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救人遲到被處分,這所大學怎麽了?

2024-06-23推薦

南方醫科大學俞莉因緊急救治患兒致上課遲到29分鐘被學校處分一事,自6月16日開始在網上發酵,很多網友質疑校方的做法僵硬、教條,缺少基於現實考量的人文關懷,不僅與醫生救人的天職背道而馳,也違背了教育的終極目標。我們難道要培養一個為了準時上課而見死不救的人,何況是醫生?

事實上,對俞莉的處分,已經是校方考慮了其緊急救人因素後的處理結果——按照學校的相關規定,「因上課不守時造成授課延誤在15—30分鐘的認定為嚴重教學事故」。而處分通報稱,考慮到俞莉當日行為「是為了搶救病人並非故意為之,且問題處理完後及時到達教室,將授課內容妥善安排,順利完成授課任務,且未造成不良影響」,最終將此事認定為遠輕於「嚴重教學事故」的「教學差錯」,扣發其當月獎金2000元,在全院內通報批評,取消其年度考核評優評選資格。

但很多網友認為,校方對事件描述的那些情節,與其最終的處分結果嚴重不符:一個對情況危急患兒緊急施救的醫生,施救後緊急趕往教室,順利完成授課任務,未造成任何不良影響,卻要遭受被扣獎金、通報批評、取消年度評優的處分?這樣的醫生和老師,難道不應該被肯定、表揚甚至獎勵嗎?她在這一事件中所體現出的緊急救治患兒且努力不影響教學的品質,不正是一個醫生和老師身上所應有且應被廣泛提倡的嗎?不然,面對這一情景,校方能給出一個更好的解決辦法嗎——難道為了上課不遲到,放棄救助病情危急的患兒嗎?

對這一可能性的擔憂,正是很多網友關註此事的初衷。而按照校方制度的現有邏輯,是有可能導向這一結果的。如果是在其他領域,這種做法不一定能引發很大關註,但在醫療領域,這一邏輯就會激發出很多網友的受害者心理,因為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病人,也可能成為這一邏輯的犧牲品。在這一點上,很多人產生了強烈共情。

這可能也是校方始料不及的,因為對一個醫生或老師的處理,總體上是校方的內部管理,只要被處分者接受處分,就算完成了一次管理,也會對以後類似的行為產生震懾效果。這次的不同在於,無論是醫療還是教育,都是社會性很強的領域,每個人都是可能的潛在當事人,他們關註此事,有時候是抱著透過改變這一事件的走向,甚至透過改變現有的制度,避免自己以後成為受害者的可能性。

這可能是校方以前忽略的一個平衡,就是校方的制度或行為,不僅是內部的,也具有外部性,需要考慮制度的外溢效應,不然其制度中的短板或者不完善之處,很容易招致外部的反作用,成為輿論熱點,被放大被拔高,直至最終被輿論反噬。對外部性的考量,可能是包括醫療、教育等熱門領域管理者的必修課,在制客製度時就將其可能的外溢性考慮進去,並以此倒逼,補齊制度中的短板和漏洞。醫療與教育領域已經發生了多起因內部問題引發外部關註的事件,還有類似事件發生,說明這些處於眾目睽睽下的行業,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醫科大學裏另一個要兼顧的平衡,是老師與醫生兩種身份之間的平衡。這種平衡本應是一種常態,也早已經過了時間的磨合,應該非常成熟才對,但這次事件表明,學校雖然制度上對兩種身份進行了區別,尤其對其中的時間分配方面,但這種區分還是基於常態化的,對各種緊急情況,或者說「例外」情況,沒有系統化的預案。而像俞莉這次遇到的突發事件,在醫院按說不應該是特別小概率的事件,但南方醫科大學顯然還沒有系統化解決——所謂系統化解決,不僅包括遇到緊急情況時主管醫生如何選擇,還包括誰來填補主管醫生留下的教學空白,以及如何評估處理緊急情況的各個環節等。這是一個需要區分優先級的過程,由於涉及生命健康,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作出決定,所以這一定是一個指向明確、事先就能預期後果的過程。比如俞莉事件中,如果應急預案裏事先就確定一位完全能替代俞莉、不會耽誤治療時間和質素的角色作為替補,不僅患兒能及時救治,俞莉也能放心地按時上課,但這需要一個成熟的制度設計。

另外,基於醫療領域事件的突發性,制度還應該留出一些空間,以便給尚未發生的未知事件留出大膽試驗的空間。

在俞莉事件發酵後的第三天,她被發現已經停診。在一個事件成為熱點的過程中,有時候具體的機構和個人只是一個象征,事件有時候會變成公眾對類似事件情緒的一個投射,會給問題解決帶來壓力。對於這一事件的最終走向,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記者:韓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