分成為你自己的時候,你自然擁有共情你的兒子和女兒的能力,你不需要做別人,都做那種故意共情孩子那種樣子,這個步驟省了,你只要成為你自己,你就具備這樣的功能。

大家有沒有覺得這樣的一些說法出來之後,我們整個人都放松了,我們以前想的是我們在充分成為了自己的時候,我們會不會變得更加自私,更加封閉,更加不具有共情的能力,更加跟其他人情感隔離,我們以前想當然的是這樣子的,但是現在我們被解放了,我們如果充分成為自己的話,別人自在心中。

區分偏執分裂狀態和抑郁狀態:我不知道該怎麽做媽媽了,這是健康的狀態

你說媽媽對自己的擔心,就是擔心自己做媽媽,內心裏面有一些黑暗的東西到孩子身上去了,我們實際上不太管你的那些黑暗的東西到底出不出來,我們管的是你竟然已經覺察到自己內心裏面有黑暗的東西了,這已經是非常好了。我們就怕那些比如說一個媽媽,她覺得自己內心裏面只有美好,所以她可以肆無忌憚的對孩子做任何事情,這樣的孩子這樣的媽媽就一定會搞出問題來,為什麽?因為她對自己內心裏面那些黑暗的東西沒有起碼的自覺。我們還是把它上升到理論層面,覺得自己完全是對的,沒有絲毫的遲疑,這就是所謂的PS狀態。大家把它記住,就是偏執分裂。

大家都聽說過基利因的理論,我個人覺得她的理論最重要的內容就是他把人類的精神狀態分成兩個不同的樣子,一個就是ps,就是偏執分裂,再一個就是d,抑郁狀態,抑郁跟抑郁癥的抑郁不一樣。我們先來定義一下這兩個狀態是什麽樣子的。 ps就是偏執分裂狀態,它的意思就是缺乏基本的靈活性,而賦予一件事情黑白分明的鑒別標準。

比如你完全好完全壞,或者是我做媽媽就是一個完全好的媽媽,以及要麽就是完全壞的媽媽,這都是偏執分裂狀態。最通俗的說那種覺得自己好,認死理的,對自己所相信的東西一點都不懷疑的,就是ps狀態,幾乎就相當於一個精神病狀態。

而抑郁狀態是我開始對我做的有點懷疑了,這恰恰就是這個媽媽的一個狀態,就是我希望做一個好媽媽,但是我又擔心我內心裏面黑暗的東西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這就是d狀態。

基利因舉的原始的例子是一個嬰兒很愛媽媽,但是他愛媽媽同時又產生矛盾的情感就是恨媽媽,他咬了媽媽一口,然後他開始自我攻擊,覺得自己傷害了自己所愛的物件,他就抑郁了,這就是一個整合的狀態,健康的狀態。這是對我們如果在對待孩子這個事情上面有點遲疑的話,對這種狀態的贊美,你遲疑就表示這個狀態是對的。

有很多媽媽學了精神分析之後說,我回去之後都不知道怎麽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了,我該怎麽辦?我告訴她你這個狀態是最好的,精神分析就是要讓所有的偏執分裂的媽媽永遠都覺得自己是對的媽媽變進入到抑郁狀態,這樣孩子就有活下去的可能性,以及有健康的成長的可能性。

我遇到一個事業上非常成功很有錢這樣一個未婚的女性,她跟我講的她以後如果有了兒子的話,她就要把她培養成什麽樣的人,全部都是非常確定的,不容改變的,沒有自我懷疑的這樣一些說法。我真的當時會想,做他的兒子絕對是一件非常倒黴的事情,因為他太ps了,他太知道他怎麽做了,沒有遲疑。

女性身份認同:用感覺委屈和流淚來認同自己的女性身份

關於女人容易哭的現象,比如說一個非常優秀的非常理性的非常知性的這樣一個女人,她可能看一個特別無聊的電視劇,她的認知那個部份會覺得這個電視劇水平非常差,無聊等等,但是她情感控制不住,她看這種電視劇的時候會哭,眼淚不知不覺就掉下來了。

我記得很多年之前,我遇到中國最好的大學的社會心理學的系主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她是一個什麽樣子的女性,你想想看這樣的學校系主任在工作的時候肯定是非常的強勢,殺伐決斷的這樣一個女人,但是她跟我說,她每天晚上在家裏看那些無聊的電視劇的時候,總是在哭,動不動就哭了,我們還是要想辦法理解這種情況,有可能這是在用來對抗自己在很多時候的過度理智化。

在某些時候像一個中國最著名大學社會系社會學系的系主任,以及像你這樣很能幹的人,我猜測,在這個時候可能會對自己永遠保持理智,永遠強大的這種狀態,有一些疲乏,或者是賦予自己過度強大的狀態以沒有很好的向女性身份認同的這樣的意義,所以就需要透過一些特殊場景,包括剛才我們說的看那些無聊的電視劇,用這種方式讓自己流流眼淚,讓自己覺得自己還是個女人,向女性身份認同。

