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現場·我在我思丨為孩子守護呼朋喚友的童年

2024-03-29推薦

「孩子在家很寂寞,想找人玩卻找不到,有時看起來很可憐。」據第5期【半月談】報道,當下不少孩子「無社交」或社交嚴重不足的現象引發關註,很多家長表示「上千人的社區,孩子下樓找不到一個同齡玩伴」「想要給孩子找同齡夥伴,還得去培訓班,那裏才擠滿了孩子」……

與小夥伴一起玩耍是不少人童年的快樂記憶。踢足球、打沙包、跳皮筋,串聯起了兒時的歡聲笑語,即便只有三兩夥伴圍坐一處說幾句悄悄話,也是幸福而滿足的。用現在的話說,在與同齡人的玩耍中,每個孩子都會找到存在感、歸屬感,它無關具體玩耍形式,玩伴甚至也無需固定。如今,這種曾經自然而然的事卻變得可遇不可求。

為家中上小學的兒子找玩伴,也成了我的一項重要任務——想在家門口玩,樓下孩子嬉鬧聲就是最及時的出發令,有段時間我總是豎起耳朵幫兒子聽著,可即便如此,也經常是他快速穿好衣服下樓後,發現小夥伴早已沒了蹤影。後來,兒子把目標投向家附近的小公園,可公園裏大多是幼稚園階段的孩子,和他能玩到一起的同齡人大都去上課外班了。

再後來,我索性把和兒子玩得好的同學的家長微信加了個遍,甚至把同事、朋友的同齡孩子都列入約玩的範疇。透過點對點約著玩、建群組織玩等方式,讓孩子有人一起玩的願望不再落空,遠離這個年紀本不該有的孤單。

同樣,為了讓孩子有人一起玩,不少家長可謂操碎了心,但操這份心顯然是值得的。兒子和小夥伴一起玩耍時,我常從旁觀察——與玩伴在一起的每一分鐘,兒子都嘴角有笑、眼裏有光,他在模擬槍戰中的謹慎和自信,在追跑打鬧中的興奮和忘我,是獨處時所不曾有過的;他與小夥伴交流生活趣事時開心的小表情,與比自己小的孩子玩耍時表現出的謙讓和照顧,每每都讓我感到欣慰,也更堅定了我繼續操這份心的決心。

與小夥伴的玩耍互動,是不可或缺的成長經歷,那裏有孩子們專屬的快樂,有友情的滋味,有對生命最原始最本真的熱愛。不少家長也明白這樣的道理,但當天平的另一頭是課外班、補習班時,與夥伴玩耍便變得可有可無,甚至被認為是虛度時光了。時下,一些中小學生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頻發,這與孩子們大量社交、互動時間被壓縮、擠占不無關系。

孩子往往比我們想象的更需要社交、需要朋友。遇到不開心的事,小夥伴之間的傾聽傾訴是其他方式替代不了的。這種情緒的表達與疏解雖然更加隱性,卻關乎孩子的性格養成、心理健康,絕非可有可無,很多時候甚至是一種剛需。

一個人的心性與情緒,往往會影響其生活方式,甚至能決定人生的走向。從這個意義上說,「磨刀不誤砍柴工」,為孩子們創造與小夥伴玩耍的機會與空間,讓其在友情的滋養下擁有更健康的心理、更健全的人格、更強大的社會適應能力,進而更好促進他們成長為一個有終身學習願望和能力的人。

「我媽整天讓我向‘別人家孩子’學習,可我卻連‘別人家孩子’的面都見不著」,網友的吐槽令人心酸。為孩子找回呼朋喚友的權利,需要家長轉變觀念,為孩子們提供更多社交機會,更需要社會多方的參與和支持,如最佳化公共環境、建設兒童友好型社區等,為孩子們玩耍留一方便利、安全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