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什麽是出版人工物:基本概念

2024-07-01推薦

在技術哲學中,人工物是關聯人、自然和人工自然的重要概念,也是探究經驗世界中社會系統、技術系統和人類生活的關鍵視點。其中,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人文人工物,形塑了人類文娛活動的基本面貌,以各類出版物為表征的出版人工物,更是建構客觀知識世界的典型類別。

1 關聯概念:人工物和人文人工物

人工物肇始於技術哲學的技術本質研究,被視為探究技術相關問題的核心。 相對於自然物而言,人工物的產生根源不在人工物本身,而在人工物之外。馬克思曾從勞動立場來分析,認為勞動是以人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物質交換的過程,人工物便是人類勞動的產物。 國內學者陳昌曙指出:技術哲學的邏輯起點是人工自然,它是自然改造論的一個基本概念。 一直以來,人工物研究重心集中於技術人工物研究。受不同研究專案或研究態勢的影響,相關研究者雖然對技術人工物投註較頻,且著墨甚多,但在關聯概念表述中,要麽將技術人工物概念加以泛化,以覆蓋「人工物」的基本含義,要麽將技術人工物概念緊縮,而使「人文人工物」被排斥在外。彼得·克羅斯(Peter Kroes)和安東尼·梅耶斯(Anthonie Meijers)等荷蘭學派,雖較早提出技術人工物的「功能—結構」雙重性理論的哲學命題,但因專案本身限制而未能擴及人工物的更廣意義。針對這一缺陷,美國學者米切姆(Carl Mitcham)便指出:荷蘭學派使用「technical artifacts」來統論人工物問題,實則將更寬廣意義的非工程設計的人工物排除在外,比如藝術品等物件。 國內學者陰訓法等人在論及技術人工物的三重性時,也明確將文化、藝術、遊戲、法律、宗教、企業、貨幣等涉及意識形態、上層建築和經濟關系的人工物刨除在外。 事實上,除了技術實踐活動以外,還存在很多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人工物的概念研究應當指向更廣泛的活動領域,並對廣義上的文藝知識等實踐活動給予特殊關照。 比如,各種小說、影視、書籍、報刊、藝術品等文化產品,以及社會經濟、國家機器和法律制度等很難說不屬於人工物範疇。 李三虎借助符號學的話語構制,試圖增強技術人工物解釋的彈性,使得更廣意義上的技術人工物既包括電腦軟件等非物質的人工物,也包括像繪畫、雕塑、紙書等既具有物質性又具有非物質層面意義的人工物。 受技術人工物研究勢頭的遮蔽,人文人工物研究雖相形見絀,但也有學者透過對人工物性質的考察,進而發現人工物的符號資訊內容中也包含著人文符號的資訊,尤為重要的是,社會生活中還有大量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人工物,如書刊、影視、遊戲、藝術品等文娛產品。 因此,這些人工物便被統稱為人文人工物。就像「技術實事」本身不能被簡單地理解為單數的「事物」或「物品」一樣, 人文人工物亦是如此,它是人類文娛活動在經驗世界中所顯現的各類存在狀態的集合。由於現代技術的滲透範圍已廣布於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當前人文人工物的數量種類更為豐富,類別劃分也愈加困難。特別是,文化與技術的依賴和關聯正逐漸加深,人文人工物的技術化和技術人工物的人文化的整體趨勢,將使得兩者的界限漸趨模糊並更難區分,但正因如此,也造就了更多具有綜合內容的人工物類別。

