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還沒脫單的年輕人,已經琢磨養老了

2024-10-17推薦

這屆年輕人,可能還沒脫單,就已經開始琢磨養老了。

9月1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公布了【關於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決定】。

根據決定,從2025年1月1日起,中國將用15年時間,逐步將男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從原60周歲延遲到63周歲,將女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從原50周歲、55周歲,分別延遲到55周歲、58周歲。

隨著延遲退休成為定局,養老話題在年輕群體中引發高度關註。在年輕人紮堆的社交平台小紅書上,搜尋「養老」一詞,與之相關的筆記數量達到了驚人的313萬+篇。

與過去不同的是,這屆年輕人在養老準備上的視角,並不局限於傳統老齡產品和服務,而是展現出跨越多個產業的廣泛興趣,特別是養老金融。

就在延遲退休方案釋出兩天前,【國務院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保險業高質素發展的若幹意見】也對外釋出。在這份被稱為保險行業新「國十條」的重磅檔中,大力發展商業保險年金被首次提及。

商業保險年金,即保險公司開發的養老保險產品。在社保之外,商業保險年金將在我們的養老生活中發揮怎樣的作用?

定時定量補充「水分」

一般來說,養老保障體系由三大支柱組成:第一支柱是基本養老保險,第二支柱即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第三支柱包括個人養老金和個人商業養老金融業務。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書長房連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中國的「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目前仍呈不平衡狀態,屬於三支柱結構中二三支柱偏弱的一類。其中第一支柱覆蓋10.5億人,第二支柱覆蓋7000萬人左右,第三支柱試點覆蓋6000萬人,因此主要依賴於第一支柱。

「國際上有觀點認為三支柱最佳化的金額比例為3∶2∶1,當然二三支柱比例越高,通常認為結構越合理,可持續性越好。」房連泉補充道。

尤其進入「長壽時代」,由於養老金的支付周期會相應變長,再加上醫療費用、生活成本等方面的支出也可能隨著年歲的增長而增加,進一步加大養老的經濟壓力。

據保險經紀人張樂介紹,目前,保險公司提供的第三支柱產品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享受稅收優惠的個人養老金產品;另一類是不涉及稅收優惠的產品,包括年金保險、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商業養老金等。

和另外兩大支柱以及個人養老金相比,商業保險年金產品的領取時間不受法定退休年齡的限制。透過較為充足的養老金儲備,理論上可以幫助不少人實作憧憬的「提前退休」。

亞洲養老金融與產業研究院院長包虹劍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與其他金融產品相比,商業保險年金具備不少優勢。

首先是門檻較低。「商業保險年金不以年齡、職業、是否參加社保作為投保條件,支持每年繳費,給有提升養老需求的大眾提供了另一條養老路徑。」包虹劍解釋道。

其次是收益相對安全穩定。「由於不受市場波動影響,且利益釘選終身,保障期限長;再加上有的險企還提供一些有益的康養增值服務,在利率下行的環境中顯得難能可貴。」包虹劍補充道。

因此,保險新「國十條」明確提出積極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大力發展商業保險年金,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養老保障和跨期財務規劃需求;鼓勵開發適應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新產品和專屬產品等。

對於商業保險年金的功能,張樂對中國新聞周刊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如果將養老比作沙漠徒步,那麽商業保險年金發揮的是定時定量補充「水分」的作用。

「攢一筆固定的存款只能解決部份養老金的積累問題,而商業保險年金相關產品則不用擔心一次性花完的情況。作為第一支柱社保的補充,它可以細水長流地幫助我們解決養老問題。」

另一位保險經紀人用一款養老年金產品向中國新聞周刊舉例道,30歲女性以每年5萬元的金額繳納10年,從60歲開始就可以領取年金,「按照此前的利率,計算下來每年領44250元,可以領一輩子」。

圖/受訪者提供

「看不懂,擔心被騙」

商業保險年金雖然重要且好處不少,但在實際推廣中卻存在著不少困難。

相比於社保養老的傳統觀念,很多人對第三支柱中商業養老保險的運作模式並不熟悉。畢竟,很多相關產品的設計思路,相比於其他理財產品更為煩瑣。

從投保人的視角來看,開啟一份年金險相關合約,其中的重要概念不少:基本保險金額、現金價值、猶豫期、身故保險金、領取年齡與頻率、寬限期、保單貸款、終止期……普通人想要自行了解並不容易。

此外,年金險產品琳瑯滿目,存在保險責任復雜、保費高、保額低、收益計算復雜等問題,這就讓投保人決策更難了。

所以保險經紀人的講解推介非常重要。

張樂在內的多位保險經紀人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一般情況下都是根據投保人的自身風險偏好、財務情況、預期收益等因素綜合下來為其推薦講解適合的產品。

可即便有了保險經紀人介紹,需要投保人思考的問題也多種多樣:看公司還是看產品?看金額還是看收益?繳費時間設定多久合適?早買早好,還是要做等待?給自己買,還是給孩子買?

