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易中天先生講的【道德經】比從前好多了,但問題依然很多

2024-03-23推薦

今天看到易中天先生的【道德經】講座,總起來看,與從前相比,相對客觀,比如他對「善用人者為之下」,「江海所以能成百谷王」、「大器免成」的理解比從前更容易被人接受,尤其是他能接受帛書【老子】並以帛書本校改傳世本,這是一個極大的跨越,值得尊重。

但是他依然堅持以「批評者一定在被批評者之後」的所謂「邏輯」為證,認為老子批評孔子,因此老子晚於孔子——老子批評的是夏商周以來的禮法制度,與孔子有何關系呢?

下面討探一下他近期【易中天講老子】的講座的有關問題。

他認為:老子的主要觀點之一是「重女輕男」,其依據是:老子主張「上善若水」、「處下不爭」、「柔弱勝強」、「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以其無以易之也」,「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若嬰兒之未孩」,等等。

易先生這個觀點並不新鮮,比如英國科技史專家,老子的鐵桿粉絲李約瑟、白溪、陳鼓應、肖兵等,甚至當下仍然有不少人這麽認為,西方女權主義者也有人這麽認為。

事實上,老子之道無陰陽之別、上下之分、尊卑之差。人們總是追求自以為是的高大上的、尊貴的、榮耀的、熱烈的,道家卻說,以道觀之,物無貴賤,萬物各有其性,各有其長,沒有差別。

易先生所舉「上善若水、處下不爭、弱勝強、玄牝之門,嬰兒」等,只是比喻,「比喻」是老子論道的基本方法,「比喻」是透過眾所周知的簡單的事物現象,揭示出深刻的、不為人們所知的道理。

老子為何以水喻道?因為它「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之所惡」,所以老子說:最好的社會管理者就像水那樣,善於利益萬物而不與萬物爭,而且水總是居處在人們所厭惡的低窪處。

老子將「水處下、利萬物」這個人所共知的現象,經過提煉,上升到聖人之治層面,與性別沒有關系,雖然水有「柔弱」的一面。

「嬰兒」「赤子」在【道德經】中多次出現,但也與性別崇拜沒有關系,這也是比喻,形容「道」的天真、質樸與自然。

能跟「重女輕男」似乎有點聯系的是「萬物母」、「玄牝(玄牝之門)」等比喻,但這也只是因為「母」「玄牝」具有「生」之功用,同樣用來作比的還有「萬物之宗」、「萬物之始」、「天地之根」、「父」、「谷神」等,這些比喻各有其妙用,都是用來形容「道」的不同功能內容的。

事實上,老子論道,他所討論的是社會的整體秩序與天下的和諧穩定,而且,整部【道德經】都是男人與男人之間的對話,即老子與老子的言說物件「侯王」,用一些關涉女性的比喻,就因此認為老子的思來自於某種家族制度,或具有「重女輕男」,或「重陰輕陽」傾向,實在是對老子思想的曲解。

他在解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以其無以易之也」時說:水是最柔弱的,但它又是最厲害的,最所向無敵的,石頭很硬,最終滴水穿石。

「滴水穿石」是一個標準的說教案例,以此比喻,來說明弱能勝強,差強人意。試問:一滴滴的水,得多久能穿透巨石?鐵杵磨成針,除了能說明契而不舍的世俗教化之外,對於老子這句話的比喻,能帶來多少實質性的啟示?

老子沒有任何違反生活常識而強迫人們相信的意思,他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以其無以易之也」,意在強調:「無以易之」——攻堅克強的刀劍,也不能改變「水」的柔弱內容。

易先生甚至認為老子的「無為」是政治智謀,是老子「要想這樣,必須那樣的必然選擇」,其目的在於「以無為的手段實作有為的目的」,這更是易先生對老子思想的嚴重曲解。

按照這一理解思路,他發揮說:要想成功就先得失敗,要想正確就先得犯錯;失敗是成功之母,錯誤是正確他爹。

易先生這樣的理解有自覺不自覺的走向了空洞教化之路:先失敗的未必絕對能成功,犯錯未必絕對就能正確。

「無為」是老子的根本政治主張,其基本思想是:「聖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不以兵強於天下」——不以暴政逞強於百姓,侵奪民力。這才是老子的「無為」的核心內容。

只有權力者「無為」,百姓才能「無不為」,也就是老子所說的「無為而民自化,我清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只有「我——權力者無為」,天下百姓不受強力幹涉,才能實作「無不為」之目的。

如果說老子的「無為」是「以無為的手段來實作有為之目的」,豈不是像二程、朱熹所曲解的陰謀權詐之術?那是老子最反對的。

老子說:「以智治邦邦之賊,以不智治邦邦之福」,「以道蒞天下」的聖人「我愚人之心也哉」,他怎麽會玩陰謀詭計呢?

易先生解釋「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以案例說明其意說:你追求女孩就找那個最醜的,他肯定跑不掉。

易先生這個比喻挺好玩,可是老子所講的「善建」「善抱」可不是那麽簡單,老子論道論德,其主題不會離開「道」「德」二字,針對的是君王權力者。因此,「善建」的是「德」,「善抱」的一定是「道(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