2 概念界定:出版人工物的基本含義

出版活動本質上是一種賦予知識以客觀的活動。在著名哲學家波普爾(Karl Popper)的「三個世界」理論中:書籍、圖書館、電腦等以固態形式存在的客觀知識世界,明顯區別於外部的客觀物理世界(世界一)和內部的主觀精神世界(世界二),因為「世界三」不僅包括理論、思想等人類精神世界,還包括數碼世界、藝術品和機構(如圖書館)等許多概念實體, 它是由各種符號組成和表達的、以物化形態而存在的知識內容的形式世界。 出版人工物置於這個由客觀知識組成的第三世界中,這個世界之所以是被符號承載的形式世界,而非物質載體的質料世界,是因承載主觀內容的物質載體存在與否,並不影響符號所表征的內容世界的客觀意義。出版人工物在第三世界中的符號化生產便是其典型存在:一方面,出版人工物既無法徹底脫離「世界一」中的形式載體而獨立存在;另一方面,知識生產和文明演化更離不開「世界二」中的人類主觀思維活動;此外,出版人工物還無法脫離人類社會關系中認知行為的總體實踐而獨立存在或自行演化。在互聯網技術到來之前,客觀知識均是由說出、寫出、印出的各種陳述組成的, 出版人工物主要以靜態的基質(如紙張)為載體而出現在雜誌、書本、圖書館等相關環境中。 隨著互聯網成為客觀知識建構的合成器,出版活動在知識創造、生產、表征、傳播與儲存等方面的技術性加工和社會化實踐發生著根本變化,但出版活動的核心要務—知識內容的符號化生產始終未變。出版人工物仍是第三世界中客觀知識表征最為廣泛的形式。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出版人工物:它是出版活動相關群體以自身知識、能力或價值觀,透過知識生產、技術加工和社會實踐等生產性勞動,對主觀思維內容賦予客觀知識意義,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要的存在物。出版人工物是按照產業內容劃定出的人文人工物中的一類,區別於其他人文人工物的特殊性便在於,其存在目的不僅是源於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還是以知識資訊為表征內容,其生成過程不僅需要賦予知識資訊以「客觀」的符號化生產,還需經過出版活動的各類實踐才能形成。其中,出版活動中的符號化生產、技術性介入和產業化實踐,是影響出版人工物發展和不斷前進演化的重要參數,這些演化參數往往牽引著出版人工物在文化特點、生成條件、產業實踐和社會情境等多方改變,帶動著出版人工物在演化過程中物質性隱退、技術性增強、社會化遞轉等方面的聯動變化,不僅是出版人工物演化過程中的關鍵要質,還使得出版人工物成為當前更具綜合內容特征的一種人工物類別。

(節選於【出版人工物:基本概念、內容特征與演化要核】,刊載於【現代出版】2022年第5期)

註釋

① 劉振.人工物的「功能」有何功能?[J].自然辯證法研究,2021,37(2):32.

②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2-205.

③ 陳昌曙.技術哲學引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36.

④ 王德偉.人工物引論[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63-65,6.

⑤ SVEN O H.Understanding technological function: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the dual nature programme[J].Techné: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2002,6(2):1-3.

⑥ 陰訓法,陳凡.論「技術人工物」的三重性[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7): 28-31.

⑦ KRIST V.The functional bias of the dual nature of technical artefacts program[J].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2011, 42(1):190-197.

⑧ 李福.從「技術人工物」到「社會人工物」[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2021,36(4):3.

⑨ 李三虎.技術符號學:人工物的意義解釋[J].自然辯證法通訊,2018,40(7): 106-114.

⑩ 王德偉.試論人工物的基本概念[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5):44-45.

⑪ 葛勇義.技術現象學研究[D].沈陽:東北大學,2007:88.

⑫ 波普爾.科學知識進化論—波普爾科學哲學選集[M].紀樹立,編譯.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309.

⑬ 郭斌.淺析「世界三」與卡西爾符號世界的異同—從卡西爾的符號世界 看波普爾的「三個世界」理論[J].自然辯證法通訊,2015,37(6):132.

⑭ 趙濤.電子網絡與知識生產—基於波普爾「三個世界」理論視角的考察 [J].學術界,2013(10):76.

⑮ 波普爾.客觀知識:一個進化論的研究[M].舒偉光,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 社,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