關於女性身份認同這個部份。你內心裏面可能有一個向糟粕的文化認同的部份,比如女性不應該修水管,或者顯得強大,或者是非常理性知性有文化之類的,尤其是強大,所以你需要透過容易哭來向糟粕的文化認同。我記得有兩個被采訪的女性,她們都見識非常的開闊,有那種全人類的視角的的女性,讓人非常佩服的這種女性。

他們就提到一個詞叫東亞女性。東亞女性在說這個詞的時候,我是覺得有點受傷的,因為我周圍都是東亞女性。東亞女人,然後我是東亞女人的兒子。說這4個字的時候,實在是在描述東亞女人的被限定,比如說有一個特征,前幾天我還跟一個德國人聊到,你作為一個女人都不能夠感到一點委屈,那還是女人嗎?所以有些女性她是透過經常感到委屈,然後流淚,用這種方式來認同自己的女性身份,顯然這是一種過時的東西,未來的社會不應該有這種糟粕的文化,好像一個女人必須要感到委屈。

如何拒絕對方:幹凈利索的拒絕更不會導致傷害

問題:如果遇到一個融合的這種愛的感覺,你感覺到你跟他要融合,然後你又不好去推開。如果對方是那種嬰兒般的依戀的感覺,我又控制不了自己去推開,怎麽辦?

幹幹凈凈的推開,不會導致這比較大的傷害。比如這次過年我一個哥們給我打電話說過年是不是聚一聚,我直接跟他說,我最近沒時間,不想聚。他說好吧,電話就掛斷了,我是非常清楚的知道這個事情我拒絕的越幹脆,他越不會受傷害,相當於我們理解一下催眠,比如你打電話給我想拒絕你,我直接說我沒時間,我在說我沒時間的時候,就相當於在給你催眠說你不會受傷害,你不會受傷害,所以我才這麽幹凈利索。但是如果你給我一說,我就表現出非常為難的樣子,我就這個事那個事給你解釋半個小時,說我為什麽不見你?我每解釋多一句,你就覺得傷害多一分。

把它還是上升到理論層面,當我是一個充分分化的人的時候,我既不會向你投射弱小,也不會認為我自己很弱小,所以我可以該怎麽樣就怎麽樣,這個不會導致傷害。但是如果我把我的弱小投射了給你,然後再安撫你的話,這就會導致傷害。所以把它歸結成我們平常經常說的一句話,在拒絕和不拒絕的時候,我們聽從內心的呼喚就可以,這個就是順其自然就可以,我今天的確是不想出門,不想見你,就完了。

這裏面還有一個跟精神分析有關系的理解,我如果拒絕你的時候顯得特別的猶豫不決,啰裏啰嗦的話,實際上是在掩飾我本來就想傷害你。你一定會感覺到我的潛意識,你會感覺到這家夥就是瞧不起我,就是想在這過年的時候給我惡心,想潑我的面子,損害我的面子,但是幹凈利落的拒絕,不會出現這種情況,這個也包括平常生活中間借錢諸如此類這樣的事情,你要幹凈利落的拒絕不會導致傷害,但是啰裏啰嗦遲遲疑疑的拒絕,就會讓別人覺得非常不舒服。

在親密關系中也是這樣的關系,親密關系中間只不過是加了一點血緣,或者是其他一些讓這個關系變得更加靈活的東西而已,本質上所有的關系都是一樣的。

當我們內在的客體關系改善之後,外在的客體關系也會跟著改善

你描述了跟父母的關系,在同一個城市,但是一年只見幾次面,情感上比較隔離。我們在理解一個成年人跟父母的關系的時候,我們也需要從防禦這個角度來理解。現在這樣的狀況,有點像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一樣,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的進攻、防守、試探等等這樣一系列的行為之後,所維持的一個相對來說和平的邊界,意思就是如果有人想突破現有的打引號的政治邊界,就有可能引發戰爭。戰爭在精神分析裏面可能會被描述成有一些被防禦的與亂倫有關系的沖動可能會被啟用。

比如你如果從幾個月見父母一次把它變成每個星期都去見他們,他們一定會覺得自己的邊界被冒犯了,他們會像你對你的女兒一樣的對你產生討厭的感覺,並且讓你知道,讓你又自然而然的回到幾個月才見他們一面的正常的頻率上面去。換句話說,你們現在所維持的幾個月見一面的設定,實際上你們都舒服的設定,大家都不會相互的過度侵入而導致人格的震蕩。

所以有很多人學了精神分析之後,他們想透過在現實層面跟父母親搞好關系,來彌補早年的某些遺憾,但是當然如果能夠改善的話,當然是好事情了。但是我覺得在大多數情況下可能會導致雙方的不舒服,會使這樣的邊界在動蕩之後又制造戰爭,然後又重新回到原來的平均的狀態中去。

