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中醫摸脈摸得是「經脈」、還是「血脈」?

2024-06-23養生

中醫摸脈摸得是「經脈」、還是「血脈」?

金棟按:傳統中醫診法有四診,即望、聞、問、切。見於中醫經典【難經·六十一難】曰:「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

「然: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藏府也。」而

【難經·一難】曰:「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藏六府死生吉兇之法,何謂也?」

切脈,又名摸脈、號脈、把脈、診脈等。目前中醫臨床診脈采取的是【難經】「獨取寸口」診脈法。那麽,這個脈到底是「經脈」、還是「血脈」呢?對此

88歲海南省海口市第三人民醫院退休老中醫陳業興(1964年畢業於廣州中醫學院)先生說:

「【醫古文】中【扁鵲倉公列傳】,扁鵲講虢太子病案、分析虢太子病情時,用的就是向心模式的樹型氣脈理論。扁鵲‘不待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不是切摸血脈,而是用樹型氣脈的‘氣至病所’現象找到病所,後代談扁鵲為切脈大師,是誤解。扁鵲既然‘不待切脈……’,怎麽會切摸血脈呢?

「【靈樞·經脈】中的三陰三陽十二臟腑經脈,其絡屬的臟腑都是功能模型、不是實體結構,明目人都不會相信連結這些臟腑的環型經脈是行氣血的實體管道。既然不是實體管道,就沒有行氣血功能。可見切寸口脈是切橈動脈,手太陰肺經脈無血行功能,不會有搏動的。

「切脈是切血脈,還是切十二臟腑經脈的手太陰肺經脈?三陰三陽十二臟腑經脈、絡屬的臟腑都是功能概念,並不是解剖實體聯系這些臟腑的十二經脈,明目的人都清楚十二經脈不會是能行氣血的解剖實體的管道,這說明十二經脈是不會有血執行的。切橈動脈感覺到的搏動只能是橈動脈,而不會是手太陰肺經脈。因為手太陰肺經脈沒有血行,怎麽知道搏動?

「這些客觀事實,可是誰也不敢說明,怕戴上反中醫帽子、遭打擊謾罵!」

諸位同道、條友們認同陳老先生所說的嗎?敢質疑、懷疑經典嗎?敢質疑、懷疑歷代中醫脈學著作嗎?

寸口,亦名氣口、脈口。寸口脈,即橈動脈、血脈、血管也,「夫脈者,血之府也」(【素問·脈要精微論】)、「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靈樞·決氣】)、「心者……其充在血脈」(【素問·六節藏象論】)、「心之合脈也」(【素問·五藏生成篇】)。

寸口脈,即橈動脈,實乃心脈之分支矣!而中醫經典認為,寸口脈乃手太陰肺經之脈。如果認同陳先生所說的「十二經脈不是實體管道」這個客觀事實,那「手太陰肺經脈無行血功能,不會有搏動」,即寸口脈非手太陰之經脈!是否顛覆了中醫經典、傳統中醫之說法、之認知?如中醫經典

(1)【素問·五藏別論】說:「氣口何以獨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藏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

(2)【難經·一難】曰:「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藏六府死生吉兇之法,何謂也?

「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漏水下百刻,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也。故五十度復會於手太陰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

寸口脈是血脈,不是經脈。同道及中醫後學者等認同嗎?如果手足三陰三陽十二臟腑經脈,不是實體執行氣血之管道,那「五藏六府之氣味」,還能「變見於氣口」嗎?「獨取寸口」,還能「以決五藏六府死生吉兇」嗎?亦即寸口脈,還能診斷、測知五臟六腑之病情嗎?故而目前有人說,現代中醫摸脈也只不過是個擺設,走走樣子而已。真可謂「一語中的」!所以,

88歲退休老中醫陳業興先生說「這些客觀事實,可是誰也不敢說明,怕戴上反中醫帽子、遭打擊謾罵」,是有道理的!但是,同道及中醫後學者恐怕很難接受這個客觀事實!

要之,中醫摸脈摸得是血脈,心脈之分支——橈動脈也,不是手太陰肺經之氣脈。

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附:參考書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