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在「開不了口」的中國式父愛裏,藏著一個令人紮心的真相

2024-02-11育兒

文\沐心、江左梅娘

今年的春晚小品【開不了口】,百分百地還原了具有濃烈中國特色的父愛,那就是:哪怕孩子特別優秀,哪怕心裏對他揣滿了愛意,但當父親的,就是開不了口誇獎孩子。

小品裏,父親對著外人,把孩子誇成了花,滿意得不得了。可一旦孩子出現,立馬就變成了指責,不是指責孩子磨嘰,就是指責他亂花錢。

觀察我們身邊的父親們,對子女們的態度也如出一轍:平時相處那是沈默到底,只要一開口,那不是指責,就是批評。

在這樣的言傳身教下,孩子和父親之間仿佛有一道屏障,即使孩子想給父親送禮物,也是別別扭扭,開不了口。

而在「開不了口」的中國式父愛裏,藏著一個令人紮心的真相。

01.看透了他們為何指責的真相,我們能做些什麽呢?

你是不是和我一樣,曾經也很怪這樣的父親?

你希望你能和他好好地說會兒話,期待他對你的優秀表現能夠豎起大拇指,可是你似乎永遠都得不到想要的回應。

於是你會生氣,會試圖說服他,會努力想要改變他,想讓他跟上時代,可是你會徒勞無功的。

我們父輩一代因為生存難題,或許沒時間沒精力去關註感情;或許他們總擔心我們驕傲,希望我們學會低調做人;或許他們秉承著「打是親,罵是愛」的樸素的情感觀;或許他們覺得父親就該是這樣子的,他們要維持住他們的威嚴。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說:「中國家長往往在意孩子的失敗點,在意他不如別人的地方,卻沒有在意他在哪些地方做得比原來更好。」

說得很在理。

我曾經在成人之後,問過我的父親:「為什麽我已經做得如此好了,卻還是換不來你的一句好?」

他嚴肅地對我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好哪有頂點?你有一點好就知足了?」

我當時就語塞,不是我說不過他,而是明白了,說得再多也是無益。

因為他對我的打壓源於他的認知,而他的認知已經形成了,在他的認知裏,唯有打壓式的教育,漠視我的進步與努力,才能夠讓我不自滿,不斷向前,我還和他理論什麽呢?

他聽不進去的。

父親對待我們的方式,有著我們難以理解的歷史、文化和傳統、個性的根源,是這些根源構成了他堅不可摧的認知,是很難被撼動的,所以,不要試圖去救贖你的父親,去改變他們的認知,我們唯一能做的努力就是:努力改變我們自己。

小品中的父親在兒子出門前,終於把誇獎兒子優秀的話說出了口,是因為什麽?

因為兒子的行動。

我們不傻,我們早就成年,我們已經感受到了他們藏在指責背後的愛,與其去講道理,不如采取行動。

當我們用我們嶄新的,直接的,屬於我們的方式向他們表達出了愛,他們也就變柔軟了。

他們看到了,也感受到了:原來直接表達愛,心情是那麽的暢快,原來,不指責的親子之間的互動竟會這麽的和諧美好,於是,他們就真的改變了!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 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我覺得,愛也是。

02.作為想要得到愛的父親,我們又能做什麽呢?

看春晚的時候,父親也是和我一起看的,看到【開不了口】的時候,他竟然也淚眼婆娑。

我想,這個小品應該也戳中了他的心吧,讓他也有了很多的反思。

過年時候,是我們和父母的距離最近的時候,然而,闔家團圓並不意味著我們每個人都很開心。

對已經到了中年的我們來說,我們自己已經是為人父母,然而我們的父母還依然把我們當孩子。

尤其是我的父親,他總會讓我們飽嘗到一種中國特色的父愛,那就是:不表揚,盡指責,他們的愛,總是藏在說教和指責裏。

就像我現在,好不容易過年休息幾天,前幾天我早起,他說我假積極,我晚起,他說我太懶了,我做了一道拿手菜,我的大寶二寶贊不絕口,我的父親卻只是一味地悶頭吃,我問他:「爸,這菜好吃嗎?」結果他說:「鹽大了!」

我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前也不是,後也不是。

我多麽希望,我的父親能夠適度積極一點兒地待我,最好實事求是一點兒,如果誇我怕我驕傲,那至少也別貶我吧!

