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應對孩子發脾氣最好的方法:講道理,而不是大吼大叫

2024-01-10育兒

這一幕讓人心疼的景象發生在一個家庭中,一位小男孩正對著自己的母親歇斯底裏地揮舞著拳頭,腳在空中亂蹬,口中不斷地喊著「王八蛋」、「有毛病」等粗魯的話語,他的臉龐因憤怒而扭曲,情緒異常激動,似乎下一秒就可能對母親做出更加激烈的舉動。

母親則是一副無可奈何的模樣,她的眼中充滿了痛苦和無助,顯然是正在經歷著難以言喻的折磨和痛苦。

那個看起來只有8歲的男孩此刻表現得非常堅定,他全神貫註地看著母親,眼神中充滿了強烈的情緒,完全是以一個成年男性的氣勢在與母親對抗。

那個小男孩,瘦瘦小小的,全身因為恐懼而止不住的顫抖著。而他的媽媽,本來是一個優雅而親切的人,此刻的眼中充滿了血絲,一邊用力的掐住孩子的脖子,一邊歇斯底裏的吼叫著,那聲音如同惡鬼一般恐怖。那個媽媽仿佛已經完全失去了理智,成為了一只暴怒的母獅,她的牙齒狠狠的咬住了孩子的肩膀,似乎要將孩子的骨頭一口咬碎。

蘭海目睹了這悲哀的一幕,心中充滿了難過和無奈,她深深地感受到男孩的內心正在經歷著無盡的痛苦和掙紮。她知道,如果不采取行動,男孩和母親的沖突將會變得更加激烈,甚至可能會導致不可預知的後果。於是,蘭海毫不猶豫地走上前去,試圖拉開男孩和母親之間的沖突,希望能夠平息這場風波。

她發現男孩的身體本能地有所抵抗,這顯然是一種防禦機制,但更深層的內心卻無比渴望被拉開,被理解,這是一種對愛和理解的渴望。

蘭海恍然大悟,男孩表面的憤怒背後,其實是一個極度依賴和脆弱的內心。是因為男孩的性格暴躁的母親,不僅從未給過他滿足需求的機會,還不斷地在其面前對他進行打壓和指責,導致男孩無法在這樣的環境中得到自己應有的情感體驗和成長,他的溝通能力自然也就跟不上發育的情感,無法正常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因此,男孩在內心深處感到非常的焦慮和無助,也無法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最終只能以歇斯底裏的方式呼救,希望能夠引起他人的關註和理解。

看著眼前這個倔強的孩子,盡管外表冰冷堅硬,但是蘭海內心深處卻深深地為他感到痛心和難過,他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標,經歷了太多的痛苦和折磨,心靈飽受創傷,卻依然堅定不移地前行,這讓蘭海感到十分震撼和感動,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淚水。

「他在試著將所有見到的一切都裝進心裏,包括每一個細節和每一個眼神,但是這對於他來說是個沈重的負擔,他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些東西。他開始質疑自己的記憶力,擔心自己無法記住所有重要的事情,擔心自己會忘記最重要的東西。他嘗試理解這個世界,嘗試理解周圍的人和事物,嘗試理解人們的行為和情緒,但是這對於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他的世界充滿了未知和不確定性。

」這是心理學家阿利瑟·所特的名言,告訴我們,我們應該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思維方式,幫助他們更好地面對和處理各種問題和挑戰。

也正是因為這個沈重的「心靈包袱」,時常在孩子們稚嫩的肩上壓出無邊無際的重量,使得他們無法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屬於自己的夢想。

他們的世界很小,小到一杯水就能裝下,一點小小的事情就能使他們歡天喜地或是傷心欲絕。那些孩子們的心靈之容器裏裝滿了他們接觸這個世界的所有喜怒哀樂,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是簡單而直接的,他們不懂得如何去分析和處理這些情感,只是不斷地將這些情感積累起來,無論好壞,都是一樣。

而情感的分量遠比智力更先成熟,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會對周圍環境產生各種情緒,這些情緒有時可能會因為各種因素而被壓抑或積聚,無法得到適當的釋放和發泄,所以總是不斷溢位,像焰火在天空綻放,隨時隨地發脾氣。這就是孩子隨時隨地發脾氣的根本原因。

