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新農人」成長記:從「農機達人」到「農技達人」

2024-09-23推薦

「新農人」成長記:從「農機達人」到「農技達人」

新華社長沙9月21日電(記者周勉)「只要擁有足夠多、足夠新的農機,種糧就不會是件難事?」10年前,當大學畢業不久的周波回到家鄉湖南省沅江市草尾鎮樂園村成為一名「新農人」時,曾單純地認為「是的」。

「2014年我回村時發現,還有村民在用牛耕地,這是我一開始迷信農機的主要原因。」周波回憶。正好當時農業部門在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不僅提供大量扶持資金,還提供部份免費農機,對周波來說,這無疑是個好時機。

在參加完幾次培訓後,周波立刻流轉了700多畝地,購置了一批農機開始種植雙季稻,第一年就賺了20多萬元,這讓他更加篤信最初的想法。

周波(右)在檢視稻谷運輸的單據。新華社記者 周勉 攝

於是市面上只要推出新農機,周波就非買一台回來不可。僅僅2年時間,各種烘幹機、無人機、旋耕機、插秧機、收割機加起來買了十多台,總價值超過100萬元。

但問題也慢慢出現了。農機增加讓周波擴大了流轉規模,招募了更多機手,但他的管理卻沒有跟上,一些機手開始「磨洋工」,半天能幹完的活兒拖到一天才完成。加上保養和維修跟不上,農機「罷工」而耽誤生產的情況也越來越多。2016年,周波虧了近40萬元。

「那個時候我才明白光靠農機多,種不好糧。」周波說,他發現自己最缺乏的就是農業管理技能。在認真反思後,他做了兩項改革:首先,把工錢支付方式從一天一結改為按畝結算。第二,停止購買新農機,並聘請專人對已有農機進行統一管理。

另外一件事也加速了他從單純依靠農機向全面學習農技的轉變。2017年,周波新流轉了幾百畝耕地,想把它打造成自己的「標桿田」。那年春耕時節,30多名工人操作各種農機忙碌了十多天,旋耕機把地翻得十分平坦,透過機械化培育和栽插的秧苗在田裏顯得活力十足,很是好看。

然而,因為沒有把握好田間管理和打藥時機,導致後期稗草瘋長、病蟲害頻發,最終,這片「標桿田」的實際產量還不到預期產量的六成。「我也是在那時才第一次聽說二化螟、紋枯病這些水稻常見的專業名詞,現在想起來都覺得不好意思。」周波說。

周波在檢視收購的稻谷。新華社記者 周勉 攝

之後,周波開始惡補農技知識,除了看書請教,他每年要參加十多場培訓,了解水稻的最佳播種時間、各種農藥化肥的效果以及如何管水和判斷蟲情病情。他還請來科研專家手把手教自己進行各種對比試驗,琢磨如何提高耕地肥力。

前年開始,周波把自己收完晚稻的1200多畝耕地租給了當地的蔬菜種植戶,這樣不僅能額外獲得每畝100元的租金,還可以把蔬菜根莖翻進地裏,為第二年的早稻提供豐富養分。

「不算補貼在內,去年早晚兩季的純利潤接近50萬元。今年又是豐收年,利潤預計也能達到這個水平。」周波說,第一年賺到的錢,靠的是運氣和風調雨順,現在賺到的錢,靠的是全面的農業知識。相信再過幾年,他這個「新農人」,就可以成長為「老把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