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上海擁有11塊飛地,如何成為「中國飛地最多的城市」?

2024-03-02推薦

中國的省級行政區大多設立於元朝,省界彎彎曲曲、相互纏繞是較為普遍的現象,經過八百多年的變遷,一些地方形成了脫離本省的飛地,孤懸在鄰省境內。

像黑龍江省的加格達奇就位於內蒙古境內,面積1587平方公裏,人口12.9萬。

▲黑龍江的加格達奇飛地

據統計,目前中國至少有34塊省級飛地,分布在13個省級行政區,不僅包括人口稠密的4個直轄市和河北、河南、湖北等等內陸省份,連相對偏遠、地廣人稀的貴州、寧夏等等也有各自的飛地。

▲上海的飛地數量明顯領先其他省區

有意思的是,擁有飛地最多的省級行政區竟然是直轄市上海,一共有11塊飛地,占全國省級飛地總數的三分之一。

▲上海在江蘇鹽城大豐有飛地

而其他省級行政區的飛地一般都不超過3塊,另外幾個直轄市中的北京和重慶各有2塊,天津只有1塊。

因此,上海飛地數量之多顯得非常突兀。那麽,上海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上海在江蘇鹽城的飛地被稱為「北上海」

一、上海崛起

上海是一座年輕的城市,元朝在1292年設立上海縣,距今恰好730年。

上海縣當時的面積約為2000平方公裏,不到如今上海的三分之一,受江浙行省的松江府管轄。

江浙行省包括今天江蘇、浙江、上海三個省級行政區。明朝將江浙行省變更為南直隸和浙江等省,清朝先將南直隸改為江南省,後又在1764年將其分割成江蘇、安徽兩省,松江府從此受江蘇省管轄。

▲松江府可以說是上海的前身

1843年上海開埠設立租界,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繁榮,租界之外形成密集的居民區,出現了上海這座城市的雛形。

1911年清廷退位,次年北洋政府廢除松江府,上海一帶仍然屬於江蘇省。

1927年,國民政府設立上海特別市,脫離江蘇省,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這個上海特別市一開始只包括上海租界及周邊居民區,面積很小,完全被江蘇省包圍著。

▲客觀上看,上海的崛起是因為租界

1928年,國民政府從周邊各縣劃撥一部份土地給上海特別市,使其面積增至495平方公裏。上海租界作為特別區,名義上屬於上海市,實則中方沒有管轄權,是一個國中之國。

直到抗戰勝利的1945年,英美法等國才將上海租界歸還給中國,真正並入了上海市。1949年5月上海解放,依舊保留了直轄市的行政級別。

▲抗戰勝利後的上海市,面積非常小且被江蘇包圍

此時的上海已經發展為中國最大的城市,及最大的工商業、金融和外貿中心,人口超過500萬。換個角度看,上海的崛起和繁榮,正是建立在全中國發展極度不平衡的背景上。

▲1948年上海市

解放後全國一盤棋,上海開始大規模對外省進行援助,對新中國的工業化建設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上海的發展有一個很大瓶頸,就是土地太少。500萬人口的大部份在城市裏,整個上海的轄區面積只有大約500平方公裏,農業生產嚴重不足。

▲新中國初期的上海市和松江專區

二、互相支援

新中國的首任上海市長陳毅很早就發現了這個問題,以統管華東地區黨政軍的華東局第二書記身份,在1950年3月批準從革命老區江蘇省的鹽城大豐縣,劃出一塊土地給上海用於農業生產。

▲大豐縣(現大豐區的位置)

大豐縣地廣人稀,閑置的土地較多,這塊飛地位於四岔河邊,有20萬畝荒地,劃給上海既緩解了其農業用地短缺的矛盾,又促進了大豐縣的建設。

▲陳毅以華東局書記的身份兼任上海市長,才能批給上海飛地

上海市政府專門成立了「墾區勞動生產管理局」,負責這片農場的墾荒工作,直屬於上海市政府,由上海派出幹部、技術人員和農業職工經營農場。

▲大豐區境內的上海飛地

就這樣,大豐縣境內開始有了第一塊屬於上海的飛地。除了農業生產外,這裏還擔負著改造犯人的責任,1955年又設立川東勞改支隊,收容改造來自上海的勞教犯。

▲上海味道十足的農場其實在江蘇大豐縣(現大豐區)