所以精神分析的目標並不是要改善現實層面的孩子跟父母的關系,而是要改善我們跟已經內化的父母形象,也就是說內在的客體關系,來達到人格的成長。當然我們在臨床上看到很多這樣的情況,就是當我們內在的客體關系改善之後,外在的客體關系也會跟著改善,這樣的改善就顯得更加自然一些,就不會導致政治邊界的的不穩定,又重新爆發戰爭這樣的情況。

我想延伸一下,把剛才分析用到你對自己的孩子以後會不會啃老的這樣的擔憂上面。我們幻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以後是啃老的,大概的場景就是你兒子30多歲都不能工作,仍然住在你的房子裏面,你每天都可以看到他,大概就是這樣的情況。你有沒有發現這種情況恰好跟你和你爸爸媽媽的情況完全相反,你和你爸爸媽媽如果有高度的情感隔離的話,你的孩子在啃老的時候跟你有極大的情感融合,所以也許這個被你稱為你的內心裏面比較黑暗的部份,希望自己的孩子永遠跟自己在一起。

我擔心孩子啃老:過度的擔心等於期望

這真的是非常有趣。精神分析從來不管一個人他是怎麽說的,精神分析管的是這個人說出來的東西,有可能跟他內心裏面的想法相反,或者說他表達的東西是為了掩蓋他內心裏面相反的東西,比如你肯定知道一句真實名言,就是過度的擔心等於期望,你擔心她啃老,就表示你內心裏面有一個希望他看到的願望,然後你想消除它。

孩子每一天都在長大,意味著她每天都在拋棄你

你女兒說害怕你死,是因為她害怕她想你死,她害怕她希望你死的願望。但是我們在理解死的時候,就理解小孩所說的死的時候,我們跟意識層面和跟我們成年人理解的死完全不是一回事。她理解的死有可能只不過是希望你消失一段時間,不要打擾她成長,而且她內心裏面還有這樣一個想法,她每天可能都在拋棄你。我們養過孩子的人都知道,那孩子真的是每天都在拋棄我們。

我跟我3歲7個月的女兒真的很親,其實我白天帶她的時間很多,但是最近一個星期左右,我只要一靠近她,他就會跟我說,你走開你長得太醜了,搞得我一方面大笑就覺得好玩,另一方面心裏還是稍微一有那麽一點點失落。有人覺得她現在已經竟然可以讓我走開,就表示她人格獨立性又增加了一點點,我有一種被拋棄了一部份的這種感覺,對小孩來說,你去死和你走開是一模一樣的,是一回事兒。

媽媽是學霸,孩子是學渣:媽媽介入孩子學習太多,閹割了孩子學習的能力

我非常關心你兩個孩子的學習成績,因為我們看到了反差,而且這個反差根據我們過去的經驗,在很多家庭裏面都發生,這個反差是媽媽是學霸,然後孩子是學渣,但是我不喜歡學渣帶有攻擊性的這個詞,我們這樣說溫和一點,媽媽學習成績很好,在學習上面自我功能很好,而兩個孩子在學習上的自我功能不太好,如果兒子到了倒數第一名的話,這個不太好,就稍微過了一點。有些父母會認為我如果是學霸的話,我的孩子哪怕全沒到前面三名都算學渣,這個要求也過分了一點。

同樣的根據經驗,如果是剛才我們說的這種情況,媽媽成績好,孩子成績不好的話,我幾乎可以肯定是因為在孩子與學習有關系的這樣的事情上面,都是你進入太多。相當於你的學習成績的那種光芒,像劍一樣的,你跟你的孩子太近的時候,那些箭就把他們那些學習成績的能力給閹割了。

媽媽是完美媽媽類別的學霸,她內在也有一個比較成績差的部份,她把這部份投射給了孩子,孩子把媽媽防禦的那個部份給活出來了,他要活成倒數第一。孩子得倒數第一,既是對媽媽的攻擊,又是對媽媽的認同。這個認同是潛意識的認同,象征層面相當於媽媽是為自己成績非常好自豪的,為了維持這個自豪就需要有人襯托,所以你在潛意識裏面給你孩子發出的資訊就是孩子為了讓媽媽永遠都是第一,最好把學習搞得糟糕一點。

我對你剛才說的有個細節很感興趣,就是要孩子自己糾錯。這有點像有些公司單位的領導就要求自己的員工的自我檢討,寫檢討書跟有點一樣了。你看看你自己有多糟糕,這個給孩子的暗示,我可能需要有錯才能夠討好媽媽。一個更明顯的事實就是他沒有錯,你竟然都認為他錯了,就表示你期望他有錯,然後只有在他有錯的情況下,才能夠更襯托你的正確偉大光明,諸如此類的。