可是生活中,有多少父親,對待孩子的優秀,總是開不了口?我們只要和他在一起,總是如坐針氈?

到了我們這一代,物質生活已經得到滿足,對精神的需求驟增,我們需要來自父母的肯定與支持,這是非常重要的情緒價值。

當我們了解了父母那一代人這麽做的根源,我呼籲更多的子女,努力主動表達愛,期待能夠得到父親的回應,然而,好的愛,都是雙向奔赴的,我也很想對父親們說:

「當我們老了,社交圈子變窄,生活空虛,再沈默和指責下去,只會把獨立的成年孩子越推越遠,會讓自己更加孤獨。」

那迫於形勢,也迫於真的愛孩子,咱就只能想盡辦法,主動突破舒適區,去邁出那艱難卻又可貴的第一步。

人的可塑性很強,邁出第一步,那接下來的第二步和無數步,就容易得多。

心理學家叢飛從曾說:

「你小時候父母怎麽對你,你長大後,就會用同樣的方式對自己,用同樣的方式去對待和你親近的人。」

我大膽做個猜測,如果孩子將來成為一名父親後,也會把和父親的相處模式,延續到與下一代的相處中。

這就是代際關系,一代一代重復著同樣的相處模式,很難改變。

如果我們想長長久久地擁有「父慈子孝」的和諧關系,那我們身為父親的改變就責無旁貸。

小品中,父親在確認孩子在給他禮物之後,終於也說出了誇贊,那接下來的父子關系升溫,指日可待。

希望看到這個小品的家人們都能有所感觸和行動,畢竟和諧而親密的家庭氛圍,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夢寐以求的。

03.梅娘說

哲學家詹姆士說:

「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是的,被肯定會讓孩子覺得那就是被愛,而一個真正被真愛過的孩子,實在是具備了太多的自信與勇氣了。

我們進入成年應該也能夠明白:自信和勇氣,對一個人成長實在是太重要了!

所以,那些從小被正確肯定和贊美的孩子,往往並不會真的長成容易驕傲和自滿的孩子,相反他們自信、豁達、耐挫力極高,反彈力極強,他們往往能夠成為人生中的成功者。

想到一個男讀者的留言。

我兒子從小學一直到考研考博,經歷過的考試數不勝數。但是,在他失利的時候,我永遠只給予鼓勵,從不責備他;而他一路順風,飄飄然的時候,我一定會在他旁邊敲敲小木魚,給他撒一點點「冷水」。

孩子一路走來,有笑聲也有淚水,我始終陪伴著孩子,傾聽他的心聲,傾聽他的委屈,分享他的快樂。

兒子讀書22年間,我和兒子成了最好的朋友,我們之間無話不談,我們之間同喜同樂,這感覺真好!

這個男讀者是真的是一個很有智慧的父親。

人在得意時,的確要給些敲打,但在失意時,再去打擊,那可能會是壓死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萬萬不能這麽做。

小品中父親的改變,非常容易,現實中其實很難。

對孩子來說,遭遇嚴重的指責型父母,真的是一場災難。

那作為孩子,我們究竟該怎麽辦?

其實除了用行動,去帶動父母之外,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要給自己內心的小孩,找到一個會肯定與贊美你的內在的父母。

心理師黃仕明說:

「不要療愈你的原生家庭,而是療愈你的內在父母。」

深以為然,我們雖然是父母所生,但是我們自從被生出來之後,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有自己的身體、手腳和獨立的頭腦,在獨立生存能力越來越強了之後,我們就可以離開自己的父母,獨自去謀生活了。

所以,如果你已經有了經濟上獨立的能力,那麽就一定要在情感上獨立,給自己找一個內在的父母。

當你做了一件很厲害的事情,沒有被父母肯定的時候,你可以讓你的內在父母對自己說:「你真棒,孩子!」

當你平白無故被父母無端指責的時候,你可以讓你的內在父母對自己說:「孩子,你沒錯,放輕松!」

當你面對父母的故意刁難和惡意詆毀時,你可以很情緒穩定地對自己說:「我根本沒有你們說得那麽不堪,我要堅持做我自己!」

親愛的,你要活成一道光,一道可以為自己點亮的光,不怨懟父母,也不要為父母左右,那你才能夠真正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