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治療腸易激症候群腹瀉型肝郁脾虛證的,逍遙散加減方效果如何?

2023-12-13養生

腸易激症候群是一種功能性胃腸病,表現為反復發作的腹痛,與便相關或伴隨排便習慣的改變。

IBS被分為腹瀉型、便秘型、混合型、不定型。 羅馬IV標準是目前國際公認的腸易激症候群診斷標準,根據這一標準, IBS的診斷主要依據是排便有關的周期性腹痛或與排便頻率或形式的變化,排除炎癥性腸病、感染性腹瀉、消化道出血等器質性疾病。

此外,IBS的癥狀必須是慢性的,在前3個月平均每周至少發生一次, 持續時間至少6個月,而腹脹是其常見的伴隨癥狀由於調查人群、診斷標準、調查方法的不同

全球範圍內基於人群的IBS的發病率也不盡相同,有研究顯示,IBS的全球發病率約為11.2%,其中以女性更為常見。 一項北美範圍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美國、加拿大,IBS癥狀在女性中的發病率是男性的1.5到2倍,估計患病率為14-24%。

中國尚缺乏大範圍的IBS流行病學調查研究, 中國IBS發病率略低於全球,但呈逐年上升的趨勢。IBS還具有明顯的職業分布特征,好發於學生、教師、軍人、醫生等人群。

IBS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它是多因素、多系統、多通路共同作用的結果。結合現有研究結果, 大體可將IBS的發病機制概括為在遺傳、環境、社會心理等高危因素出現的前提下,以胃腸道炎癥、食物不耐受、慢性應激、外科手術等致病因素為導火索。

出現的胃腸動力改變、內臟高敏感性、腸道通透性增加、免疫啟用、腸道微生態改變等機制的改變。 其中,社會心理、慢性應激等精神心理因素是IBS發病機制中的重要環節。

隨著神經胃腸病學的建立,腦腸軸作為IBS的病理基礎,貫穿於其發病機制的始終,印證了精神心理因素對IBS的影響。 祖國醫學無腹瀉型腸易激症候群之病名,因其臨床癥狀符合古代醫家對「泄瀉」、「腹痛」等病證的描述,故可將其歸納入「泄瀉」、「腹痛」等的範疇。

歷代醫家對於「泄瀉病」病因病機的認識有所差異, 但均肯定了「七情內傷」在該病發生發展中的重要影響。關於情誌致病學說的相關論述,可追溯至【內經】時代

其後形成了情誌的概念及對情誌致病理論的最初認識,歷代多位醫家認為七情內傷與泄瀉病的關系非常密切,這與現代醫學認為精神心理因素對IBS影響的觀點不謀而合。 關於IBS中醫病機,肝郁脾虛證很好的體現了情誌因素在IBS中的致病機理。

更有學者認為IBS「情誌失調-肝郁-脾虛-肝郁乘脾」的中醫病機與現代醫學普遍認同的。 ‘精神-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學說」相吻合。

因此,本研究對腹瀉型腸易激症候群肝郁脾虛證的患者嘗試運用疏肝健脾止瀉的經典方逍遙散結合中醫情誌千預療法進行治療 ,旨在從中醫「整體觀」和情誌致病的角度出發,對患者臨床癥狀和心理狀態進行幹預,探索一個身心同治的綜合治療方案。

【素問氣交變大論】中提及'飧泄」、'鶩溏」等病名, 如【素問■陰陽氣象大論】記載了濕盛則濡瀉」,【素問氣交變大論】曰: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

【素問 舉痛論】亦記載: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瀉【東垣醫集 脾胃論 脾胃勝衰論】有雲:形體勞役則脾病,病脾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大便泄瀉」。 以上描述均與該病大便溏薄的主要表現相吻合。

IBS-D的臨床癥狀復雜多樣, 但病因不外乎外感邪氣、情誌不調、飲食不節、久病遷延等,這些因素均可影響脾胃的功能。

脾胃居於中土,為臟腑之樞紐,擔任起承轉合之職,故與其他臟腑關系密切。 飲食物的消化過程是脾之運化,胃之和降,肝膽之疏泄以及大腸、小腸等臟腑共同協作的結果。 若多種病因的影響之下,一旦臟腑生理功能受損,就會導致本病的產生。

