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事實說明,媽媽在3件事上越「懶」,孩子反而越優秀,你家是嗎?

2024-08-25育兒

大家好,我是奶豆爸爸~

我常說,中國式帶娃,家長就像是一部不能黑屏、不敢關機,隨時得做好應對各種突發狀況的超智能電話。

在這一點上,媽媽們由於母愛和自身性格特性的催使,體現得更為淋漓盡致。

尤其是部份媽媽,在帶娃過程中,恨不得使出渾身解數,事無巨細、大包大攬的為孩子付出著這一切,簡直就是個全能戰士。

但殊不知,越是如此,就越會剝奪孩子成長的空間,成為孩子未來發展中的阻礙。

而那些智慧有遠見的媽媽,都懂得偷懶和結束,給孩子「騰出」自由發展的空間,無形中拔高他們的上限。

就像美國的一位教育博主說的那樣:

家長和孩子好比一個100分的組合,若是家長做了90分,那孩子就只有10分。

簡單來說,媽媽作為陪伴孩子慢慢長大的重要角色,若是能夠給他們留出空間,那麽就能收獲90分的優秀。

事實說明,媽媽在3件事情上越「懶」,那麽養出的孩子反而會越來越優秀。

到底是哪3件事情呢?接下來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01.媽媽懶於嘮叨、吼罵,孩子更加積極自律

嘮叨、吼罵,是許多媽媽迫使孩子乖乖聽話、努力上進的一種常見教育方式。

但大家有沒有發現,越是如此,孩子越是懶散磨蹭,甚至會激起他們的反抗心理。

這到底是為什麽呢?

在經典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中,有一段描述小企鵝被媽媽吼罵和嘮叨的感受。

小企鵝說:

今天早上,我媽媽沖著我頻繁的嘮叨,不斷的吼叫,我煩透了,也嚇壞了,那聲音讓我不勝其煩,把我震得四分五裂,我的肚子飛到大海裏,腸胃翻江倒海……

發現沒?很多家長吼罵和嘮叨的目的,是希望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修正和改變。

但殊不知,當刺耳尖銳和喋喋不休的聲音傳來的時候,孩子為了自我保護,會下意識的設定一道屏障,來隔絕這些聲音。

甚至有些孩子,會在父母的吼罵和嘮叨聲中,逐漸形成「軀體化反應」。

指的是一旦有人大吼大叫,就會立刻出現頭疼、惡心、沈重感和記憶減退等情況。

這也是為什麽很多家長在給孩子輔導作業時,一旦對孩子進行語言輸出,那麽剛講過的題也會再次出錯的原因所在。

久而久之,孩子不但身心會遭受巨大的折磨和打擊,而且還會破壞和影響他們內驅力的建立。

而那些真正聰慧明智的媽媽,會懶於嘮叨和吼罵,讓孩子按照自己舒適的節奏,來完成要做的事情。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得為自己的決定和選擇買單、負責。

當孩子們知道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的時候,自然而然就不會選擇依靠外界的聲音,來達到「自我啟動」的目的,也就會變得越來越自律、積極了。

02.媽媽懶於動手,孩子更獨立

在教育學領域,有一個詞叫做「割草機式父母」。

指的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隨時趕在孩子前面,像割草機一樣清除雜草,幫孩子掃清前路的一切障礙。

這類父母,往往會把孩子照顧的無微不至,尤其在媽媽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

但大家有沒有想過,當媽媽們越俎代庖的同時,也相當於無情的壓縮和擠掉了孩子成長的空間,以及剝奪了鍛煉他們自理能力的機會。

在綜藝節目【敞開心扉的少年】中,有位媽媽就表現的相當全能。

哪怕兒子已經8歲了,但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就連日常的洗臉、刷牙、擦嘴和穿衣,都全方位的由她接管和照料。

她每天忙的不亦樂乎,孩子卻全程木然。

而在這種養育下,已經8歲的小男子漢,生活技能基本為0,就連喝個酸奶,也會灑自己一身。

更讓人覺得可悲的是,現在有不少家長為了讓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而甘願的當起了這個無所不能的勤快媽媽。

但事實上,這樣不但對孩子的成長不利,也不會對學習有絲毫正向的幫助。

原先,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2萬名家長和小學生,進行過一項家庭教育狀態調查。

結果發現,不願讓孩子做家務的家庭,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僅為3.17%。

而認為孩子應該做家務的家庭中,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高達86.92%。

我想這份數據,也足以為我們許多家長敲響警鐘,在成長路上,比起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獨立性。

而那些懶於動手,甚至會把更多的動手權交給孩子的家長,往往會收獲一個勇敢、獨立又有擔當的孩子。

03.媽媽懶於幹涉,孩子更有主見

網上原先有個問題:為什麽父母喜歡幹涉孩子的生活,替他們做決定?

下面有個高贊回答是:

因為擔心孩子會選錯,走了彎路,影響一生。

乍一看,好像很有道理,畢竟父母經歷的比較多,自然會給孩子搭建最優的成長路線,規避錯誤的發生。

但仔細推敲,就會發現這其中巨大的問題。

因為這種「擔心」與「憂慮」的背後,是對孩子的不信任,也是家長對自己教育方式的不信任。

久而久之,父母的過度幹涉與介入,就會把孩子變成牽線木偶,形成惡性迴圈。

要知道終有一天,孩子需要獨自去面對生活中的每一項考驗。

可是他沒摔過跤,就不知該怎麽爬起;他沒遭過罪,就不知該怎麽治愈;他沒做過主,就不知該如何抉擇。

所以,我們越是事無巨細的替孩子做決定,孩子就越會在這種安排中迷失自我,缺乏主見。

而想要讓他們知道該如何在每一件事上,做出正確決定的方式,就是放開手,把決定權還給孩子。

就像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在談及教育方式時就說到,她經常給女兒說的一句話就是「你自己來決定」。

而說起原因,敬一丹說:「我希望她什麽事都能夠自己做決定,因為越獨立越安全」。

所以,作為媽媽這個角色,有時偷一偷懶,在小事上允許孩子試錯,無疑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作家沙拉在自己的教子書【特別狠心特別愛】中說過這樣一句話:

中國父母,不是不愛孩子,也不是不懂得怎麽愛孩子,而是給孩子的愛太多太多了。

其實,在我看來,父母之愛,是非常偉大的,但在付出愛的同時,也該明白「水滿則溢」的道理。

否則,過度既會遭到反噬。

所以,在很多事情上,若是媽媽們能夠「偷偷懶」,孩子就會「長長心」,慢慢地反而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大家說,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