【金融博覽·財富】雜誌2020年年末釋出的百姓年金險認知及參與度調查亦顯示,「對年金險不了解,擔心被騙」是影響人們購買年金險的最主要因素。

就算是看懂了合約,明白了產品,要不要購買也很糾結。

在社交媒體上,關於年金險購買的相關討論存在不少分歧,「年金險買完就後悔」「沒做好功課不要買年金險」等吐槽不少。其中一大「踩坑」原因是,商業保險年金在提供穩健現金流的同時,也限制住了靈活度。

相比其他養老金融產品,商業保險年金類產品動輒十幾二十年的等待周期,考驗對資金流動性的需求。雖然定期繳納保費有助於培養強制儲蓄的習慣,但萬一出現繳費中止的情況,會遇到較為嚴格的結束機制,損失在所難免。

在小紅書上,不乏關於中途退保心疼損失的貼文,「交了8年年金險卻只能退合約上寫的現金價值」「3萬的年金險退了13000元」……「退保怎樣可以全額退」的詞條在小紅書有超過40萬篇筆記。

收益問題則是投保人對年金險的另一顧慮。作為中長期的保險產品,由於是復利計息,所以只有等到後期,年金類產品的收益才會比較可觀,「回本」的時間較久。

仍以上文5萬元交10年、60歲起領取的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為例,30歲女性交完費用之後是40歲,而距離第一次真正領取年金是60歲,這期間相差了20年;全額「回本」則需要再過12年到72歲,前後長達42年的時間跨越。

況且,商業保險年金產品正迎來預定利率的集體下調。8月初,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下發了【關於健全人身保險產品定價機制的通知】。根據通知,保險公司們從8月底下架3%固收產品,9月20日下架2.5%+x%分紅類產品,9月底全面下架2.5%的分紅產品。這都意味著相關產品的「回本」周期將變得更長。

第二支柱也得跟上

基於商業保險年金推廣中存在的問題,國務院在新「國十條」中首次強調「大力發展商業保險年金」,從長遠來看具有一定重要意義。

2022年11月個人養老金制度啟動以來,第三支柱相關養老產品的擴容有目共睹。政策驅動下,養老金融也成為金融機構「五篇大文章」的重要組成之一。銀行、保險、基金等各方主體都積極籌謀搭建更成熟的個人養老金融產品體系,並將養老金融寫入戰略規劃。

國務院今年8月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自2023年1月起在十省(市)啟動試點以來,商業養老金業務試點已累計開戶超過59萬個;截至去年末,商業養老保險保單件數約74萬件,累積養老準備金規模超過106億元。

選擇適合自己的養老金融產品是非常重要的。北京排排網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帆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年輕人參考配置商業保險年金時,自身經濟狀況、養老需求和風險承受能力都是需要考慮的方面。

楊帆表示,選購產品時要量體裁衣,也要量力而行,確保保險額度能夠滿足未來養老的基本需求,同時不會對當前的生活造成過大壓力。

「一是要了解保障責任、領取規則、領取金額、繳費期限等重要資訊;二是要考慮保險公司的風險評級、償付能力和服務質素;三是要綜合考慮收益性和領取靈活性,確保在退休後能夠靈活、高效地領取養老金,以保障退休生活的品質。」楊帆建議道。

對於保險公司應該如何設定更適合大眾的商業保險年金產品,有關部門也給出了具體方向。

在9月27日的國新辦釋出會上,金融監管總局人身保險監管司司長羅艷君表示,鼓勵保險公司加快產品轉型,發展浮動收益型產品,透過「人身保障+保證利益+浮動收益」的多功能設計,提升客戶全生命周期的人身保障及財務規劃的科學性、有效性和穩定性,讓客戶與保險公司互利共贏,實作客戶安心、公司靠譜、行業有溫度。

在多位一線保險經紀人看來,新「國十條」的推出將進一步推動養老金融的積極發展,相關商業保險年金產品結構會更豐富,設定會更合理,市場也會更加規範。

更重要的是,大眾也將對養老第三支柱的搭建產生全新的認識,可以更加慎重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商業保險年金,安排好自己的養老生活。

需要指出的是,提倡「三支柱」協同發揮養老功能的當下,第三支柱的積極鼓勵其實只是完善養老架構的一部份。

在業界看來,第二支柱的最佳化同樣重要。房連泉介紹,目前中國第二支柱覆蓋7000萬人左右,參保人數僅占職工養老保險的1/6左右,測算替代率為10%—20%。

「第二支柱的未來提升空間,主要在於民企和中小企業的參與。具體可以透過放開準入條件、創新投資管理、完善領取政策等方面推進第二支柱的完善建設。」房連泉說道。

【百姓年金險認知及參與度調查】,2020-11-25,金融博覽·財富

【「3.0版國十條」的多個「首提」 】,2024-09-12,中國銀行保險報

【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已擴容至103款 商業養老保險該如何選擇?消費者購買需註意這些……】,2024-09-14,每日經濟新聞

【銀發經濟視角下青年養老觀念的新變化】,2024-06-09,【人民論壇】雜誌(是否直接改為人民論壇?格式與第一條相同)

作者:於盛梅

編輯:余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