我又想到我自己的一件事情。我以前在武漢上大學,我哥在北大上大學,大家看到這個大學的差別,然後我會給他寫信,他也給我寫很多信,他那些信全部都是批評我,這個那個不行。當然他北大的有資格這樣說,一件讓我覺得非常創傷性的事情是我給他寫的信,經常被他退回來,上面用紅色的筆把我的錯別字做了修正,所以我要把我寫的信再看一遍,上面有很多的改錯,而且他會用非常激烈的語言說為什麽這個字你都可以寫錯。

我估計到現在為止,我為什麽沒有寫出幾百萬字的巨著的原因,是因為我一寫我就幻想有一個巨大的懲罰在那裏等著我,而且我自己寫東西的時候也有點神經質,我要求每一個標點符號都不能錯,這就讓我寫東西的時候,除了有享受那個部份的話,也有痛苦的部份。這也是我為什麽現在沒有成為劉慈欣這樣的作家的原因,當然這有點過度的責怪他人的這種味道,推卸責任的味道。

你做的事情會形成一個模型,就是媽媽希望我犯錯,並且希望我在她的要求下面又把這個錯誤糾正回來,這是我媽媽希望我做的,這會形成一個模型,而且我哥哥對我那樣做實際上是有羞辱的味道。我要對你說,你對你兒子也有,你看看你錯成什麽樣子了,諸如此類的。

如果媽媽作為學霸,孩子也是學霸的話,那就表示他們的關系中間,媽媽對孩子的與學習有關系的功能,具有保護和支持的作用。但是經過這麽長時間之後,媽媽是學霸,孩子學習成績是不太好的樣子,這就已經證明不管意識層面你做了多少,聽起來多麽正確的事情,我們仍然會非常偏執的認為你潛意識層面已經做了跟那些東西相反的事情。

所以從現在開始跟孩子與學習有關系的所有事情保持距離,這就是我剛才為什麽要問你,就是在與孩子學習有關系的事件上面,你的進入程度是什麽樣的原因。這是潛意識支配的,就是你意識層面,不管你是怎麽樣照著教科書去做,照著精神分析去做,那都有可能是你成績好的光芒,每一個光芒都是倒刺,都會有閹割作用。

保持距離,讓另外一個人接手,比如說請一個家教,也可以嘗試一下讓他爸爸進來,這段時間,如果沒有效果的話,最好是讓你和他之間隔著一個專業人員,專業人員他會非常中立的幹他的技術方面的活,不會造成傷害。

精神分析是一門關於時間的學問。還有一個解釋,你有一部份還是學霸身份,你周圍需要幾個學渣來襯托你,這表示你有一部份活在過去,然後你的孩子就變成了你當年襯托你的那些學生中間的一員和二員。

為什麽即使潛意識意識化了,有些事情好像還是沒辦法去改變?

你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意識化之後離改變有多遠,我們分兩步回答,第一步是意識化了之後就表示已經有巨大的改變。我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麽別的改變,比如說行為上的改變,是不是要比潛意識意識化的改變更大,我不知道這兩個改變哪個更大,如果一定要我選一個行為上的改變和潛意識意識化的改變,哪個更大的話,我還是傾向於潛意識意識化之後改變更大,因為行為上的改變會非常膚淺。比如我們只是要求一個人行為上改變,他內在潛意識意識化這個部份我們完全不管的話,這個行為上的改變基本上沒有意義。所以這是第一個回答。就是再重復一遍,剛才這個回答行為上的潛意識意識化就是我們能夠做的最大的改變,它要大於行為上的改變。

第二,我們如果只問整個人的從內到外的改變以及他外在關系的改變,這個需要時間滲透,為什麽?因為行為有時候他自己有一套獨特的系統,我們知道我們的行為有時候是受我們肌肉的習慣來控制的,比如說一個人駝背,心理性的駝背,你給他做了20個解釋,他的確是潛意識意識化了,但是他駝背的這種骨骼和這種習慣,有可能一輩子都改變不了。

我們有時候真的也是要在行為層面想辦法,雖然行為層面會像我們剛才說的有點膚淺,你想象一下你以後這樣做,以後假如你女兒靠近你的時候,你的確是有點討厭她,你就笑呵呵跟她說你滾,會怎麽樣,大家有沒有覺得很幹凈。

我想象一下,如果我的父母對我這樣說,我不覺得會受傷害,至少我們哥們之間一般的朋友之間經常會這樣說,滾,沒覺得這個是一個什麽巨大的傷害,而且小時候如果一個孩子在家裏學會了怎麽樣去應對,或者是體驗怎麽樣接納接受來自父母的這種,你滾,我現在不想看到你,就是這樣的幹凈利索的對待的話,他在社會上再面對這個的時候,他會相當於被行為訓練的可能也會舒服一點。我不知道這種真的是有點江湖氣的理解是不是有時候比精神分析可能還來得更加直接一點。