正如教育學家金伯莉·布雷恩在其著作【0~3歲孩子的正面管教】中所指出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他們的生理和情感的成長早已超過了他們自身蹣跚的語言和溝通技能。這種成長的不平衡,使得孩子在特定的年齡段出現了一些表現出任性和發脾氣的現象,這可能是由於他們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在成長過程中得不到滿足,導致他們透過發脾氣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總是難免遇到一些不如意的情況,當面對這些狀況時,我時常感到束手無策,整個人就像一個火藥桶,只要有一點火花就能迅速點燃,引發不可控的情緒爆炸。

然而,孩子真正需要的,其實很簡單,只是被陪伴、被理解和被當做重要的存在。他們需要的並不是金錢、玩具等物質財富,他們只需要父母的關愛和陪伴,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事情。父母在糾正孩子錯誤的同時,也要給予他們足夠的理解和支持,不要把自己的期望強加給他們,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感到壓抑和疲憊。

他們需要的是父母的愛和關註,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愛的陪伴下健康快樂地成長。

這無異於火上澆油,使得他們本來就已經瀕臨崩潰的小心靈更加不堪重負。

因此,要想有效地制止孩子的脾氣爆發,我們必須首先充分地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比如適當的休息、飲食和鍛煉,同時也需要關註他們的心理需求,比如友誼、愛情、親情和尊重,這樣才能真正消除孩子的「心靈包袱」,並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發脾氣的問題。

馬未都深深地記住了那個黃昏,那是他人生中一個難忘的時刻,他還記得當時的情景。那天,他正帶著自己的寶貝兒子在商場裏參觀,打算好好帶他了解一下這個充滿著各種新奇物品的大世界。在出發之前,他已經跟兒子做了約定,今天他們是來參觀的,而不是來買玩具的,兒子也開心的答應了,他以為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一切都應該按照他的計劃去進行。

然而,當他在一家玩具店面前停下來,看著那些各式各樣的玩具時,他的內心開始動搖,他想起了那個約定,他開始猶豫不決,他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本以為這次旅行會很愉快,誰知遊覽到一半,櫥窗裏那些五顏六色的積木吸引了兒子的目光。他的視線仿佛被吸住了一樣,只剩下那盒積木,他目不轉睛地盯著它,口水都快流下來了,似乎這個世界上只剩下這盒積木。

馬未都提醒道:「別買這個,這個肯定不能買。」馬未都繼續向兒子說明其中的利弊,希望能打消他的購買念頭,可是就在他轉身的一瞬間,兒子已經撲到櫥窗前死拽著要買了。

馬未都完全沒料到自己的兒子會反應如此強烈,他強忍著內心的憤怒,在公共場合盡量克制自己的情緒,向兒子嚴肅的表示回家再哭泣。聽到父親的這番話語,兒子心中充滿了無盡的委屈,眼淚更是如同決堤的洪水一般湧了出來,但他仍然強忍著淚水,聽從父親的話,乖乖的跟著離開了現場。

馬未都不禁松了口氣,他原以為這個問題就這樣順利地解決了。

馬未都沒想到,一回到家,他的兒子竟然就擺出了小板凳,一臉嚴肅地對著空氣放聲大哭起來!他邊哭邊表示:「我長大了,我絕對不會允許我的孩子受到這樣的委屈!」這一刻,馬未都如遭雷劈,他意識到,自己的兒子可能因為一直被強制壓抑了正常的情感表達,所以才會在自己心中埋下這樣的創傷種子。

作為家長,我們首先需要保持對孩子的興趣,以熱情的心態去傾聽他們的話語,給他們足夠的表達機會,這不僅可以增強親子之間的信任和親密感,也能夠讓他們有安全感和自由感。而不是單純的把孩子當作「小孩」去對待,簡單的強壓和驅散他們的情緒,這不僅不會讓孩子的情緒得以釋放,反而可能會使他們的情緒和身心健康受到損害,進而產生出更多的負面情緒。

