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大腸息肉——藏在肚子裏的定時炸彈,只要發現,必須格殺勿論!

2024-09-08推薦

腸息肉是局部腸粘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粘膜隆起樣病變,說白了在大腸粘膜表面長出來的「小瘊子」。發生原因不甚明了,多出現在中年以後,50--歲以後的人群大約有25~80%的發生率。

盡管它是一種良性疾病,但已被公認為是一種 重要的癌前病變

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約80%~95%的結直腸癌是由結直腸息肉演變而來,一般經歷這個過程:

正常粘膜 ➨ 增生 ➨ 腺瘤形成 ➨ 腺瘤癌變 ➨ 原位癌 ➨ 浸潤、轉移

理論上,只要有足夠的時間,腺瘤性息肉100%會發生癌變

結腸息肉約30年演變為癌前病變,5-10年演變為癌癥,後浸潤、轉移。

這個過程是遲滯和漫長的,我們有足夠的時間發現並及時切除掉,以絕後患。

腸鏡下息肉的表現

結腸息肉在大多數情況下大多數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大多都是在常規的結腸鏡檢查、直腸指診或手術中發現的。

所以 ,腸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就是體內的定時炸彈,理論上,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它100%會癌變,如不及時發現並切除,早晚會釀成大禍。

一、常見癥狀(絕大多數沒有癥狀)

90%以上的腸息肉不會產生任何癥狀,往往在長大、癌變後才會出現,所以醫生們稱之為「隱匿的殺手」。

①便血。

患結直腸、乙狀結腸息肉可能會出現便血,通常是出現間斷性的小量出血,血附於大便表面,很少引起貧血;嚴重時,出血量也可多達100~200ml。

②排便習慣改變。

如果腸息肉位於結腸遠端,並且體積較大的話,很容易引起便秘;有些病人也會出現腹瀉、便秘交替出現的狀況。

③腹痛。

部份病人會出現彌漫性的腹痛,尤其是在大便時或者大便後加重。

④帶蒂息肉脫出肛門。

⑤腸道外癥狀。

如果出現一些典型的腸道外癥狀,提示患者可能有息肉病。比如出現多發性骨瘤和軟組織腫瘤,就應考慮是否患了Gardner症候群,出現皮膚黏膜色素斑應考慮是否患了Peutz-Jeghers(簡稱P-J)症候群。

二、腸息肉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①腫瘤性息肉。

包括早期腺瘤(畸形隱窩竈)、傳統腺瘤(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混合型腺瘤)、鋸齒狀腺瘤(傳統鋸齒狀腺瘤、廣基鋸齒狀腫瘤息肉、混合增生性息肉/鋸齒狀腺瘤)和杵狀-微腺管腺瘤,臨床上管狀腺瘤患者較多。比起有蒂腺瘤,無蒂腺瘤的癌變率較高,並且如果腺瘤越大,癌變可能性越大。腺瘤中絨毛成分越多,越可能癌變。

②非腫瘤性息肉。

患非腫瘤性息肉,癌變可能性較低。 非腫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如幼年性息肉、P-J症候群等)、淋巴性息肉、粘膜脫垂性息肉(肛管)炎性息肉。

③腸息肉病 。

如果在腸道出現數目多於100顆以上的息肉,並具有腸息肉病的特殊臨床表現時,我們會懷疑患者患了腸息肉病。包括:

1.家族性腺瘤病;

2.Gardner症候群;

3.黑斑息肉病(Pentz-Jeghers症候群);

4.Cronkhit Canada症候群。

值得註意的是,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習慣的改變,腸息肉的癌變率越來越高。

腺瘤性腸息肉

三、不同的息肉癌變機率不一樣

①增生性息肉 :最常見的一種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遠側大腸為多,較小,直徑多<1cm,表面光滑,基底較寬,單發或多發。這類息肉不發生惡變。