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鋪開,上海加快清理舊社會遺留下的治安問題,需要安置大量無業遊民,以及改造罪犯,便加大了在鄰省設立飛地的力度。

1956年上海在安徽省宣城設立白茅嶺農場,1958年又在福建省將樂、泰寧縣設立軍天湖農場,同樣都用來收容改造犯人。大豐縣農場也在50年代後期轉交給上海公安局,全面作為勞教勞改基地。1962年軍天湖農場遷至安徽宣城。

▲上海給予過安徽很大的經濟支援,因而擁有4塊飛地

這些飛地的幹部職業不僅來自上海,說一口上海話,戶籍和組織關系也是上海的,他們的家庭仍然在上海,只是在此工作而已,子女自然都在上海讀書。

上海在外地開辟這麽多飛地,除了彌補農業用地不足的缺點外,主要還是因為上海人口密集,對監獄、勞動改造等方面的用地需求也大,僅憑上海本身很難解決。

▲上海在安徽宣城的兩塊飛地都是監獄農場

而江蘇、安徽等省願意劃撥土地給上海,一來是為了促進自身的開發,二來也算是給上海的一種回報。解放後上海對全國的經濟支援是全方位的,相近的江蘇、安徽等省從中受益最大。

解放時,上海擁有全國一半左右的工業資本、工業產值、外貿總值,現代化工廠和產業工人的數量同樣占據全國半壁江山。

1952年,上海GDP占全國6%,工業產值占全國的19.3%,均達到全國第一。

▲剛解放時,上海工業占全國的一半

1953至1957年的一五計劃期間,上海向國家提供了36%的基建投資總額,還供應了三分之一的棉紗、棉布、卷煙,和一半以上的藥品日用百貨;培養大中專生5.8萬人,支援外地建設28萬人。上海支援的物件從東三省到大西南,上海人的足跡遍及全國各地。

三、飛地滿天飛

隨著經濟建設在全國鋪開,以及計劃經濟的確立,上海人口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因而迎來了1958年上海大擴張,管轄面積一下子增加了十倍。

1958年,國家將江蘇省所轄上海、華亭等11個縣劃給上海市,使上海市的面積猛增到6340平方公裏,基本達到今天的水準。

這些地方原本就是蘇南魚米之鄉,正好解決了上海農業用地不足的困境。

▲1958年上海從江蘇「挖」了將近6000平方公裏土地

與之相比,1960年從浙江省劃過來的嵊泗,卻是一片不折不扣的窮島,除了少量漁業,基本沒有經濟價值,因此上海在1962年將嵊泗還給了浙江省。

▲嵊泗的位置

這一次行政大變更,使上海市的面積增加十倍,終於有了直轄市的規模。受損最大的當然是江蘇省,最早的上海縣、松江府,連同上海租界,原本都屬於江蘇省,現在變成了與江蘇省平級,實際政治、經濟地位更高一些的直轄市上海。

▲昔日的泗嵊洋山島幾乎是荒島

雖然有了充足的農業用地,上海卻沒有停止開辟飛地的步伐。

20世紀60年代,中國掀起知青上山下鄉的熱潮,以及為了滿足國防需要而開始三線建設,上海人又一次大規模走向全國,並由此產生了新的飛地。

安徽是上海重點支援的省份之一,大批上海知青被安排到安徽。1965年和1966年,上海市先後與安徽省達成協定,在黃山市開辟黃山茶林場和練江草場,用於安置上海知青,從事茶葉、木材和牧業生產,為上海提供農副產品。

