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蓋碗不要再亂泡茶了,多加這一個步驟,能讓茶葉變得更加好喝

2024-02-06推薦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正選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上禮拜,有朋友給我們寄了幾瓶鮮竹瀝水。

冷鏈運輸,快遞剛拆開時,內部仍帶著沁涼。

朋友說他們老家的後山有一大片竹林,前段他專門烤了幾節鮮竹,得了好幾瓶竹瀝。

應對冬日的燥,除了喝茶,竹瀝水亦有妙用。

聞言,便欣然收下了。

最早聽到「竹瀝」這個名字,感覺它像一首歌。

僅僅是念起,閉目遙想,仿佛面前已浮現萬畝竹林。

郁郁蔥蔥,竹海瀟瀟。

趕上陰雨天,偶有雨水嘀嗒落下,風吹竹葉,泠泠作響。

此起彼伏間,能湊成一段樂章。

不過收集鮮竹瀝,取得不是竹葉間的雨露,而是鮮竹汁液。

鮮竹子砍掉枝幹,去掉竹葉,劈開架起。

底下燃起柴火,慢慢烘烤。

耐心等到兩端慢慢有透明的汁液,逐滴逐滴落下,便用杯盞收集起來。

冬日,守在炭火前,靜聽竹液聲聲滴落。

聞聲,心動,心底能遙想到遠處的煙雨竹海。

圍著暖乎乎的炭火,喝下一小碗帶有煙熏味與沁涼竹林、竹葉香的竹瀝水,喉嚨爽利極了。

那一瞬,能讓人感到滿滿的冬日幸福。

取竹瀝水,講究耐心,要慢慢瀝幹。

而泡茶時,同樣有著瀝幹要求。

見過不少人在泡茶時,無視瀝幹,隨便倒出茶湯後就放下蓋碗,直接分湯飲茶。

殊不知,待在碗內多余的茶水,會壞了後續茶湯風味。

【2】

曾有茶友反映,為什麽用蓋碗泡白茶,感覺茶味會越泡越苦?

一開始,先從茶葉身上找原因。

但逐一排除下來,尋找無果。

因為同款茶,別人喝了都是連聲贊嘆,鮮爽醇和俱全,花香毫香盈然。

怎麽換了人去泡,茶味風味相差這麽大?

