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部份評價吧。
先說我個人的觀點,不贊同。 我一貫支持各家產品更加差異化,這樣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也有利於新技術的探索。我不希望未來HMOVH做出的產品千篇一律,這個市場會沒有生機。
還是希望大家能引領潮流,而不是跟隨潮流。
但是,站在單個產品的視角,又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條現實路徑。 在手機這個紅海市場裏,高端機的份額是非常穩定的,你想要獲得更多的出貨,就一定要從別人手上撕下來一塊。那從誰手上最合適呢?答案不言而喻。
如果站在使用者視角,這個問題就更明顯了。對於普通使用者來說,像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好用。蘋果好用不好用各方觀點不一,但使用者忠誠度是很高的,這說明存量使用者認可它的產品理念,如果一部手機能做好它的接續,同時突出國產手機一貫的特長,它的市場前景會很廣闊。
所以,我們就看到了今年的Find X8系列。其實所謂的果味,無非是三個角度:外觀設計的和諧,系統動畫的流暢,以及一些周邊功能的小心思。
先來看外觀:
Find X8 Pro其實是沒什麽果味的。正面的等深四曲面屏,側邊的微曲面邊框,後殼的曲面玻璃設計,基本上還是這兩年安卓旗艦的設計理念,突出的圓潤和手感。
要說像,那肯定是Find X8標準版像。標誌性的四邊等寬,內外R角的對應,直屏邊緣過渡的處理,這些小細節組合在一起,構成了產品的精致感。

但是,只有精致是不夠的,還得註重產品設計的比例關系。Find X8在這個角度上做得很好。手機翻到側面,音量按鍵、電源鍵、喇叭、麥克風、Type-C介面、卡槽、三段式開關、頂部麥克風、喇叭、紅外遙控等,嚴格按照中線排布,不容一絲差池,這是其一。

背面,嚴格控制了鏡頭突出,整個模組只高出了背殼大約3mm,不像上一代一樣出現激突,破壞背面整體感。
配色,和上一代的皮質背板比,選擇了內斂的磨砂玻璃和相對低飽和的顏色。其實蘋果在Pro級和標準版上一個很重要的區分,就是色彩飽和度的區分。Pro級產品往往都會更加淡雅,無論是筆記本還是手機都遵循這一規律。這次在X8上的顏色,也在往這方面靠攏。
最後就是釋出會上已經說了很多遍的正面。大R角設計、1.44mm的邊框,以及嚴格四邊等寬的螢幕。因為R角比較大,連續曲線的特征也更加明顯,但螢幕側也嚴格遵循了這一趨勢,使得四角在亮屏時更加順滑。

PS:今年的16 Pro第一次沒做到四邊等寬,頂部1.44mm,兩邊1.41mm。
那不像的地方是什麽呢?尺寸,和後攝。
Find X8標準版的螢幕尺寸是6.59英寸,這是一個介於6.3英寸Pro和6.86英寸Max之間的尺寸。我在之前的文章裏有提到國產手機的存在一種尺寸上的慣性,這次6.59英寸的選擇,恰恰是這種慣性的表現,是一個大屏時代中間值。
如果你覺得Pro有點小,Max又比較大,那這個6.59英寸其實挺合適的。我自己的Pro Max就有些太大了,又缺乏全域返回,用起來有一些不便,這個6.59英寸算是提供了一個中間選擇。

後攝這裏就更不像了。雖然今年有類似的玻璃材質鏡組台階,但大圓形的鏡頭設計,是這幾年安卓的主基調。不過鏡頭的排布還是考量過變焦順滑度的。從左到右依次是超廣角、主攝和長焦,變焦時按照順序進行,能盡量減少視差。
然後,可以看看系統。

說實話我覺得ColorOS 15的整體風格上沒有多果。iOS 18為了統一Vision Pro的操作邏輯,在毛玻璃化和扁平化更進一步,而ColorOS 15在系統界面上還是延續了以前的風格,幾乎看不到毛玻璃痕跡,預設圖示也是輕微的擬物風格,重視陰影和漸變的運用。
但那個AI界面,沒模仿我是不信的。界面風格幾乎一模一樣,區別可能是RGB沒有這麽明顯,整體稍顯扁平化,以及進入對話後,頂部的RGB光效消失,會減少一些遮擋。
設計風格的美觀與否,見仁見智,但是系統動畫的流暢程度,是大家都能分辨出來的。ColorOS 15重點最佳化了套用的開啟動畫,打斷動畫沒有一點卡頓,這也是網絡上很多誇蘋果做得好點。我慢放了一下ColorOS 15的開啟和打斷動畫。發現了一些小玄機:
一部份App似乎存在自動適配。對於這類App,圖示會先往上挪,下方填充純色,這樣會有一個清晰的動效,會讓開啟動畫變得Q彈。
還有一部份App,則是單純的裁切放大,而捷徑這類的套用則是扭曲並放大。
(打斷動畫的0.1X慢放GIF對比,左側為自動適配,右側為扭曲)