▲黃山茶林場安置了數千上海知青

除了農場外,上海快速發展起來的鋼鐵行業,使鐵礦石和煤炭的需求大增,出現了新型的工業飛地。

1969年,位於南京西郊,屬於上海的梅山煉鐵基地正式動工,1971年全面投產,制成的生鐵全部供給上海鋼鐵廠,即現在的寶鋼集團。

梅山煉鐵基地不是上海在江蘇省唯一的工業飛地,1970年徐州大屯煤礦劃歸上海市政府,所產煤炭同樣供給上海。有了江蘇的煤和生鐵,上海的鋼鐵及相關行業的發展便有了保障。

▲南京梅山煉鐵基地為寶鋼供應生鐵

此外,上海在山東省的萊蕪境內也曾有一座鐵礦飛地——魯礦,與南京梅山一樣供給上海鋼鐵廠,行政、教育等方面均屬於上海。目前,魯礦已經劃歸山東,不再算上海的飛地之一。

20世紀80年代,國家把蘇州昆山境內的振蘇磚瓦廠劃給上海。這座磚瓦廠原本屬於軍工部門,一直由上海派人建設和經營,軍轉民後組織關系便轉給了上海。至此,除了山東的魯礦外,上海已經在江蘇、安徽兩省擁有10塊飛地。

四、獨一無二的上海

從生產類別上看,分為農業和工業兩大類,江蘇省境內的南京梅山煉鐵基地、徐州大屯煤礦、昆山振蘇磚瓦廠,三者屬於工業飛地,其他飛地均屬農業飛地。

從用途上看,安徽黃山的黃山茶林場和練江草場用於安置上海知青,支援三線建設;安徽宣城的軍天湖農場和白茅嶺農場用於改造犯人的是,目前這兩地已分別改為軍天湖監獄和白茅嶺監獄。

▲南京梅山煉鐵基地的轉制

最早的江蘇大豐農場經過幾次變遷,在保留農場、改名為「上海農場」的基礎上,後來又衍生出四岔河監獄和吳家窪監獄,這樣一來,大豐縣便有了三塊上海飛地。

同為直轄市的北京和天津也有飛地,北京在河北和黑龍江各有一個勞改農場,天津在河北有一個「天津鐵廠」。京津飛地的用途與上海相同,數量上就差得遠了。

▲大豐縣(區)先後有三塊土地劃給上海,四岔河監獄是其中之一

上海眾多飛地的產生,除了特定的時代背景外,也是市場經濟不夠發達的產物。在物資供應緊張的年代,各省自然首先考慮滿足原生的需要,然後才肯外調。對於人多地少又沒有礦產的上海來說,這種局面無疑是被動的。

考慮到上海在支援全國經濟建設方面的巨大貢獻,國家才會將大片江蘇土地劃給上海,並允許上海在江蘇、安徽兩省擁有10塊飛地,使上海成為獨一無二的「飛地大戶」。

▲四岔河是上海飛地的起源

這些飛地的行政關系完全隸屬於上海,地圖上也標註為上海飛地,像黑龍江的加格達奇一樣。

它們基本上都位於上海400公裏範圍內以內,交通運輸、人員往來還算方便,只有徐州大屯煤礦遠達700公裏,但煤炭可以透過鐵路和海船運輸,成本不會太高。

進入21世紀以來,這些上海飛地加快轉型步伐,除了幾個監獄外,基本上都已轉制為國有企業。比如江蘇大豐的上海農場和安徽的黃山茶林場,現在是上海光明集團的下屬單位,我們熟知的光明牛奶,其實相當一部份產自大豐。

▲多個上海飛地農場已成為光明集團下屬企業

三塊工業飛地則改制為上海梅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大屯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而昆山振蘇磚瓦廠早在1996年便已停產,目前處於閑置狀態。

▲大豐農場

這些上海飛地曾經生活著大批上海人,大多達到數千人的規模,像南京梅山煉鐵基地,最多時有上萬名來自上海的幹部職工,安徽黃山的兩個知青農場也先後安置了一萬多名上海知青。