你有時候跟女兒這樣說的時候,我們再重復一下,就是啰裏啰嗦的拒絕他的時候,她一定會受傷害,幹凈利落的拒絕她的時候不會受傷害,即使是說她傷害的話,他也不會變成一個延續的傷害,而是只是在那一瞬間不舒服,就是不會延伸。

來訪者不斷插入補充資訊:潛意識的防禦和拒絕

我需要做一個解釋,為什麽你已經3次或者4次補充資訊了,但是都是我同意的,我們還是說潛意識,我猜測有可能是我們給你的解釋就是慢慢的要滲透你,進入到你內心裏面對你發生改變,但是你可能對這種改變有點不適應,所以你需要用你自己說話這種方式把我們給的那些解釋從你身體裏面推開,就是你每說一句話都是要推開我們對你說的一句話。

來訪者多次插入發言,有一部份是控制,就像她影響她孩子的學習一樣,她要去掌控這個過程,這是一個重現。在我們之間發生的事情一定會在你的原生家庭以及現在的4口之家裏面肯定會發生。我們剛才給了一個動力學解釋,她用她來說來抵消我們對她說,拒絕自己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這算一個動力。

還有一個動力是她想用這種方式來告訴我們,她是怎麽樣打擾或者說進入她孩子的自我功能的,我們把這個當成你給我們提供的表面上是語言的,但是本質上是非語言的資訊。非語言資訊是我不允許你們對我的分析自由的流淌,我需要把它切割,所以我每一次補充材料都是要切割我們對它所做的整體的分析。

來訪者在發言時對自己進行精神分析,她把自己的身份當成了一個咨詢師,而不是一個來訪者,這是阻抗,就是用這種方式來否認自己作為來訪者的身份。她對自己一開始就給了4個解釋,這都是在向我們示威說你們說的我都懂。我們在臨床中間也會遇到一些對精神分析很了解的人,我真的覺得我的一些來訪者,包括我的學生悟性比我要好,這真的是一點都沒有矯情的說,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做處理。

他使用了太多的術語,對自己有太多的分析的話,我們可能需要對它做一個幹預,我更願意看到真實的你,而不是懂得很多精神分析的那個你。能不能給我講一點你生活中間的愛恨情仇,你的真實的故事,關於你的所有的小小的故事,柴米油鹽的故事我都想聽,但是你如果說太多的術語說出他的分析的話,我可能就會把你當成我的同行,那不利於對你更真實的部份的了解,如果這樣幹預一部份之後,他想跟我們進行學術交流的願望就會減少,而作為一個人想跟我們接近的部份就會增多。

第一個被訪談,感覺很緊張:內心有個模式,一般來說第一個都不太好

我們每個人都會賦予第一以某種意義,今天是第一次課,對我來說也有意義,所以我在中間某一段時間有點長篇大論。這是我們這個班第一次開課的一個有點興奮的反應,我之所以覺得有點緊張,是因為我們在這裏第一好像出現了幾次,第一次做訪談,然後你的兒子是你的第一個兒子。

如果你心裏面有這樣一個模式,一般來說第一個就不太好的話,第一個被訪談不太好的話,我擔心你會投射給你的孩子,而你的孩子也有一個第一,就是倒數第一,我覺得緊張的中間可能有沒有什麽投射性認同,我一般會真的是不太在乎小孩子的學習成績。但是如果倒數第一的話,這還是個問題。

我以前對我的大女兒就說過的,我對她的成績只有一個要求,你只要不是倒數第一,哪怕有一個人比你差,我都不會覺得你成績差。但是現在我們遇到的情況是剛才你說的比較特殊的,這就是倒數第一這種情況。所以我會認為這中間有可能與兒子有關系的某種投射性認同。

還有,潛意識裏面是沒辦法分清楚第一和倒數第一的,就像我們的自戀是沒辦法分清楚是遺臭萬年的好,還是流芳百世的好,遺臭萬年也會滿足我們的自戀,就跟倒數第一也能滿足我們的自戀是一樣的。潛意識是沒辦法分清楚正和負的。

被追趕的夢:這是關於整合的夢,意味著自己的一部份在追趕另一部份,尋求融合

剛才提到關於被追趕的夢,我記得我專門寫過一篇文章,解釋被追趕的這樣的經典的夢到底意味著什麽。我現在用這個案例來做一個解釋,有可能這是一個關於整合的夢,被追趕意味著自己的一部份來追趕另外一部份,就是尋求融合。具體來說,你對孩子有愛,這個是沒問題,同時有恨,有可能你不能夠接納你對這個孩子有恨。