不管怎麽樣,最終的使用體驗確實是變好了,這點可以線下拿體驗機試試。
當然這次的重頭戲,還是在AI。

ColorOS 15在模仿界面的同時,也學習了邏輯:長按電源鍵呼出小布,然後螢幕會抖動一下,你可以根據螢幕上顯示的內容,來問小布,並產生一系列後續影響。
在按下按鍵的時候,螢幕會發生一次抖動(錄屏無法錄制出來),那是在提示「抓取到了螢幕資訊」,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動效。這意味著你可以直接開啟相機,按下按鈕,直接問相機拍到的東西。
比如這裏,電視在播放電影,我很好奇他們在使用什麽樂器,所以就直接開啟相機,在界面按下電源鍵,然後就得到了回答。

這個「問屏」有很多不同的玩法,比如發來一段地址,你可以直接問小布,然後讓他幫你導航;和系統的其他AI功能聯動,讓它一鍵去反光等。
我剛接觸到的時候對這個功能是比較驚訝的。因為它做得非常全域,任何一個套用都能用,AI的音色也非常自然,而且能夠呼叫其一些系統功能,實作得很不錯。這個功能的優勢是邏輯非常統一,很多現在的AI功能都有一定學習門檻,這個直接動嘴問就行了。但是不足也是太過直白,所以會讓你對它的能力期望特別高,但現在的生成式AI不可能完全靠譜,幻覺沒辦法消除,所以在出現問題的時候難免會受到打擊。
當然,這方面的能力可以慢慢叠代,大模型永遠是越用越聰明的。
這次還有一點是周邊的小功能。
蘋果比較好的是,可能產品看著變化不大,但每年都會帶來一些獨特的小創新。說不定這些小創新就能戳中一部份人的痛點。
典型就是MagSafe的它的配件生態。MagSafe剛釋出時其實整體評價比較負面,但經過幾年的發展,逐漸成了一個龐大的體系,很戳一部份使用者。我覺得典型例子是前幾天特別火的那個復古3D打印iPhone鬧鐘,它的核心就是靠一個MagSafe充電器撐起來的。
所以Find X8在這些功能也盡量做到了對齊。
MagSafe存在專利壁壘,所以OPPO怎麽辦呢——他們釋出了原廠的磁吸手機殼和配件生態,實作帶殼時類似的功能體驗。如果你不帶殼,雖然也有一定磁力,但並不能把配件吸住。

就……曲線救國,反正大家也帶殼用,實作效果類似就好。不過這次一塊上的那個磁吸無線充做得真不錯,帶半導體散熱,功率也高,體積控制也不錯,一看就好用。
再比如是拍照按鍵,其實iPhone 16 Pro的拍照按鍵快拍很好用,但用來調參不太好用。Find X8 Pro這邊采用了類似的方案,雖然也能調參,但顯然重點不在這,主要還是為了配合本次最佳化的快拍。
我測試了一下,這個快拍是真有點東西。即使在夜間也有很好的抓拍成功率。
上面說了那麽多像的,那不像的是什麽呢?
很簡單,硬件堆料還是國產一貫的風格,所以盡管Find X8希望突出果味,但內部元器件堆疊顯然不能打馬虎眼。

這次Find X8的長焦用了一顆所謂的「倒置潛望」,其實就是把光路折疊的更多了,在減少體積的同時,還做到了1/1.95英寸大底和F2.6的大光圈。
這玩意的畫質可一點不果味,光學素質不錯,也沒有過度銳化,小鹿的毛發自然又清晰:

即使在夜間拍攝,在城市環境下也能做到相對低的噪點,成片足夠可用。

上面這張照片在使用了長焦拍攝的同時,還啟用了柔光模擬。
這也是這次Find X8的特色功能:柔光模擬,這個柔光模擬可以提供柔光鏡一般的效果,在高光的暈染上模擬非常自然,可以拍出柔美的畫面:

即使不拍人,像前面一樣單純使用柔光增加氛圍感,效果也很好:
(上圖為未開啟柔光,下圖為開啟)

電池嘛,國內都上了矽碳負極,Find X8也不例外,相當小的機身尺寸下,做到了5630mAh的電池、80W 有線和50W無線充電,續航方面完全不用擔心。
其他的區別,除了安卓系統底層邏輯與iOS的區別之外,都是很細節的了,得用了才知道。
最後,想回到開頭,接一下開頭的話題。
前面說到市場前景廣闊,但我覺得也不能太樂觀。蘋果在使用者心智上經過了十幾年的耕耘,我真的見過好幾個永遠認為蘋果更好,但又對國產手機毫無了解的朋友。這個時候你跟他說國產這邊很多東西已經不是以前那樣了,是無效溝通。
使用習慣這個事情,人各有別,不是說靠模仿或者宣傳,就能一下子扭轉的,自己愛用什麽,比功能本身更重要。所以我覺得Find X8應該推薦給的,是那些本來就有換機欲望,但又有些糾結的消費者。

這部份朋友往往向往國產手機的續航、訊號或拍照,但因為使用習慣或者審美原因,又不太敢邁出這一步。那這個時候Find X8,尤其Find X8標準版,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一方面確實要比蘋果便宜很多,另一方面它在滿足優秀國產手機體驗的同時,搭建好了使用習慣的橋梁。
這個策略會帶來哪些影響,四季度的市場份額,自會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