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脾虛多見陽虛氣虛,並不常見的脾陰虛如何辨別調理,一文講清

2024-01-28養生

脾胃喜潤而惡燥,發病常虛多實少,常見脾陽虛與脾氣虛,脾陰虛並不多見。中醫講陰陽,有脾陽虛,就會有脾陰虛。那如何辨別脾陰虛,今天我們就來講講。

中醫上,脾以虛癥居多,胃以實證居多,因此有「實則陽明,虛則太陰」的說法。脾胃位於人體中焦,共同主導水谷運化。 脾主運化,胃主受納,一升一降,共同完成納運水谷,化生氣血的功能,所以脾陰虛常被歸於胃陰不足,胃火熾盛 。但實際上兩者並不完全相同,有一定的區別。

脾陰虛多因情誌內傷,五誌化火,陰津暗耗 所導致,常表現為味覺障礙, 味覺欠佳,食欲減退,口唇幹燥,大便幹結 等,胃陰不足多為熱盛傷津,表現為有 饑餓感很強,但不想吃,吃又吃不多;或者食欲過於旺盛,吃完不久就餓

當出現脾陰虛後,身體通常會出現三種情況, 一是運化不力 。都知道脾陽虛會出現運化不力的問題,脾陰不足,同樣也會運化不力。所以補脾陽卻不滋補脾陰,就如同用鍋煮飯,無火不熟,無水同樣煮不了。 二是陰血耗損,肌體失養 。三是 陰不制陽,虛火內生

所以脾陰虛的患者,陰液不足,燥熱內生,便會出現 皮膚幹燥、臉紅、口渴心煩、形體消瘦、便秘 等;脾陰虧虛,運化功能減退,會導致 不思飲食、飲食不化或食後腹脹 等癥狀。脾主管肌肉的,由於脾陰不足,導致 消化、營養不良,無法濡養肢體,便會出現四肢無力、肌肉萎縮 。脾還是氣血生化之源,脾陰不足, 氣血不能上榮於顏面,所以會使人的臉色皎白

對於脾陰虛的調理,中醫講究「 甘淡滋脾 」,也就是說適宜甘潤養陰。在藥物上,宜選擇那些 溫而不燥、涼而不寒、淡而不利 的藥物,如 黃精、玉竹、天花粉、沙參、麥冬、葛根等。也可選用蓮子、山藥、扁豆、紫米、粳米、大棗、豬肚、薏苡仁 等性味平糊之物。

脾陰虛多兼脾氣虛,故補脾陰應與補脾氣兼顧,可選用 六神散、滋陰健脾芄 等;如脾胃陰虛患者,宜用 沙參麥冬湯、益胃湯 等方。也可以 參苓白朮散 ,治療脾虛內燥證,還可用 仲景麻子仁芄 瀉胃中之陽而扶脾中之陰,潤燥而通便,都有不錯的效果。

分享僅供參考,不做診療依據,如有不適,請線下正規醫院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