精神分析一個非常偉大的對人類的貢獻是,讓每一個父母不管是媽媽還是爸爸,都能夠覺察到自己本來就是恨孩子的,並且能夠接納這種恨,使這種恨不要在背後搞鬼。這就是真正的整合,我們既愛且恨,我們愛他的時候給他擁抱,給他好吃的贊美他,同時我們恨他的時候會跟他說你走開,我現在想自己待一待,等等,這都是我們需要接納的一部份。

所以這個夢可以把它理解成你對孩子恨的部份在追趕你對孩子愛的部份,他像一個鬼一樣的來追趕他,我猜測當你能夠把對孩子的恨意識化,能夠接納自己對孩子的有時候的討厭排斥情感隔離,這個夢就不會再做了,這是一種可能性。

另外夢見貓,被其中一只貓咬了一口,我們知道貓一般咬什麽?咬老鼠對不對?老鼠是一種生活在黑暗中間的動物,估計這也意味著你不能夠接納自己所有的人都有的那個部份,有時候我們會煩孩子這個部份。

行為兩極化背後的動力:愛和恨沒有整合

媽媽的行為表現出兩極化,有時候想和別人學習,如何管自己的孩子,有時候又完全放開不管,有很多的矛盾和糾結,還有不停地搖擺的兩極化。這和關於愛和恨沒有整合是有關系的。我們看看我們對孩子的愛和恨,如果沒有整合的話,有時候恨占主導,就會做一些對孩子的自我功能、還有其他方面有傷害性的事情。但是當愛做主導的時候,我們也會做對他的成長,對他的健康有利的這種事情,這就是兩極化後面的動力。

如果出現我們所說的就是愛和恨整合的這種狀態的時候,那就不會出現兩極化,那就會自然的有分寸。意思就是我在知道我對孩子又有愛又有恨那種情況下,我就既能夠保持跟他的邊界,又能夠在安全的距離上愛他,就不會出現兩極化的這種情況了。

很多媽媽問,我怎麽做對孩子最好?媽媽應該思考,我可以不做什麽的問題

你對自己人格是不是足夠健康不確定,所以你的人格很健康,就是一個人的人格的確定性跟他的人格健康程度成反比,越覺得自己這樣做對,程度到100%的就是越有問題,相反對自己的人格狀態,對自己做的事情是不是對的,保持懷疑的話,這樣的人絕對病不到哪去。這是搞金融分析的人的基本信念,你問了三次說自己的人格是不是足夠健康,所以你三倍的健康。剛才說的不完全是開玩笑,就絕對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判斷一個人的健康程度的標準。

但是在這個之後還是需要做一下另外一個動力學解釋。你這樣問本身我懷疑中間有一部份具有表演性,也可能你知道不確定性是健康的標準,所以你稍微誇張的或者放大了一點點你對自己的不確定性。你是在用這種方式告訴我們說,我對自己不確定,所以你們必須要判斷我是健康的。我剛才已經回應了你這個部份,但是有一部份還是表示你是確定的,就是這個部份之前我們已經確定了很多了,做了很多的與這個有關系的解釋。

有很多媽媽問的是我該怎麽做,對孩子最好,也許是在對自己有更多的了解之後,對精神分析更多的了解之後,有可能可以問出這樣的問題,我可以不做什麽,我們可以體會一下,如果我們的父母他們開始思考這樣的問題,他們可以不會為我們做什麽的時候,我們會有什麽感受,我估計我們會覺得某一些捆綁我們的繩子松了,或者是我們覺得那種被凝視的感覺減輕了很多,而這種凝視被存在主義哲學家認為有地獄般的作用。

怎麽樣成為自己的標準?和他人邊界清晰,自我功能充分發揮

怎麽樣成為自己的標準是什麽?有很多回答。我現在這個問題真的是要回答起來,可以寫本書了,有很多人都在論述這樣的主題,比如說艾榮亞隆,他有一本書名字直接叫成為你自己。我們現在說兩個標準,第一個標準是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邊界在哪裏,順便也知道別人的邊界在哪裏,就不會做出太多的侵犯別人的邊界,以及不自覺地邀請別人來侵犯自己的邊界的這樣的事情。第二個標準就是各種自我功能都發展的比較好,有26個自我功能,大家去把這26個自我功能背誦一下。

一個人除了剛才我們前面說的邊界以外,他的各種能力都處在相對來說比較充分的發揮的中間,沒有什麽自我功能被壓抑,這就表示他充分的成為了自己。因為一個人如果沒有充分成為他自己的話,他一定有一些自我功能是外包給別人的。

大家知道自我功能外包是我發明的一個詞,我曾經描述過一個我的來訪者,他的很多的自我功能都是真的是被壓抑了,我跟他這樣說的,我說你現在這個樣子好像你隨時都要帶著20個仆人在身邊,你才能夠活下去,為什麽?因為每一個仆人都負責來執行你外包出去的一些自我功能。