風、寒、濕三邪,由於其生理特性,侵襲人體時中焦脾胃功能極易受到影響。 風邪極易走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春傷於風,夏生饗泄。」

寒性收引,外感寒邪,可引起腹部疼痛,【素問?舉痛論】曰:寒氣客於小...腸故後泄腹痛矣。」濕為陰邪,而脾喜燥惡濕,困遏脾陽則脾失於運化,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濕勝則濡瀉。」【沈氏尊生書】言:「泄瀉脾病也,脾受濕而小能滲泄,致水入大腸而成泄瀉。」

8情誌因素與泄瀉的產生密切相關。 【景嶽全書?泄瀉】雲:「凡遇怒氣便作泄瀉者,必先以怒時挾食,致傷脾胃,而但有所犯,即隨觸而發,此肝脾二臟之病也。

蓋以肝木克土,脾氣受傷而然」。情誌不遂時,人體氣機紊亂,進而臟腑陰陽、氣血失於和調,心、肝、脾三臟首當其沖, 心神散亂必損及脾,肝失疏泄則脾氣被肝氣所乘,土虛木賊,通降失調、傳導失常,最終發為此病。

中焦脾胃作為受承、運化飲食物的場所,若飲食不節,將直接影響到脾胃功能。 長期進食生冷,脾陽漸損,進而導致寒凝、氣滯,最終發為腹痛、腹脹,若脾胃受損,功能失常

可致小腸失於分清化濁,大腸傳導失司,最終糟粕混雜而下,泄瀉乃作。 長期嗜食肥甘厚味或誤食不潔損傷脾胃,運化失健,濕濁內生,郁久化熱,濕熱阻滯,停滯不化,亦可發為腹脹、腹痛、泄瀉。

「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若脾胃之氣虛弱,則失於健運,易於助濕生痰,清氣不升,濁氣不降,發為泄瀉。 【景嶽全書泄瀉】曰:「脾主運化,充營全身,至上可潤肺氣,下達可助腎陽,精氣歸五臟而化生氣血」。濕屬陰邪,陰盛則損陽,脾陽被困,致使泄瀉進一步發展。

肝脾兩臟關系密切,肝藏血主疏泄,脾統血主運化。 肝脾兩臟在生理上互相聯系,功能上互相依存,病理上互相影響。肝臟屬木,脾臟屬土,生理上存在相克關系。

相互制約而維持著平衡,若平衡被打破可出現木旺乘土,致脾胃虛損出現泄瀉,肝氣橫逆則腹痛。 脾腎二臟生理上互相資生,互相促進,腎為水火之臟,一方面腎主臟腑之氣化,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本,腎陽具有溫煦、推動的作用,可以資生脾陽

脾健水液執行暢通則濕自消;另一方面腎主水,司全身水液代謝之功能, 協助脾臟的運化和輸布水液於周身,脾的陽氣與腎陽的密切相聯,腎陽亦需脾運化的水谷精微得以充養。

脾虛則腎充養,命門火衰,同時,火不暖土, 亦會導致脾失健運,中陽虧虛.故泄瀉遷延日久者,腎陽虧虛為其轉歸。

關於「泄瀉」的治療,古代醫家的思路多為治標和治本兩種,治標者著重強調「止瀉」二字,【景嶽全書】中記載透過「利小便實大便」而分消水濕。 【赤水玄珠 泄瀉】篇亦有記載:「......泄瀉多是濕,治濕瀉之法,宜燥脾利水,胃答湯、五菩散之類。

【醫宗必讀】則將前人止瀉治法做出歸納, 創造性地提出了「淡滲、升提、清涼、疏利、甘緩、酸收、燥脾、溫腎、固淫」的治瀉九法,被後人沿用至今。

治本者從病因病機入手,張景嶽認為泄瀉多與肝脾二臟相關,故【景嶽全書】有雲:凡遇怒氣便作泄瀉者,必先怒時挾食,致傷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隨觸而發, 此肝脾二臟之病地,蓋以肝木克土,脾氣受傷使然'亦有醫家認為泄瀉與心關系密切,認為心與小腸相表裏。