②炎癥性息肉: 又名假息肉,是腸黏膜長期受慢性炎癥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樣肉芽腫,多見於潰瘍性結腸炎,阿米巴痢疾及腸結核等病的病變腸道。一般也不會癌變。

③管狀腺瘤: 起源於直腸或結腸的良性息肉被稱為腺瘤,並可進展成為癌變腫瘤。腺瘤十分常見,尤其是在50歲之後。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光滑或有分葉,大小不一,直徑多<1cm,80%有蒂。此類息肉10年癌變率約1%-5%。

④絨毛狀腺瘤: 較少見,多為單發。以直腸最常見,其次為乙狀結腸。此類息肉癌變率較高,較管狀腺瘤高10倍以上,10年癌變率在43-67%。

⑤混合狀腺瘤: 這類癌變率介於管狀腺瘤與絨毛狀腺瘤之間。

四、那些息肉是高危腺瘤?

具備一下3項條件之一者,就可以稱為高危腺瘤:

①息肉直徑≥10mm;

②絨毛狀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中絨毛結構超過25%;

③伴高級別上皮內瘤變。

發現高危腺瘤性息肉的人,不但要及時切除,而且在切除後還要遵醫囑 定期復查

因為

第一,即使切除了,長腺瘤的環境還在,很可能還會復發;

第二,有的切除不一定徹底,留有殘端;

第三,腸鏡檢查不是100%準確,由於清腸效果、醫師經驗、大腸結構的影響,很可能會漏診。

五、那些人是腸癌的高危人群?

①大便潛血陽性。

②一級親屬有結直腸癌病史。

③以往有腸道腺瘤史。

④本人有癌癥史。

⑤有排便習慣的改變。

⑦有盆腔放射史

⑦符合以下任意2項者:

慢性腹瀉、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史、長期精神壓抑,有報警訊號。

有以上任何一項者,建議在40歲以前做一次腸鏡檢查,並每1-3年復查一次。

腺瘤性息肉惡變模式圖

結腸各段腺瘤性息肉的檢出率

六、腸鏡檢查是發現腸息肉的首要手段

1、常見腸鏡檢查可分為:

①普通白光內鏡。

主要用於發現、診斷腸息肉。

白光下觀察

②染色放大內鏡。

染色放大內鏡,是把0.2-0.4%靛胭脂溶液噴在腸息肉表面,結合放大內鏡,就可以有效的觀察腸息肉表變的先關分型,能夠判斷病變性質、浸潤深度等。用過染色放大內鏡,可以決定是否能進行內鏡下治療。

染色後的表現

③內鏡窄帶成像術(Narrow Band Imaging, NBI)。

能夠精確的觀察消化道粘膜上皮的形態,還能觀察到消化道粘膜上皮血管網的形態,能夠精準的鑒別腫瘤和非腫瘤性息肉。

NBI下的分型

2.腸鏡能檢查到哪些部位?

腸鏡能觀察到直腸、全部結腸以及回腸末端的腸粘膜情況。

3.做腸鏡能從外觀上判斷息肉的性質嗎?

做腸鏡時,能夠看到腸息肉的形態、顏色等,能從息肉表面的形態、色澤和微結構(腺管及微血管分型),非常有效的判斷息肉的性質。

4.腸鏡檢查時發現息肉該怎麽辦?

如果發現息肉,無論大小、形態、多少,都需要取活檢以判斷性質;並擇機切除;切除後定期復查。

七、如何治療?

目前常見的內鏡下息肉切除術主要有勒除器息肉切除術 (SS)、內鏡下黏膜切除術 (EMR)、分次EMR(PEMR) 及內鏡黏膜下剝離術 (ESD) 等。

鏡下切除息肉示意

這些手術創傷小、恢復快,費用低廉,甚至不需要住院。

家族性結腸息肉 息肉數量多,癌病風險高,多建議外科手術切除。

作者:胡誌明副主任醫師 部份資料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來源:胃腸病 編輯:老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