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應網友說說,黃芪怎麽運用不「拔」腎氣

2024-04-28養生

其實沒有什麽拔腎氣的,只是不會用、不當用而己。不能說這就是黃芪的副作用或毒性。比如說都知道人參是好藥,補氣的,但氣不虛,你天天吃,流鼻血了,是不是也「拔氣血」?

藥有偏性,沒用對方向,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都賴在藥物身上,不太好吧,關鍵在於用的人。

陽氣始萌於肝,肝藏血,肝腎同源,所以肝裏面藏的血,最始是從先天之腎精化生而來,精化血。後面再由後天之本脾胃,氣血生化之源補充進去。所以如果一味的升肝,

比如春天很多人氣虛,虛火,原因就是冬收藏不足,到了春天,春應肝,肝氣、陽氣始萌,但如果血不足、精不足,致浮陽、浮氣在上,人就容易氣喘、上火啊。

黃芪呢,性微溫,味甘。歸脾、肺經。葉天士說它走表,可「領諸藥而速於表「,它入肺,領藥速達表,所以可以固肺衛止汗,行滯通痹,入肺通調三焦水道所以可以利水消腫,味甘入脾,補脾氣,

所以可以生津養血,入脾補氣主肌肉,還可以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總的來說,主要是走中上焦,走表,不走下及裏。

諸氣皆根於腎,衛氣生發於腎,取資於脾,源出於肺。外來源於裏,如果裏不足,氣就失去了根本,這或許就是有些醫生說的「拔腎氣」的原因。在我看來,腎元充足,用點黃芪就是促進生長。腎元不足,光用黃芪就「拔苗助長」。

又比如柴胡,柴胡是幹嘛的,疏肝的,肝原本就是喜通達,主疏泄,為什麽還要疏?就是因為肝郁失疏泄了,所以用疏,清除阻滯使肝恢復通達,又肝藏血,肝郁就是血在肝裏走不出來了,肝裏面的血多,外面的血少,

如果肝血足,用點柴胡就是促進肝條達,但如果肝裏面的血也少呢(肝陰不足)還疏,那就是劫啊(昨天說了虛了才會劫)

既然知道這個道理了,怎麽避免呢?肝郁要疏,要走血,那麽在疏肝同時加補血、養脾胃(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的藥,是不是就可以避免了?

所以你看逍遙散,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的配伍,用了柴胡,為什麽還要用當歸、白芍、大棗?這樣就明白了。所以搭配好就可以避免,但如果肝血太虧虛,還疏嗎?

當然要先斂,比如肝虛大汗淋漓同時又有肝氣不舒,還想用柴胡嗎?當然用山萸肉來斂,先保命再說,

換句話說,家裏就剩幾個子了,當然發愁,還會去唱K尋開心嗎?當然是留著吃飯保命要緊,開不開心沒那麽重要了。

同理你再看一下玉屏風散,補中益氣湯,黃芪建中湯等,用了黃芪,升陽固表也好,舉陷也好,調中也好,就會用白朮、當歸、大棗、飴糖,炙甘草等,

腎主固藏,但如果下焦元氣大虛,腎失固藏,就理應先固藏下元,以收為主,而不是再把氣血向上向外引,不然肝怎麽辦,腎怎麽辦?對吧。

腎失固藏有什麽表現?腎主藏精,腎主納氣,比如不受控制的漏汗、漏米青,漏尿,短氣,喘促,動則尤甚,呼多吸少,深吸為快,氣不得已續,汗出肢冷等。

所以當有一個胃下垂的病人調理,用了補中益氣湯後稍有氣喘,但尺脈尚可,就讓他在上方加入一枚附子、五味子,藥後就氣就平了,但另一位患者腰酸墜脹氣喘,但尺脈沈細無力,確有中氣不足,但腎氣無根,所以給他先用腎氣芄加牡蠣、龍骨。

那麽在日常養生中,腎未失固藏的,想補氣,用點黃芪怎麽辦?黃芪補氣,也容易滯氣上火,可以加點陳皮,黃芪溫燥容易口幹,可以加點麥冬,

而張錫純喜歡用黃芪配知母益氣養陰,黃芪配龍骨牡蠣來固沖止漏等,當用即用。不當用就不用。

以上說到中藥,請在中醫師指導下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