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我們都在說培養孩子內驅力,這句話本身就錯了

2024-08-20育兒

我們都在說培養孩子內驅力,這句話本身就錯了。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細想想,真的只是我們想當然的一個說法。內驅力,顧名思義,是指個體內心深處的動力,激勵他們去追求目標、完成任務。這種動力不是簡單地可以培養出來的,就像你不能強迫一顆種子在沒有陽光和水的情況下發芽。

咱們先來聊聊現實中的例子。想象一下,家長在孩子面前高談闊論,講述成功人士的故事,試圖激勵孩子努力學習。可孩子卻在一旁玩著手機,完全不買賬。你說這孩子是沒內驅力?其實,問題在於他根本沒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就像一只貓,怎麽可能對狗的玩具感興趣呢?要想讓孩子有內驅力,得先讓他們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要不然,光靠說教,效果就像是對著墻壁說話。

再說說我們身邊的那些「學習機器」。有些孩子從小被父母安排得滿滿當當,課外班、興趣班、補習班,樣樣不落。結果呢?孩子的成績可能不錯,但內心卻是空虛的。就像一台沒有靈魂的機器人,拼命在做題,卻不知道自己在幹嘛。你問他們未來的夢想,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我不知道」。這就是內驅力缺失的表現。我們常常忽略了一點,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應該是一個發現自我的過程,而不是單純的任務完成。

說到這裏,有個真實的故事讓我想起。小明是個典型的「高分低能」學生,老師和家長都對他寄予厚望,結果他每次考試都能名列前茅。可一到假期,他就像個無頭蒼蠅,完全不知道該幹嘛。後來,他的父母給他報了個繪畫班,起初他也不情願,但慢慢地,他發現自己對畫畫有一種莫名的熱愛。現在的小明不僅能畫出讓人驚嘆的作品,還在學校裏組織了一個繪畫社團,帶著同學們一起創作。你看,這就是找到興趣後的內驅力,完全不是家長單方面的「培養」能比擬的。

再來聊聊那些「天才兒童」。我們常常聽到某個小孩幾歲就會彈鋼琴、畫畫,甚至編程。可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孩子背後的故事?有的孩子從小就被父母逼著練習,練到手指都起了水泡,結果長大後反而對這些技能產生了厭惡。相反,有些孩子在沒有任何壓力的情況下,憑借自己的好奇心和興趣,主動去探索,最終成就斐然。內驅力不是強迫出來的,而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的。

再說說我們自己,想想你最喜歡的事情是什麽?可能是看球賽、打遊戲,或者是做飯。無論是什麽,都是因為你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做。這種狀態就是內驅力的體現。我們要明白,內驅力並不是一種可以隨便培養的東西,而是需要在合適的環境下,自然發展出來的。

有時候,家長們為了孩子的未來,給他們施加了過大的壓力,結果適得其反。比如,某個家長為了讓孩子考上好學校,天天給他安排各種補習班,結果孩子每天都像個陀螺一樣轉個不停,最後不僅學業成績平平,心理健康也出了問題。你說這不是得不償失嗎?

有個朋友的孩子,剛上小學,家長就開始給他安排各種課外活動,結果孩子每天下課後就像個小疲憊熊,連玩耍的時間都沒有。後來,孩子開始抗拒學習,甚至出現了逃課的情況。你看,強迫只會讓內驅力變得更加脆弱。真正的培養應該是讓孩子們在自由的環境中探索,找到他們喜歡的事物。

其實,內驅力的培養,更多的是環境的塑造。讓孩子們有機會去嘗試不同的事情,去犯錯、去探索,才能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就像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因為一次偶然的經歷,發現了自己的興趣和潛能。比如,有些人可能在一次聚會上,偶然間嘗試了做飯,結果發現自己對烹飪的熱愛,最後成了個大廚。這樣的故事比比皆是。

所以,咱們再回到最開始的問題,內驅力的培養,真的是一個錯位的概念。我們不能光想著培養,而是要創造一個能讓孩子們自由探索的環境。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真正激發出他們的內驅力。這樣,孩子們才能在未來的路上,走得更加堅定和自信。

各位觀眾老爺,你們怎麽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