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每日認識一味藥之麻黃

2024-06-26養生

麻黃最早出自【本經】,是麻黃科植物草麻黃、中麻黃或木賊麻黃的幹燥草質莖,草麻黃生長於幹燥高地、山崗、幹枯河床或山田中。中麻黃生長於多沙地帶、沙漠或幹燥山地。木賊麻黃生長於幹燥山地及山壁石縫中。

以幹燥、莖粗、淡綠色、內心充實、味苦澀者為佳。

  • 性味 :辛苦,溫。
  • 歸經 :歸肺,膀胱經。
  • 註意 :凡素體虛弱而自汗、盜汗、氣喘者,均忌服。
  • 主治 :發汗,平喘,利水。治傷寒表實,發熱惡寒無汗、頭痛鼻塞、骨節疼痛;咳嗽氣喘;風水浮腫,小便不利;風邪頑痹,皮膚不仁,風疹瘙癢。
  • 炮製 :麻黃:揀去雜質,去盡木質莖及殘根,用水洗凈,微潤後切段,幹燥即得。麻黃絨:取已經加工切碎的凈麻黃放在碾槽裏,研至纖維疏松成絨狀。蜜麻黃:取麻黃段,加煉熟的蜂蜜與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
  • 用法 :內服:煎湯(宜先煎,去水面浮沫),0.5~2錢;或入丸、散.
  • 化學成分

    草麻黃莖含生物堿1~2%,其中40~90%為麻黃堿,其次為偽麻黃堿及微量的l-N-甲基麻黃堿、d-N-甲基偽麻黃堿、l-去甲基麻黃堿、d-去甲基偽麻黃堿、麻黃次堿

    木賊麻黃含生物堿1.15~1.75%,其中主要是麻黃堿和偽麻黃堿,還含有鞣質、黃酮甙、糊精、菊粉、澱粉、果膠、纖維素、葡萄糖等醣類化合物和草酸、檸檬酸、蘋果酸、延胡索酸等有機酸。

    中麻黃含多量麻黃堿,尚含鞣質、黃酮甙、糊精、菊粉、澱粉、果膠、纖維素、葡萄糖等。

    麻黃產地不同,其內含有的化學成分均有所不同。

    藥理分析

    麻黃堿的血管收縮作用比較溫和而持久,血管舒張作用很微弱,能使冠狀血管擴張,增加冠脈流量,其升壓作用緩慢持久,可維持數小時。

    麻黃堿如用較大治療量即能興奮大腦皮質和皮質下中樞, 引起精神興奮、失眠、不安、震顫 等癥狀,亦能興奮呼吸中樞及血管運動中樞,並對平滑肌產生一定的影響。

    麻黃堿 對骨胳肌有抗疲勞作用 ,能促進被箭毒所抑制的神經肌肉間的傳導,可用於重癥肌無力的治療;還可引起高血糖,但其作用較弱而不恒定。

    偽麻黃堿 較麻黃堿 有顯著利尿作用 ,用水、鹽水及尿素後,更進一步增加尿量排出。

    麻黃次堿 能降低血壓 ,研究發現麻黃根浸膏靜脈註射於貓及家兔亦有降壓作用。

    草麻黃中提得的麻黃揮發油,在體外試驗 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對化學成分的毒理研究

    麻黃堿對大鼠皮下註射的半數致死量為650mg/kg;d-偽麻黃堿鹽酸對兔皮下註射的最小致死量為500mg/kg;10%麻黃揮發油乳劑對小鼠腹腔註射的半數致死量為14mg/kg。

    用藥時要註意藥物的配伍。

    配伍

    1、 治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 :麻黃(去節),桂枝(去皮),甘草(炙),杏仁(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傷寒論】麻黃湯)

    2、 治風痹榮衛不行,四肢疼痛 :麻黃(去節),桂心。上搗細羅為散,以酒二升,慢火煎如餳。每服不計時候,以熱酒調下一茶匙,頻服,以汗出為度。(【聖惠方】)

    3、 治傷寒熱出表,發黃疸 :麻黃,以淳酒五升,煮取一升半,盡服之,溫服汗出即愈。冬月寒時用清酒,春月宜用水。(【千金方】麻黃淳酒湯)

    典籍記載

    1、【湯液本草】:夫麻黃治衛實上藥,桂枝治衛虛之藥。桂枝、麻黃,雖為太陽證藥,其實榮衛藥也。肺主衛(為氣),心主榮(為血),敵麻黃為手太陰之劑,桂枝為手少陰之劑。故傷寒傷風而嗽者,用麻黃桂枝,即湯液之源也。

    2、【藥品化義】:麻黃,為發表散邪之藥也。但元氣虛及勞力感寒或表虛者,斷不可用。若誤用之,自汗不止,筋惕肉矚,為亡陽癥。

    3、【本草正義】:麻黃輕清上浮,專疏肺郁,宣泄氣機,是為治感第一要藥,雖曰解表,實為開肺,雖曰散寒,實為泄邪,風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溫熱亦無不賴之以宣通。

    本內容僅供學習分享參考,中醫講究辯證治療,一人一方,切勿自行服藥,如有不適請及時就醫,以免貽誤病情。

    如果你還有其他疑問可再下方評論區評論回復。

    參考文獻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

    【中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