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不打不成器?澳洲父母更喜歡「棍棒教育」,德國和西班牙禁止體罰

2024-05-29育兒

近期,由卡羅琳娜·干沙里斯博士領導的一項開創性研究揭示了現代育兒觀念動態中的一個驚人差異,將澳洲置於高收入國家中對體罰兒童接受度的異常位置。

據澳媒5月29日稱,該研究考察了比利時、加拿大、德國、中國香港、西班牙、瑞士、英國以及澳洲父母的管教常態,發現與國際上日益傾向於禁止體罰的趨勢相反,澳洲父母對此做法持更為寬容的態度。這一發現提出了關於文化價值觀、個人自主權及育兒實踐演進討論的問題。

調查涵蓋了超過6700名育有2至12歲兒童的父母,揭露了一個驚人的現象:62.5%的澳洲成年人在18歲前經歷過至少三次體罰。

更有甚者,超過半數(53.7%)的澳洲父母承認至少使用過一次體罰。這些數據凸顯了一種根深蒂固的模式,挑戰了普遍認為澳洲作為一個進步國家,在兒童福利標準上與全球趨勢全面一致的觀點。

干沙里斯博士部份地將這種異常歸因於澳洲個體主義的社會結構,其中管理兒童行為的責任主要落在父母身上,而社區參與或公開討論則相對有限。

她指出,「可能存在著強調父母在控制孩子行為方面自主性的潛在傾向,這無意中抑制了將體罰視為社會問題而非私人事務的公開對話。」

跨國家分析顯示了法律上的二分法:德國和西班牙已明確立場,完全禁止體罰,而包括澳洲在內的其他國家則滯後,僅有部份禁令或根本沒有。

值得註意的是,僅僅存在法律禁令並不能自動轉化為普遍的行為變化。干沙里斯博士觀察到,盡管生活在全面禁令之下,德國和西班牙的父母與沒有此類禁令國家的父母相比,並未普遍表現出對體罰接受度或使用率的顯著降低。

這一細微觀察突顯了問題的復雜性,表明僅靠立法措施不足以實作持久變革。干沙里斯博士倡導一個多方面的辦法,超越立法。

她強調教育父母了解體罰的有害影響的重要性,而不是訴諸評判。她的研究呼應了越來越多的證據,強調體罰不僅不能促進積極的行為結果,也不利於培養健康的親子關系。

行動的號召是明確的:營造無暴力的環境對於兒童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為此,干沙里斯博士設想了一個綜合策略,包括廣泛的公眾意識運動、旨在打破世代和文化體罰迴圈的倡議,以及為父母提供強大的支持系統。透過解決根本原因並為父母提供積極的替代管教技巧,澳洲可以踏上一個轉型之旅,成為在培育尊重、同理心和無暴力童年的領導者。

這項發表在權威的【澳洲社會問題雜誌】上的研究,是一個呼籲全國自我反省的號角,同時也是一份變革行動的路線圖。它邀請澳洲人批判性地審視他們的育兒實踐,鼓勵他們采納與國家對人權和兒童福祉更廣泛承諾相一致的、基於證據的進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