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中國苧麻產業如何重振雄風?|封面圓桌會

2024-09-05推薦

封面新聞記者 曾業 攝影報道

9月2日至3日,首屆中國(大竹)苧麻產業創新發展大會在四川大竹召開。其間,召開了主題大會,還舉行了客商會晤、麻紡服飾時裝秀、投資環境展示與招商推介、專家主旨演講、行業高端對話以及現場參觀等活動。

大會匯聚全國苧麻產業精英,碰撞產業發展創新思路。搶抓時代機遇,共謀苧麻大計,攜手織造未來。中國苧麻產業如何重振雄風?「封面圓桌會」邀請與會的部份權威專家和企業代表共同探討。

圓桌嘉賓

中國麻紡織行業協會會長、全國麻紡織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 董春興

中國紡織工業企業管理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 楊金純

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副所長、國家麻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 朱愛國

四川亞緹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總工程師 秦大祥

雷迪波爾服飾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張鬥

苧麻紡織產品時裝秀。(大會組委會供圖)

關鍵詞:榮光

西漢初期,辛追夫人穿過一件衣服,被考古學家取名為「素紗襌衣」,其中的「素紗」原材料源於苧麻。這件衣服是國家一級文物,於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素紗襌衣歷經2000多年未腐壞,證明了苧麻纖維驚人的抑菌防腐功能。」董春興介紹,苧麻具有抑菌、透氣、防腐、防黴、吸汗等功能,是世界公認的「天然纖維之王」。

董春興介紹「素紗襌衣」。曾業 攝

作為民族文化瑰寶,苧麻在47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參與了人類文明進步旅程,也塑造過無數榮光。中國麻紡織行業,見證了20世紀以來苧麻產業的輝煌。

「苧麻既是中國農耕文明的載體,也是現代紡織產業的載體。」朱愛國說,從先秦時期的【詩經】到歷朝歷代的文人詩詞中,我們都能找到「麻」的蹤影。進入近現代後,麻紡織產業也是全國工業經濟崛起行程中的重要力量。20世紀以來,遍布全國的麻紡工廠,讓一縷「中國草」,變成了千家萬戶的「致富寶」。

「20世紀80年代,大竹縣幾乎家家戶戶種麻,男女老少都會打麻、剝麻。那個時候流行一句話:家有一畝麻,收入一千八。」秦大祥是土生土長的大竹人,他清楚地記得,當時的大竹縣城,有一麻、二麻、三麻三個國營的麻紡廠,縣城以外的鄉區,麻紡廠也遍地開花。「那個時候,過年回鄉的有錢人,除了‘煤老板’,就是‘麻老板’。」

與會人員參觀大竹縣的麻紡產品。(大會組委會供圖)

董春興援引中國麻紡織行業協會的數據,1987年前後,中國種植苧麻的土地面積約為775萬畝,產量高達56.75萬噸,主要麻區人平均收入上千元。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苧麻紡織業達到歷史上的鼎盛時期,擁有2500-20000錠長麻紡的專業苧麻紡織企業達到137家,苧麻紡錠70萬錠,苧麻紡織產品成為創匯拳頭產品。

董春興發表主旨演講。曾業 攝

關鍵詞:瓶頸

「種植面積大幅縮減,說明中國苧麻產業發展遇到了瓶頸。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國際市場突變。」董春興分析稱,進入21世紀以來,全國苧麻種植面積縮減到300多萬畝,目前已萎縮至十年前的十分之一。近幾年來,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較大變化,是影響苧麻原產地種植積極性的重要原因。

「出口配額時代,含麻50%以上的紡織品不需要配額,因此造就苧麻產品最輝煌時代。」董春興分析說,進入21世紀,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以後,出口配額取消,苧麻產品市場開始快速下滑,這直接導致整個產業鏈急劇萎縮。

「從國內形勢分析,苧麻產業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董春興介紹,現代紡織技術發展以及市場變化,對苧麻紡織產業形成了巨大沖擊。苧麻紡織技術相對落後,裝備技術水平相對化學纖維和棉紡織行業的差距逐步拉大。「目前,全國每年纖維加工總量超過6000萬噸,85%以上是化學纖維,天然纖維的份額在逐步下降。」

朱愛國也註意到了這樣的趨勢。他認為,當前,中國苧麻產業發展還存在幾個必須解決的問題,這也是瓶頸所在。

朱愛國發表主旨演講。曾業 攝

首先,苧麻收獲端勞動力缺口大,機械化程度不高,不能及時收獲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其次,在「糧食安全」大背景下,苧麻多種植於貧瘠、陡峭的山坡地,品種的品質、產量優勢難以體現,實作全程機械化生產的難度更大。第三,苧麻加工環節仍以中低檔的苧麻精幹麻、紗線生產為主,產品的利潤空間不大,市場競爭力不強。