後來,再從泡茶過程找原因。

發現那位茶友在出湯時,角度不對。

註水結束,合蓋出湯。

拿起蓋碗倒出大量茶水時,全程出湯角度沒有變動。

快速傾倒4秒、5秒茶水後,立馬就放下蓋碗,開始下一步的揭蓋聞香、倒茶分湯……

這顯然是不對的,因為從經驗看,蓋碗內剩下的茶水沒有瀝幹。

保守估計,碗內起碼剩留了十分之一,甚至更多的茶水。

相鄰兩道茶湯之間,會有一定停留時間。

揭蓋趁熱聞香,放在蓋子後,和旁人交談聞香感受,去掉了一、兩分鐘。

沸水剛泡出來的滾燙茶水,分入小茶杯後,靜待晾至適口溫度,期間也要等一等。

小口啜入熱茶,細細品味,慢慢感受。

等到喉間的回味慢慢淡去,再繼續喝下一杯。

要是在場喝茶人數不多,或者顧著閑聊敘舊,飲茶泡茶節奏放慢。

等到再泡下一道茶,期間要耽誤十來分鐘。

在這段「候場時間」內,待在蓋碗內尚未瀝幹的茶水,早已大量誘導茶味物質浸出。

包括茶多酚、咖啡堿在內的系列茶味過量釋放後,碗內殘茶的滋味無比濃、釅、苦。

下一道再次沖入熱騰騰沸水泡茶,也不能稀釋對沖掉湯中當中的尖銳濃苦。

自然而然,就會出現越泡越苦,越泡越澀的問題。

同時,還會大大縮短一泡茶的沖泡次數。

原本能泡11沖、12沖左右的絕妙好茶。

囿於泡茶不瀝幹的拖後腿,勉力泡到六、七沖就變淡。

一樁樁,一件件看起來,細數泡茶不瀝幹的不足,直讓人一聲嘆息。

【3】

快過年了,在傳統觀念裏,年年有余是極好的。

但到了 泡茶時,可沒有「碗碗留余湯」說法,這會拉低整泡茶的評分。

平日文章裏,我們主張蓋碗泡茶要快出水。

當茶味沒有泡淡前,前6沖、7沖盡量動作加快,快速出湯。

但倒出茶湯時,除了講速度,還要講質素。

茶水倒出不拖泥帶水,徹底瀝幹凈。

用蓋碗泡茶,茶水的倒出可分「三步走」 。

第一部份,瀑布狀出湯。

大量茶水集中往下傾倒,好似一條瀑布般,迅速傾瀉進入公道杯。

占到了整泡茶總量的七成(70%-75%)。

第二部份,水柱狀急流。

茶水呈現柱狀姿態,像是大雨那般,嘩嘩直下。

占到了茶湯的百分之二十(20%-25%)。

第三部份,則是小滴小滴的茶水,似烤炙開篇的鮮竹瀝那般,滴滴落下。

這一部份占比較少,僅有總量的百分之五。

很多茶友只關註到前面兩部份,卻無視了瀝幹。

泡茶粗心一些的新手,更是看到茶水呈現細柱狀流出後,就著急忙慌地放下蓋碗。

這就導致,碗內的茶水沒有徹底瀝幹。

余在碗底5%-10%的茶水量,看似不多,但帶來的負面影響一連串。

會影響後續沖泡的茶味層次;

會導致茶味越泡越濃;

會嚴重折損耐泡次數……

不管是哪一點,都是好茶不可承受之重!

【4】

講到蓋碗泡茶的瀝幹,具體操作不難。

對照前面分享的蓋碗出湯「三步走」,當你看到茶水呈現涓涓細流時,就該多留心。

此時切不可停手,而是追加瀝幹動作。

透過翻轉手腕,利用手腕的巧勁,讓蓋碗出湯角度進一步傾斜。

當蓋碗的碗底逐漸朝天時,待在內部的剩余茶水才能順利「掀」出來。

又或者,暫時放下蓋碗後,再拿起瀝幹。

轉換角度,讓待在碗內被層層茶葉阻攔的余湯,能順利滴落出來。

倒出一沖茶湯後,如果覺得不放心,可重復檢查。

拿起蓋碗,往下瀝出。

直到碗內「滴湯不剩」,再放下蓋碗,繼續下一步的聞香與嘗湯。

通常,不同茶葉的瀝幹難度高低不等。

吸水性越強的茶,越講究瀝幹。

沖泡白露茶、秋分茶、荒野冬片等葉片表面蠟質層明顯的茶葉。

受到蠟質保護層影響,前兩、三沖用沸水快速沖刷時,瀝幹過程倒也幹脆。

如果碰到葉脈粗壯,吸水性較強的高叢水仙、老叢水仙、老叢鐵羅漢等,它們的幹茶條索被沸水徹底浸潤後,會有部份茶水牢牢鎖在內部。

瀝幹時,需要多停留一秒兩秒,更能確保碗內茶水徹底瀝幹與甩出。

瀝盡余湯,方能每沖都是新湯。

喝茶細品時,風味表現更優!

【5】

曾經對比過,蓋碗沖泡與玻璃杯泡茶的不同。

得出的結論是,玻璃杯泡茶,相對會隨心些。

因為玻璃杯泡本身,泡法要求就不如蓋碗沖泡嚴格。

僅需少量一撮茶,加入八分滿沸水,靜置泡上一會,就可舉杯飲用。

泡出一杯茶後,可以選擇酣暢淋漓的一飲而盡。

直接喝完,特別解渴。

當然,也可選擇趁熱喝下一大半,剩下的茶水放在一旁。

等忙完手上的事情,已經過了大半個鐘頭。

杯底茶水涼透,且味道還泡得有些濃。

但這些涼透的濃郁底湯,再摻上熱騰騰的沸水,也能得出不錯的滋味。

有了底湯的幫助,第二杯「續水泡」,茶味不會太淡。

但是,用蓋碗泡茶,要嚴控茶水的瀝出。

按功夫茶的泡茶主張,蓋碗泡茶可不是少量放一撮茶那麽簡單,而是精心搭配茶水比例。

逐次沖泡時,看重每一泡茶的風味演進。

瀝盡余湯,滴湯不剩,才能呈現每一道茶水的完整風貌。

反觀不瀝幹,喝到的茶湯滋味會越來越怪。

越泡越苦,茶味表現偏離正常軌跡!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註【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