▲上海飛地農場正在向有機農業及旅遊業轉型

改革開放後,中國市場經濟突飛猛進,上海發展必需的農礦原材料,不僅可以無障礙地從全國範圍獲得,甚至還能從全世界采購,像鐵礦石的供應已傳向澳洲和巴西。

於是,飛地漸漸失去了對於上海的意義,它們的行政、戶籍、教育等方面目前仍然屬於上海,但上海色彩越來越淡薄,僅憑著歷史慣性在維持,大部份員工已是當地人,上海人越來越少,一些地方如果不看廠牌,恐怕外人很難將它們與上海聯系在一起。

五、撿回來的飛地

老飛地沒落的同時,一種全新的飛地突然出現在世人的面前,上海近十幾年重點建設的洋山港,其實屬於浙江省,而且是上海撿回來的一塊飛地。

洋山港所在的洋山島位於浙江省舟山市嵊泗縣,位於上海的東南方,與上海隔海相望,最近處僅30公裏。

1960年洋山島及嵊泗被劃給上海,可以算是上海的一塊飛地。由於當時覺得沒有開發價值,1962年上海又將其還給了浙江。

▲嵊泗曾經歸屬過上海,但上海放棄了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開埠以來便以港口聞名的上海,卻只有內河港,而沒有真正的海港。

上海港是黃埔江各港口的總稱,海輪要駛入黃埔江才能靠岸裝卸貨物。隨著時代和技術的進步,上海需要建設大型深水海港。因此選中了近在咫尺、又得而復失的浙江嵊泗洋山島。

2002年經國務院批準,上海與浙江省簽訂了租借協定,由上海負責建設和營運洋山港,洋山港的產權和行政關系仍然屬於浙江,租期到2072年截止。租借協定可以保證洋山港專案的長久穩定,不受其他方面的幹擾。

▲黃埔江兩岸的港口組成了上海港

2002年洋山港動工,2005年一期工程建成,洋山港正式投入營運。至2017年,四期工程試營運。從2010年開始,洋山港便在吞吐量和貨櫃運輸量上穩占世界第一。

上海在洋山港建設上投入700億巨資,填海造陸擴大港區面積,還專門投資71億建造了東海大橋,全長32.5公裏,使洋山港與上海之間有了陸上通道,進一步便利人員往來和貨物運輸。

▲東海大橋的投資占洋山港專案的十分之一

與那些老飛地不同的是,上海只是租用了洋山港的使用權,港區由上海方面建設和營運,當地的產權仍然屬於浙江省,港區以外的行政管理由浙江省負責。

洋山港本質上是一家上海企業,老飛地則更多地體現在戶籍、教育等行政關系上,而這些問題在洋山港並不存在。洋山港的員工繳納上海社保,戶籍、教育按照上海市政府的規定進行辦理,與其他上海企業是一致的。

▲洋山港的自動化程度非常高,所需人員極少

從這個角度看,洋山港與傳統的上海飛地有很大區別,80年代以前那10塊飛地的產權屬於上海市,是上海市的一部份。而洋山港不是這樣,上海租借浙江省的土地,土地本身還是浙江的。

浙江省本身也是經濟強省,上海建設好洋山港後,浙江同樣可以利用這個良港,降低進出口貿易的成本,增加貨物吞吐量。另外,洋山港對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也有促進和帶動作用,有利於浙江省的GDP增長。

▲洋山港目前已發展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型港口

加上洋山港,上海目前就有了11塊飛地,數量居省級行政區之首,遠遠超出其他省份。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本質上是因為上海人多地少,再加上工商業發達,導致對農礦產品的需求較大。

在計劃經濟時代,上海難以透過商業途徑獲得充足的農礦產品。而上海數十年來對鄰近省份的大力支援,使上海有條件開辟飛地、增加農業用地和礦產基地。這種情況在新中國歷史上非常獨特,造就了獨特的上海飛地。

▲上海在大豐的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