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聊聊不同國家的聚餐社交禮儀

2024-03-06推薦

編者按:中國有句老話叫:民以食為天。由此可見,飲食對於我們有著天大的重要意義。不僅中國如此,世界也如此,每個國家文化構建了不一樣的飲食文化,造就了不一樣的餐桌文化,有餐桌文化就有社交氛圍,隨之而來的就有社交禮儀和不成文規則。綜觀各國,很多國家的餐桌、聚餐禮儀相當新奇,頗具特點。本期我們就來介紹一下,東西方不同國家的聚餐方式和相關文化。

去法國人家聚會吃飯有這麽多講究?

周日早上,一位有段時間沒有見面的朋友,發訊息說想來家裏聚聚,於是我如常做好空出一整天的準備,還用我差強人意的廚藝,給朋友做了頓我自認為很好吃的「雞排炒面」。晚上七點朋友離開後,我做了杯咖啡,坐在電腦前,突然想和大家好好分享一下,在巴黎去朋友家做客、招待朋友來家裏做客的一些小講究。咱們先說說和我們的習慣相似的地方吧。

盡量不要空手去家裏 紅酒、鮮花都是保險選擇

一方面是出於基本的禮節,去朋友家做客,盡量不要空手而去。第二方面也體現出你對朋友的關心和在意。我個人的建議是,如果你知道朋友有非常喜歡的東西或某種愛好,那準備朋友喜歡的當然是最好不過。如果不是非常了解朋友到底喜歡或需要什麽,在法國那最保險的就是鮮花、巧克力、葡萄酒了,保準兒沒錯。

不過其實去朋友家做客,朋友不會介意你帶的禮物是什麽,但盡量比較上心的給朋友選擇為好,有心的話,還可以配張卡片之類的。禮物不在於多貴重,最主要的是心意。這一點和我們在國內去朋友家做客,幾乎是一樣的。

別一進門就直接習慣性脫鞋子

再來說說跟我們國內比較不一樣的地方吧,比如進門脫鞋換拖鞋,絕大多數法國人/法國家庭是沒有這個習慣的。當然有很多和亞洲人組合在一起的家庭,或者是在亞洲國家生活過的法國人,對此都比較在意。但本地法國人,完全、絲毫、一點點都沒有這個習慣。

所以,去法國朋友家做客的話,不用進門想著脫鞋子,他們在家裏,不管是做什麽,都是穿著和出門一樣的鞋子。我也經常納悶:在家裏來回走動,穿雙皮鞋,難道是真的不累嗎?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大家都知道法國街道上狗屎比較多,難道他們在外面走那麽多路,回到家連鞋也不脫,是真的完全不在意嗎?

更有甚的是法國人就敢直接穿鞋子上床,坐在沙發上,照樣穿著鞋子可以把腳搭在茶幾上。

所以如果是去朋友家做客,我習慣性在進門前認真看看自己的兩個鞋底,確認沒有臟東西的時候,再去按門鈴。

去法國朋友家做客 做好一頓長三斤的準備

通常情況下,如果是去朋友家做客吃正餐,別以為就是和咱們印象裏吃頓飯那麽簡單。

首先,是香檳酒和各種小點。香檳那是肯定的,最少也是一瓶子。至於各類小點,堅果、橄欖、香腸、薯片、蝦、芝士……這些小點在巴黎簡直選擇性太多了,大家都會選擇3-5樣,再配上香檳,可以想象,一瓶子香檳+各種小點下肚,已經快飽了。

然後轉至餐桌,開始正餐。正餐又包含了頭盤、主菜、副菜、甜品,這還不算,有時候會有湯品、芝士等。如果遇到講究的朋友,還會配上不同的紅酒或白葡萄酒。因為不同的菜,搭配不同的酒,是法國人「最能折騰」的了。

比如頭盤前菜配白葡萄酒,主菜就換了紅葡萄酒,等到甜品的時候說不定還會給你來一份餐後酒。再加上飯後不忘記來杯咖啡,這一頓飯下來,不撐才怪。

當然,這法國人聚在一起吃頓正餐的話,那時間是完全不受限制的。所以也就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和法國人一起吃頓飯,時間會比較長,吃個四五個小時再正常不過了,論吃喝講究,那真是不在意時間,純純的肆意享受,我是服法國人的。