原話不是這樣說的,沒有使用這麽專業的詞匯,就是大概意思這樣子,比如說現實檢驗能力,但是不是那種精神分裂癥級別的,你外包給別人了,整合能力抽象能力你都有相應的仆人在給你做,所以你啥事都不用做了。

內疚:用內疚來懲罰自己,就好像我沒有做過某種違反道德原則的事情一樣

當女兒想和媽媽親密,媽媽感覺很厭惡,把女兒推開。表面上媽媽在說自己很內疚,把女兒推開的內疚,但實際上,推開孩子勾起了媽媽自身作為孩子時候的創傷,從反移情的感受看,她的情緒對父母對她的傷害的一種憤怒悲傷的表達。

第二個解釋,內疚跟自戀程度成正比,大家也把它記下來。但是內疚還有一個功能,這也是基利因說的。當我們內疚的時候,就表示我們已經有處於抑郁狀態,就是剛才說的D狀態的能力,D狀態是一個更整合的狀態,更健康的狀態。

現在生活中間我是絕不會跟沒有內疚感的人打交道,因為一個人如果就經常有內疚感的話,他真的壞不到哪去,但是如果他一絲的內疚感都沒有,他就可以壞的沒有底線。如果把它用更專業的術語來說,就是沒有內疚感的人,他是超我缺損的,有可能是人格障礙這個級別的毛病,但是只要一個人有內疚感,我們就基本上可以判斷他的人格水平已經發展到俄狄浦斯期,他如果有什麽問題的話,也只不過是精神官能症水平的。而精神官能症水平的問題的人就是正常人。

所有人有可能出現的內疚感,我假設大家都是俄狄浦斯沖突這個級別的問題,大家都是正常人,第一是抵消,這個反移情,大家把它記住,我們以前強調的不夠,現在我們再強調一下,那個意思就是我做了一件違背某種道德原則的事情,然後我用內疚這種方式來懲罰我自己,就好像我沒有做過那種違反原則的事情一樣,大家看到抵消了嗎?那個意思就是比如說我在跟你私人打交道的時候,我對你做了一些糟糕的事情,做完了之後我內疚一下,就相當於我沒對你做,大家看到抵消的效果了。

還有我戒酒三年了,以前經常喝很多,我也用這種抵消的方式,就是喝多了胡說八道,然後第二天第三天內疚一下,然後為第四天繼續喝酒做準備,看到抵消了。有很多人對孩子發脾氣就是這樣子的,控制不住的對孩子怒吼一通,然後開始自我攻擊內疚,就抵消了這些。我的內疚相當於我沒有對孩子發脾氣一樣的,因為我已經受到懲罰,就已經完成了一個閉環。

一個經典的例子就是假如你對我做了糟糕的事情,然後你自己覺察了,你就跟我說你罵我一頓,這樣我心裏舒服一點。我如果整你的話,就是我絕不罵,就會增加你的內疚感,因為你要用更多的內疚來抵消你剛才對我做的壞事情。

第三個解釋是,有可能你在代替父母對你的內疚。再把它說得清楚一點,當年也許你對你父母有很多的憤怒,你覺得他們做了一些讓你創傷那樣的事情,所以他們應該內疚,而你覺察到他們並沒有因此內疚。所以跨時空的你過了若幹年之後,你用對孩子經常內疚這種方式來替代早年的時候,父母應該對你的內疚。我就說的有點繞,但是我相信大家都還是聽明白了。

你的內疚包括兩個部份,一個部份是你攻擊了孩子之後的內疚,還有一個部份是代表父母在內疚,因為他們早年攻擊了你,這樣解釋的目的是要把你代替父母內疚那個部份還給他們,你的內疚感就會減少,相應的就是自戀的程度也會降低,因為自戀和內疚是成正比的。

第四個這也是我發明的一個詞,叫做因果倒置。我們意識層面的原因是因為我做了糟糕的事情,所以我內疚,但是因果關系太表面了,太膚淺了。真正的深刻的理解是如果我因為自戀,因為需要父母親內疚,或者是因為某種受虐的需要,我就要維持長時間的內疚感,就是小劑量的內疚感,我隨便找一個什麽事情都可以讓我內疚。就是因為要內疚,所以認為自己對孩子做了非常糟糕的事情,或者是對烏克蘭人民做了很糟糕的事情,或者是對整個宇宙的生態環境有一些破壞,反正就是我隨便找個理由都能夠讓自己持續的處在內疚中間,為什麽讓自己處在持續的內疚中間?這個動力在前面那段話裏面我已經說過了。

第五個解釋,我們區別一下內疚感和羞恥感,羞恥感是一件讓人覺得更糟糕的感覺,如果內疚那種感覺還可以承受的話,羞恥感有時候會讓人覺得很難以承受的。我懷疑內疚的人可能是在用內疚來替代羞恥,意思就是我如果覺得自己不好,我還是可以調控的,但是羞恥感是認為別人覺得自己不好,比較難以控制。他們的一個明顯的差別就是內疚的人他是可以上街玩的,可以出門的,但是羞恥感太重的人,他可能連門都不敢出,會處在一個非常自閉的狀態裏面。