我們應該讓他們有機會發泄和釋放自己的情緒,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在他們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和支持,這樣他們才能夠更好地應對壓力和挑戰,成為更健康、快樂、有能力的人。

「為什麽只給哥哥禮物,不給我,這不公平!」一位小弟弟挺著腰,怒視著面前比他高大許多的父親。原來是小姨給哥哥寄來了生日禮物,卻沒有給小弟弟的。

本以為收到禮物會很快樂,但沒想到卻成為了一場糾紛的導火索。

然而父親卻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理直氣壯地分析著,表示沒有任何不公平的情況,說弟弟也會在他的生日收到禮物的。他自認為自己的觀點是通情達理的,孩子應該能夠理解。

小弟弟聽到父親的解釋後,不但沒有釋懷,反而更加生氣,於是就踢了父親一腳。

父親並沒有看到孩子內心深處的嫉妒和被冷落的情感,如果這種負面情緒得不到有效的疏導,只會越積越深。

更註重父母的情感反應,而不是理性分析。

比如,父親可以柔聲地安撫孩子,並分享自己小時候也曾為兄弟姐妹收到的禮物而感到嫉妒的經歷,讓孩子知道他的感受是很正常的,而且是被理解的。

這種疏導比任何邏輯論證都要有效得多。

例如,父母可以重復孩子的話,並描述孩子當下的表情,這可以讓父母顯得非常重視孩子的話,同時讓孩子感到被理解,這種感覺比任何禮物和承諾都更加溫暖,也更能化解他們的怒火。

「情緒本身並沒有錯,錯誤的是行為。」這是兒童心理專家吉諾特的名言。當孩子無法控制情緒而表現出暴躁行為時,我們作為父母,不能簡單地否定或者打壓他們所有的情緒體驗。

這樣會使孩子的情緒變得更加極端,也會使引導的機會白白喪失。

相反,吉諾特建議我們區分孩子情緒釋放的「綠黃紅」三個區域,這三個區域分別代表著:

"綠色"區域代表我們認可甚至鼓勵的表達,例如做深呼吸冷靜下來的建議。

「黃色」區域是暫時可以容忍的負面宣泄,比如生病時的哭鬧,可以理解為是可以被接受的。

紅色區域是嚴禁的行為區域,如打人罵人等行為是絕對禁止的。

同時,父母需要明確告知孩子不同行為的相應後果。例如,安撫自己可以獲得父母的關心,而傷害他人則會受到制止甚至懲罰。

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在情緒化的時候才能明白自己可以做什麽、不能做什麽,從而更有可能選擇父母所認可的行為,而非任性胡來。

父母應該耐心地指導孩子,讓他們掌握更健康有效的表達自己的方法。透過引導孩子寫日記、進行藝術創作等活動,可以為孩子宣泄內心的負面情緒,防止負面情緒的過度堆積。

傑克的爸爸感到十分焦慮和疲憊,因為4歲的傑克總是會毫無理由地大發雷霆,歇斯底裏的行為讓爸爸束手無策。而且,當爸爸試圖用更大的聲音來制止傑克時,他只會變得越來越激動。

終於,有一天,傑克又一次因為一些莫名其妙的小事而勃然大怒。爸爸依然如往常一樣急切地想要他停止這種行為,但他的話還沒有說完,就看見傑克的小臉已經漲得通紅,而且還在不停地揮舞著拳頭。

這時,爸爸心裏閃過一個念頭,他鼓起勇氣朝兒子喊到:「傑克,我需要一個擁抱!」傑克楞住了,抽泣著詢問這是什麽意思。

爸爸堅定的重復了一遍。

傑克的情緒被這突如其來的舉動打亂了,他有些木訥地走了過來,極不情願地給了爸爸一個擁抱。在兩人身體緊密貼合的瞬間,爸爸感受到了傑克內心的脆弱和對親情的深深渴望。

此刻,他終於明白,孩子在暴風雨般的情緒爆發時,最需要的就是來自父母一個簡單的擁抱。

擁抱是愛的最好詮釋。當孩子在暴風雨中迷失方向時,父母真誠的擁抱是最明亮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