去法國朋友家做客 離開後別忘記發感謝短訊

這一點也算是基本的禮節了,在朋友家做客離開後,或者是聚會當天結束前,一定要記得給朋友發個感謝的訊息,一是表達很開心一起度過的快樂時光,一是對朋友精心準備的餐食表示感謝。

這個表達感謝的訊息,我建議是當日發。

當然,以上和大家總結分享的這幾點,不管是去法國朋友家做客,還是自己招待法國朋友來自己家裏,都是基於我個人的經歷和感受朋友之間禮尚往來,隨著熟悉的程度加深,可能在一些地方也就不需要那麽太講究。但法國人對邊界感還是很在意的,所以我們去朋友家裏做客,不管關系多麽密切,基本的禮節、交際中的各種行為,還是要稍加註意比較好。

文/呆牛先生

南韓人的會餐文化是對社恐的大考驗

無論是看韓劇還是韓漫,南韓的會餐文化一直是必不可少的場景,從大學的同學聚會,到公司聚餐、新人歡迎會餐、部門會餐、本部會餐、全體會餐,總有一回逃不過。而在南韓,會餐文化最難熬的不是吃飯要尬聊,而是會餐實屬漫長的一夜——南韓會餐一般有三場,一晚三餐,第一場就是一起吃飯喝酒,第二場一般是去KTV唱歌,第三場一般去吃宵夜喝酒。

以公司為例,第一場正常飯局,職員們沒有特殊理由是都預設參加的,而南韓人飯桌上離不開的除了泡菜,當然還有酒這個必需品。第二場一般會去KTV,雖然第二場不是強制參加,但新人入職的話恐怕很難逃得過,而第三場就直接宵夜喝酒了。

會餐中有嚴格輩分秩序 級別低的人要為其他人服務

對於會餐選址,有調查顯示65%的人都希望可以吃烤肉和燒酒,也有35%的人士表達想吃炸雞和啤酒。

如果是烤肉店會餐,通常會根據年齡以及進入公司或組織的時間排序,年級或級別最低的人要承擔烤肉的工作,當然還包括服務類,如:遞紙巾、遞碗筷、分發食物等。這也是南韓文化被許多人詬病的因素之一,有點以大欺小、階級打壓、性別歧視等。在逐年的社會公平提倡後,這種情況開始得到好轉。

從一方給另一方倒酒的方法 就能看出兩人間的關系

而會餐中的重中之重當然就是酒文化了。作為喝燒酒著名的南韓,在會餐中不可避免的就是喝酒和敬酒。倒酒的方法就能看出兩人間的關系,給長輩前輩或上級倒酒要用一只手拿酒瓶,另一只手托住酒瓶底部,或者一只手倒酒,另一只手捂住胸口或左手扶著右手肘,以示尊重。

倒酒的時候,酒杯不能倒滿,大約倒80%就好。對方接酒的時候,一半是要兩只手接過酒杯。

而在會餐中,是不能給自己倒酒的,對方杯子空了的時候要給對方倒酒。

而下級和上級喝酒的時候,下級記得轉過頭,扭到旁邊再喝才是禮貌的表現。

會餐文化近年來招致不少後輩的諸多吐槽

雖然會餐文化看似麻煩,還有拍馬屁的嫌疑,不過往好的方向去看,一次會餐就能了解到公司的整體氛圍,能夠快速和身邊的人打成一片,也能提早提防某些不要過多接觸的人,所以南韓會餐文化還是很有意思的。

又由於社會不斷發展,國際化公平平等的概念下,年輕人不再是卑微的後輩,而更加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現在社會風氣也慢慢得到了凈化,年輕人也逐漸有了諸多吐槽:

吐槽一:烤肉可以,但不喜歡席地而坐的餐桌

尤其是脫鞋的會餐場所,脫鞋有時候避免不了有異味的某些人,團坐久了腳容易麻,如果是女孩子穿裙子就更加不方便了。最希望的就是去一些能夠解放下肢的地方聚餐。

吐槽二:論資排輩的位置安排太煩了

受訪者表示:會餐當然是希望坐在熟悉的人或同事身邊,但由於論資排輩,很多時候職位低的就會被安排在大上司身邊端茶倒水,別人是吃飯,自己就成了最勤快的服務員。

還有希望身邊的同事吃飯不要話太多,遠離領導的位置才是最舒適的。

吐槽三:討厭那些頻繁勸酒的同事

77%的受訪者討厭那些頻繁勸酒的同事;不過也有23%表示討厭第一場後就溜走的同事。

吐槽四:一晚上要進行三場車輪戰,比加班還要辛苦

好不容易下班,不僅占據了下班的私人時間還要陪著上級們打哈哈,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建議改成中午聚餐。

文/日研君

在德國流行了一百多年的「固定餐桌」有何過人之處?

