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六月中旬至七月上中旬前後,下雨頻繁,由於此時正是江南梅子成熟期,故稱其為「梅雨」。另外氣溫偏高、氣壓偏低,空氣濕度往往在80%—90%,衣物等容易發黴,因此又把「梅雨」稱為「黴雨」。
一到梅雨季,人們就會感覺困倦乏力、胸悶腹脹、大便不爽,甚至出現心煩失眠、口舌生瘡等癥狀。其實這大多是因為
為什麽會濕氣重?有兩種可能:一是外濕,梅雨季雨水多,環境空氣比較潮濕;二是內濕,體內脾虛水液運化失常。中醫養生註重應時、應地、應人。那麽在這梅雨季節,如何順應時令養生、安然入夏呢?
運動可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幫助消化,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遊泳、瑜伽、太極等運動有助於氣血迴圈,增加水液代謝。同時應該註意在運動之後要擦汗,並及時補充水分,避免汗出當風而感冒。此外,夏季晝長夜短,可以透過午間小憩來保證充足的睡眠。
梅雨季節容易誘發煩躁、抑郁的情緒,如何保持愉悅?即使不願出門,也可以在家多做運動,並且加強與家人朋友交流。在這個過程中,能夠享受群體交往的快樂,一掃郁悶。另外,應增加室內空氣流通,還可以嘗試泡一些花茶,例如菊花、玫瑰花、梅花等,有利於疏肝解郁。
脾喜燥惡濕,飲食不註意則易致濕邪困脾、脾失健運,表現為疲乏無力、睡眠欠佳、胃口下降、消化不良,還可能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腹脹胸悶等癥狀。
梅雨季節在飲食上應以健脾化濕為主,要註意清淡,多食易於消化的食物,顧護胃氣。註意少進寒涼,由於寒涼之品會使運化失常進一步加重,導致腹脹腹瀉等消化道癥狀。另外可以適當進食一些苦味的食物,取其清熱燥濕之效,如苦瓜、百合、蓮心等,正是所謂的「苦夏食苦夏不苦」。
主料:赤小豆150克、薏米50克、紅糖適量。
做法:將赤小豆、薏米分別洗凈,用溫水浸泡1—2小時。砂鍋置火上,加入足量的清水,將浸泡過的赤小豆、薏米一起倒入鍋內,用大火燒煮。待水燒開後,轉為小火繼續燒煮,煮至赤小豆、薏米變為軟爛,加入適量的紅糖來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祛濕健脾、消腫減肥、緩解便秘,適合夏季脾胃虛弱及體內濕氣較重的人群食用。
主料:蒼朮10克、陳皮5克、黃芪10克、白朮10克
做法:將以上中藥材洗凈備用。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將以上中藥材放入鍋中。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煎煮30分鐘。關火後,待稍涼後撈出藥材,即可飲用。
功效:燥濕健脾、理氣和胃、益氣固表,適合夏季胃腸功能紊亂以及疲勞嗜睡的人群飲用。
另外,中醫也有許多祛濕健脾、強身健體的好方法!
供稿:浦小江、區衛健委
編輯:戴靜怡
初審:陳怡婷
復審:何婷婷
終審:徐雷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