「消費者選擇衣服,除看重品位、質素和設計,還特別看重舒適度。」楊金純調研發現,在生產端和消費端,苧麻產業的發展,受制於原材料和市場。他分析說,苧麻纖維與其他纖維相比,更硬,加工出來的衣物,直接接觸皮膚的舒適度,遠遠趕不上其他材質。「如果沒有科技創新支撐產品升級,很難擴大市場份額,產品賣不出去,就會影響生產環節的積極性。」

楊金純發表主旨演講。曾業 攝

關鍵詞:突破

振興苧麻產業,如何突破,成為當前最為緊迫的課題。

「首屆中國(大竹)苧麻產業創新發展大會在大竹召開,給我們提供了非常難得的取長補短的機會。」秦大祥表示,他們會虛心向國內的優秀同行學習請教,在新質生產力上狠下功夫,建立苧麻纖維生產新標準,不斷完善產業鏈。

與會人員參觀大竹縣麻紡生產車間。(大會組委會供圖)

「我們看到了苧麻從種植到深加工的產業布局,讓我們找到了面料創新的源頭,也看到了未來開發新產品的更多可能。」張鬥說,原材料供應是服裝產業的上遊,他們將以文化時尚為紐帶,發力品牌建設,以新思維開拓行業新未來。

上述兩位企業家的觀點,董春興表示贊同。他認為,高端的產品,源自不斷打通「創新鏈」。麻紡織產品開發,與產業鏈不斷完善、技術持續進步和消費理念的變化都息息相關。

大竹縣領導會晤客商。(大會組委會供圖)

「沒有創新,麻紡織企業的生存空間只會越來越小。」董春興說,麻纖維本身有自己的特性,必須在產品的品種、品質、品牌、品位上下功夫,這需要加大研發投入,以提高效率、節省用工、穩定質素、節能降耗為目標,不斷提高工藝水平,提升生產質素與效率,豐富麻紗線、面料品種,同時也要增強器材的可持續創新能力,不斷研發改進。

「要強化供應鏈各環節多維協同,更加精準地匹配企業供應鏈管理需求。」楊金純認為,苧麻產業鏈上的各個參與者,都應積極與上下遊的夥伴持續加深溝通,進行協同創新。「這是一個協同的時代,各方面的合作夥伴應該同進退,應該從戰略端來合作,而不再是以甲乙雙方來約束。」

關鍵詞:信心

苧麻行業內,一直有「世界苧麻看中國、中國苧麻看大竹」的說法。「當前苧麻的需求量逐年上升,未來的發展前景廣闊。我們這兩年一直在擴大再生產,支撐我們的,是從全國、全世界紛至沓來的訂單。」秦大祥表示,他們相信大竹的苧麻產業一定會重振大竹雄風。

「數碼化技術,將進一步推動供應鏈的最佳化和協同,提升行業的整體競爭力。」楊金純指出,市場趨於逐漸飽和,怎麽能實作供給側改革,將產品做得更好,是未來必須要做的。「中國服裝行業的制造體系,這兩年發生了深刻的巨變,這是機會,所以,我們的反應一定要快。」

四川大竹的苧麻,原麻平均單纖支數2000支,最高可達2800支,在全國為最優水平——在朱愛國看來,盡管品質已如此優秀,但仍然還有提升空間。

「苧麻的高產與優質,是一對矛盾體。」朱愛國多年從事苧麻種植技術研究,據他介紹,纖維的支數越多,苧麻的產量就會越低。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利用基因重組技術進行科研攻關。「目前,我們已經解鎖了苧麻的基因密碼。利用分子育種技術,可以支撐苧麻產量與品質協同提升。下一步,這些科研成果將從實驗室走向試驗田。」

朱愛國分享技術創新成果。曾業 攝

董春興分析稱,近年來,中國麻紡織業發展迅速。在外部經濟環境錯綜復雜的背景下,2023年,麻紡織行業實作營收與利潤的「兩個躍升」,有著天然保健功能的麻類紡織品銷路不愁,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科技賦能的巨大潛力。

「麻紡行業是具有傳統和特色的產業,是具有國際有利競爭的產業,更是具有時尚文化內涵的產業。」董春興認為,中國苧麻產業曾經輝煌過,他相信,只要堅定信心,不忘初心,一定可以再創行業發展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