中國人喜歡透過聚餐增進彼此的感情,嚴謹又善於組織的德國人不僅喜歡聚餐,還發明了一種獨特的聚餐活動,那就是老少鹹宜的「Stammtisch」(德語「固定餐桌」)。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如今的它已成為德國人日常生活重要的交際平台。

最初在上流社會流行 使用特定的語言進行交流

所謂「固定餐桌」就是在特定時間裏為同一群客人在同一時間段預留的桌子。

「固定餐桌」到底什麽時候出現的,現在連德國專家也說不清,但可以肯定的是,19世紀下半葉,「固定餐桌」開始在德國各地的餐廳和小酒館流行起來。

當時,「固定餐桌」的材料和擺設也有嚴格的規定,一般桌子是用橡木制成的。德國人迷信,橡木象征著神聖,魔鬼不會觸碰橡木。這樣,與朋友們暢飲時,拍拍桌子不會「鬧鬼」。同時,餐桌上還要置「Stammtisch」標牌,再放些小麥粒、玉米粒等糧食,寓意帶來好運。

起初,「固定餐桌」往往是一定社會地位的象征。參加者通常是當地有名望的上流社會人士,比如市長、議員、教授、律師、醫生、企業家等,不是誰想參加就可以參加,必須由現有成員邀請參加,再透過成員考核投票,才能正式加入。

聚會上,大家使用特定的語言進行交流,比如每次聚會有一個主題,人人都要講講個人見解。吃的也較為考究,一般都是有幾道菜的正餐,配上葡萄酒或啤酒等。

「固定餐桌」一度成為農村和城郊的重要社交中心

因為農村和城郊休閑活動相對單調,「固定餐桌」漸漸成了這些地方社交的重要中心。許多鎮長和村長還把參加「固定餐桌」的資格,作為對優秀居民的獎勵。城裏人在餐館和酒館聚餐,而農村的「固定餐桌」一般在村鎮的大倉居里,或直接在露天擺桌。

由於「固定餐桌」太受歡迎,農村地區後來甚至出現「早上固定餐桌」。農民們每周日參加完禮拜後,舉辦「早上固定餐桌」。同時,人們也趁著「五一」勞動節等傳統節日,舉辦類似聚餐。

「固定餐桌」後來又受到作家、藝術家和知識分子的青睞,他們在著名的酒館、餐館或咖啡館舉行「固定餐桌」活動,一起討論創作,交流經驗。著名作家杜文·曼、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等都曾是「固定餐桌」的粉絲。

如今成為普通大眾交際餐桌 強調團隊精神和共同興趣

今天,「固定餐桌」不再受社會地位的約束,成了普通德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許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題固定餐桌出現,比如音樂、體育、哲學、政治、汽車等。它強調的是團隊精神、共同興趣和增強聯系。

「固定餐桌」尤其受到初來乍到的外國人的歡迎。來自俄羅斯的伊萬諾夫目前是德國一家IT公司的技術人員,他表示,自己兩年前到德國後,參加了「德語固定餐桌」,不僅提高了德語水平,還認識了許多朋友。之後,他又參加了「足球固定餐桌」「IT固定餐桌」等。他說,「固定餐桌」是外國人融入德國的好途徑。

當然,此類主題「固定餐桌」,成員也得繳納一定的費用,一般一年也就是幾歐元到幾十歐元。這筆錢作為活動經費,多退少補,每次的餐費則是「AA制」。許多德國人表示,「固定餐桌」讓吃飯成了學習交友的機會。

不過,更多的「固定餐桌」為寬松的朋友間的主題聚會。比如,當地人奧利弗每周與三個摯交,在一家俱樂部性質的餐館玩一種斯卡特的紙牌。另一位女鄰居卡特琳則參加年輕父母的「固定餐桌」。

一些場地比較大的餐館,除了提供「固定餐桌」外,還會專門設定一張桌子給散客。如果誰想和其他的陌生人隨便聊聊或認識一些新朋友,可以坐到這張桌子旁,說不定會「相見恨晚」。文/赫爾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