心可以影響小腸的傳化功能.從而導致其泄瀉的發生, 正如【醫宗金鑒】提到:心脾之熱下移小腸胃府.則運化之職失矣.故下註泄瀉也。」

本研究選用方劑以逍遙散為基礎方加減化裁而成。逍遙散始載於【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原為治療婦女血虛勞倦之證。 關於其立方來源,始於仲景四逆散及當歸芍藥散,小柴胡湯、柴胡湯等柴胡方;然無論何種說法,皆肯定了其平調氣血,宣達機樞之功效。

木郁以大之,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薄荷辛涼宣通為其助;茯苓、白朮、甘草健運中焦之脾土; 當歸、白芍二藥,養陰以資肝用,補血以助脾運;生姜煨後溫而不散,助全方收功。

由於逍遙散氣血兼顧,肝脾同調的特性,其臨床運用廣泛,後世醫家多有化裁以為己用。 若配伍牡丹皮、桅子而成丹梔逍遙散,在原方基礎上增加養血清熱之效。

若配伍合歡皮、茯神、郁金、柏子仁等品此為解郁合歡湯,有解郁寧心之長;若配伍茵陳、黑山梔等品,如【傅青主女科】中所載加減逍遙散可奏清熱利濕止帶之功; 若伍以香附、防風、牛蒡、連翹等藥以祛風消腫,養血清火,此乃柴胡清肝湯,為外科治療瘡瘍腫毒之方。

柴胡、白芍為逍遙散組方中最具代表性的兩味藥。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膽經,屬氣分之要藥,【 神農本草經】雲:「味苦,平。主治心腹,去腸胃中結氣」,肝亦統攝一身之疏泄,故柴胡可疏利氣機,引脾胃之清氣上行輸布;白芍味苦酸,性涼,歸肝脾經。

【神農本草經】雲:「芍藥味苦,平。主邪氣腹痛,除血痹」, 白芍入血分,養血和營,使睥化生有源,並可柔肝緩急止痛。

脾居中焦,亦為水液轉輸之樞紐,二者一靜一動,一氣一血,補散兼施,養血活血,以暢肝扶脾,可使氣機周流通暢,脾胃升降有序樞機運轉、三焦通達,脾胃氣郁得開, 脾胃化生之津液得以上行布達,糟粕得以下行,不予補益而補盡在其中。

因此,柴胡、白芍相配,共奏理氣健脾,和血利水之功現代藥理研究顯示,柴胡、白茍二藥 所含活性成分具有抗抑郁、調節免疫、改善神經可塑性、調節HPA軸等多種藥理作用

尤其對緩解伴有精神癥狀的軀體疾病頗有療效。本研究旨在針對IBS作為心身疾病的中醫療法進行探討,結果顯示, 實驗組在中醫癥候、生活質素及心理狀態方面均有較為明顯的改善,且與西藥對照組相比,中藥聯合情誌幹預治療對IBS遠期預後亦有良好影響。

。情誌因素是IBS重要病因,以怒、思為主的五誌過及,導致肝脾二臟功能異常, 逐漸發為肝郁脾虛證。因此,本研究釆用以逍遙散為基礎方的中藥方劑治療,具有疏肝解郁

健脾止瀉的功效;此外,嘗試運用中醫情誌學說對IBS患者進行情誌幹預治療,透過幵導解惑、移精變氣,糾正五誌之過及。中醫學自古講求「形與神俱」, 故中藥方劑與情誌幹預雖屬不同治療手段,治療側重點不同,但都以中醫理論體系為指導。

殊途同歸,最終使中樞有序,肝脾和調,因此可以收獲較為明顯的療效。 至心理疾病單純歸結於身體問題,而與此同時,臨床醫生對心身疾病亦缺乏全面認識

導致患者不斷地就診而療效甚微,進一步誘發患者恐慌、焦慮心理,使原有軀體疾病進一步加重.而與現代醫學相比,中醫更加關註患者的主觀感受, 其「人文主義」特色也更加明顯。因此,在心身疾病的診治領域,情誌幹預療法更應得到重視,將中醫優勢的到充分發揮。

其療效在停藥後有較好的維持,提示其在IBS遠期預後幹預方面亦有較為顯著的優勢。本研究樣本量較小,療程及觀察時間尚短,還需進行更大範圍、更長治療周期的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