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這裏發現了「最早的龍形紋飾」

2024-09-23推薦

百萬年前,古人的腳印,落在了浙江,從此以後,演繹出深厚的文化沈澱。穿越時空,聆聽歷史的回響,探尋鑲嵌在古跡風景中的歲月銘印,在當代的繁華中尋找萬年浙江的價值。

諸暨市樓家橋遺址,距今約6500年左右,屬河姆渡文化早期遺址。在這裏有著怎樣的出土文物?透過這些文物可以聯想樓家橋人怎樣的生活場景?多次面臨水浸災難,樓家橋人為何對這個地方不離不棄?幾千年來,樓家橋的故事又有著怎樣的演繹?

樓家橋遺址,被稱為諸暨人足跡開始的地方,它位於諸暨市北部的次塢鎮,大概在史前6500年左右,這裏生活著一個氏族聚落,我們暫且稱他們為樓家橋人。

浦陽江,如今是錢塘江的一條支流,在中國地圖上是短而細的一條藍線,但其人文歷史悠久。按照註疏家的說法,【尚書·禹貢】中那句「三江既入,震澤底定」的「三江」,指的就是松江(吳淞江)、錢塘江、浦陽江。

由於樓家橋所處的位置是在浦陽江下遊,據科學家考證:距今1萬年前,錢塘江的泥沙隨潮水被帶到這裏,因受這裏地貌的阻擋而沈積,樓家橋背山面水的高地本是原始人類最佳的居住環境,然而地形的不斷變化卻給樓家橋人帶來了重重危機。大約距今6200年前開始,樓家橋一帶高地的優勢面臨威脅,當潮水、暴雨雙重夾擊的時候,就會遭遇洪水之災。

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員蔣樂平介紹,在樓家橋遺址發掘區的東區,23層是一層間歇層,從淤積土層的性狀看,顯然屬於較長時間的泥水沈積土,參考當日的潮水,同時透過錢塘江、浦陽江到達遺址位置的現象,結合史前跨湖橋、田螺山遺址都曾受海潮侵襲的事實,可以證明樓家橋遺址23層也屬於潮淤層。這次潮侵造成遺址較長時間的中斷,也導致了遺址文化發展的前後變化。

洪水的襲擊,讓整個樓家橋氏族進行了遷移,到更高的地方或者更合適生存的地方,但是,當洪水退去,他們就又回到樓家橋重建家園。他們偏愛這方土地,也在這裏創造出別具一格的史前文化,例如這兩塊陶片,上面的刻劃紋,被稱為「最早的龍形紋飾」,透過它可以窺見樓家橋先民獨特的審美和精神世界。

當萬年浙江的時光,進入到距今6000多年,可以感受到日子開始穩定起來。幾乎是同一時期,浙東的寧紹平原發展著河姆渡文化,浙北的杭嘉湖平原孕育著馬家浜bang文化,兩者的重要發現都包含「稻作」,結合各種出土發現,說明在這一時期,兩者已經開啟了江南水鄉安定的生活模式,而樓家橋遺址的發現,在浙江又點亮一處「向往的家園」。

或許是災難,不斷地推動諸暨的先民們創造奇跡。6000年後的今天,諸暨陳宅鎮沙塔村南側,會稷山脈西南、開化江上遊狹窄的低丘谷地邊,人們正在用祖傳的竹編手藝編制竹筐,他們沒想到,在相距不到100米的尖山灣遺址中心,20多片與現代編制工藝同出一轍的編織物出現在了考古專家的眼前。樓家橋之後,在諸暨,尖山灣遺址距今4300至4000年,遺址出土大量例如魚蔞、竹籃等編織類遺物,與現在的幾乎一模一樣。

無論是竹編器物還是陀螺,在時光的流轉中,我們卻看到了事物的靜止,仿佛一切都不曾遠走。陶隱龍紋,釜藏稻香,樓家橋人開創的文明源遠流長,時光縱然荏苒,安定且自得的日子,還在這片古老而深厚的土地上演繹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