內疚是一種不舒服的感覺,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有可能能夠替代某種性興奮的刺激,就是某種性刺激。我們再給一個最高級別的解釋,就是這種內疚感,這種持續的自我刺激有可能是可以維護自己還活著的感覺。如果內疚這種刺激都沒有的話,活著的感覺就會很淡,這個會讓人覺得非常不舒服。這就跟我們為什麽要吃辣椒的原因是一樣的,就是辣椒那種刺激會讓我們覺得我們還有味覺,還活著。

我用內疚這種方式來證明我活著,獲益太大了,這是存在級別的利益。性興奮的利益還只不過是低於存在級別的那種與性快感有關系的東西。

可以這樣說,我內疚我活著,如果來描述這種情況的話,我如果內疚感都沒有的話,我都會覺得我沒有活著。換一種說法,有的人他是要帶著罪惡感活著的,比如有一些基督徒,他潛意識層面是我活著就是有罪的,因為他們那個信念,但是更深的層面是只有在我覺得有罪的時候,我才感覺到我活著。

問題:級別這麽深的這種沒有活著感的感覺,就是說我內疚,或者是我有罪,我才能證明我自己活著,那是怎麽形成的?

在這個問題有個標準答案,我們所學到的所有這些東西都是在早年的時候跟父母親關系中間形成的。比如說中國的父母很容易向孩子傳遞這樣一個資訊,你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給我添麻煩的,所以你應該內疚。

內疚的感覺就是和父母在一起的感覺。我們如果對父母內疚的話就保護了父母,我們就不會對他無限制的剝削,所以這個也可能是投射性認同。比如說如果我是你的爸爸,我們不說能力的問題,我們說我不願意,我不願意給你提供精神上面足夠多的愛,比如說你要親近我,你要我給你買東西,我不願意,因為我想重復我沒有從父母那裏得到足夠的愛的這樣的代際的創傷,所以我會向你投射這樣的東西,你如果找我要什麽東西的話,你應該覺得內疚。你一旦控制自己向我索取,我就被保護了,我就不會內疚了。但是本質上應該是我不能夠提供足夠的愛給你的時候,我應該內疚,看到中間的投射這種微妙的這種東西了。

這是我們的文化裏面經常幹的。比如說一個單位的上級,他從來都不會想我要為這個單位的人提供多麽好的條件,讓他們好好工作,他從來都是指責我的員工都不能夠艱苦樸素,是不是很常見?所以我們會歌頌那些在艱苦的條件裏面奮鬥的人,但是我從來都不想,為什麽不能夠跟他們提供一點好的條件。比如說我們子弟兵去救災,我們總要歌頌他們沒吃的,喝雪水,連大冬天的救災保暖的衣服都沒有,我們歌頌他們這樣的一個狀態。

但是我們現在就要問為什麽中國這麽富裕不能夠讓他們吃飽一點,不能讓他們穿多一點,不能夠給他們提供熱水,為什麽不能夠?因為那是父母幹的。為了保護父母,我們就要讓孩子吃更多的虧,或者是要孩子具有吃虧的能力。

代際傳承的強迫性重復

他和孩子相處中的沖突,也呈現了自己作為母親和內在小孩之間的沖突。我如果有一個兒子的話,我在跟他的關系中間的時候,在跟他的關系中間,一定有我和我爸爸之間的那些關系,在起某種背景的作用或者是調節的這種作用,這中間可能有1000種形態,其中一種形態就是假如我是一個被我父親虐待的人的話,在我跟我的兒子的關系中間,就可能會出現1000種形態中間的一種,我爸爸都沒對我好,我憑什麽對你好,這就會制造代際之間的強迫性重復。這也就是我作為父親和我作為孩子這種不一樣的體驗的內在沖突,會投射到我和我的孩子之間。

來訪者在表達中用了大量的「就是說」高頻詞,如何解釋?

我們曾經解釋過的,我們把它看成高頻詞,一個人在敘述的過程中間的高頻詞,在象征層面意味著乳頭。意思是我隔一段時間需要用這個高頻詞,就相當於隔一段時間我需要吸食一下這些高頻詞所象征的乳頭,然後我才能夠繼續前進,所以這是一種退行的標誌,也是對有一點像汽車隔一段時間就需要在加油站加油,只不過加油站是母親,加油站的槍頭就是乳房。

還有一個問題也挺好玩,我至少是碰到兩個人告訴我,他們吃飯的時候總要在碗裏面留那麽一點點飯,像一小坨飯在那個地方,如果把飯吃得完全幹凈的話,他不舒服,總會留一點,我給他的解釋也是你覺得那一小坨飯有沒有一點像乳房。他們聽了之後很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