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實施四年的「強基計劃」,今年有何新變化

2024-06-18推薦

光明日報記者 唐芊爾 光明日報通訊員 宋笑語

「強基計劃」,旨在選拔培養有誌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在保證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強基計劃」探索建立多維度考核評價考生的招生模式。

自2020年起,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39所高校相繼開始實施「強基計劃」,每年招錄6000余人。今年,首批入學的「強基計劃」學生已上大四。實施4年來,「強基計劃」在人才選拔和培養方面有哪些創新和探索?今年的「強基計劃」有哪些調整和變化?記者就此展開采訪。

6月7日,在中國農業大學附屬中學考點,考生在休息區等待考試。新華社發

1.最佳化專業布局,服務國家戰略

隨著2024年「強基計劃」的推進,中國高等教育在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領域的布局愈發清晰。記者梳理發現,2024年,超過10所高校新增或擴大了「強基計劃」招生專業。

同濟大學、廈門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新增了海洋科學專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武漢大學新增了地球物理學專業,這兩個專業是首次納入「強基計劃」招生。

高校優勢學科專業也進一步納入「強基計劃」招生。如上海交通大學增加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浙江大學增加生物育種科學專業,中南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都新增了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鄭若玲指出,近年來,「強基計劃」的招生專業呈現不斷變化、數量擴大的趨勢,反映出該計劃在傳統數理化生等基礎學科招生的基礎上,又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領域的一些基礎學科專業納入了招生,這對於培養關鍵領域拔尖人才、提升其創新性與競爭力十分有利。

6月9日,在湖南省婁底市冷水江市第一中學考點,考生(中)在考試結束後高興地走出考場。新華社發

2.創新評價方式,精準選拔人才

對照教育部2020年釋出的【關於在部份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4年來,「強基計劃」在人才選拔方式上有什麽創新?

「總體上看,‘強基計劃’的招生選拔方式呈現出由單一、剛性向多元、彈性方向變化的趨勢。」鄭若玲介紹。

今年,「單科破格入圍」的新模式格外引人關註。北京理工大學規定,如有高考數學單科成績取得滿分的,可破格入圍學校考核;西北工業大學規定,高考數學單科成績145分及以上的考生,可申請破格入圍學校考核。中南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吉林大學等多所學校都引進了「單科破格入圍」新模式。

「由於數學在理工類學生的培養和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學校今年特別制定了數學成績優秀的考生破格入圍校考的招生政策。希望透過不拘一格的人才選拔模式,招收更多學科能力突出、創新意識強、具有潛力的優秀學生。」北京理工大學招生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王浩宇表示。

在入圍成績計算方式上,目前,共有哈爾濱工業大學、南開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6所高校采用核心科目加權入圍政策。其中,哈爾濱工業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和南開大學今年新跟進此項政策,南開大學更是將加權科目擴充套件至數學、物理、語文、化學和生物,讓加權核心科目更加豐富。

「在高校考核環節,各校設定的筆試和面試比例也各不相同,有的院校取消了筆試環節,更加倚重面試對考生綜合素質進行考核,重點關註考生的誌向、興趣、天賦是否與‘強基計劃’學科相契合。這些都是有益探索。高考多樣化招生探索走到今天,許多學校的招生能力有所提升,人才觀與教育觀等理念也得到更新。」鄭若玲表示。

新華社圖表

3.突出因材施教,重視銜接培養

在培養方式改革上,4年來,各高校一方面積極探索書院制、小班化、導師制等個人化培養模式,突出對學生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探索建立了本研銜接培養的長周期培養模式,助力學生攀登科研高峰。

據了解,清華大學為「強基計劃」學生成立了致理、日新、未央、探微、行健五個實體書院,安排院士、年輕科學家與學生們學習、生活在一起,強化對學生的言傳身教。4年來,不少學生拿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學生基礎研究專案,有的還在國內外科技創新大賽上斬獲大獎,發表第一作者SCI論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等。

中國人民大學深化「學院—書院」協同育人機制,按照長周期培養思路,系統設計本研一體的知識體系、課程體系和學術訓練體系。「學校依托各‘強基計劃’培養院系優質學科資源、師資團隊和重大科研培養平台,組建專題研究小組,成立特色研究專案,促進建設跨學段、跨學科的學生共同體、學術共同體。」中國人民大學書院建設與管理中心副主任、明德書院副院長華建光介紹。

「在制定個人化培養方案時,我認為最重要的是‘銜接’與‘協同’。」鄭若玲表示,「‘銜接’是指試點高校建立本研銜接的培養模式;‘協同’是指結合重大科研任務進行人才培養,推進科教協同育人。這些舉措有助於強化人才培養的連續性、交叉性與針對性,提升人才選拔與培養成效,切實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據了解,去年年底,首批入學的「強基計劃」學生已完成了本研銜接轉段工作。此前,多所高校公布了「強基計劃」學生的轉段數據:南京大學共有115名學生成功轉段,其中直博生30人,碩士生85人;上海交通大學2024級「強基計劃」學生轉段名單顯示,共有130人順利轉段進入直博或碩士研究生階段。

「為了幫助首批‘強基計劃’學生順利轉段,中國農業大學組建了院士領銜的‘百人導師庫’,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本科階段所學專業,在導師庫範圍內與意精靈師進行雙向選擇。2023年,學校已完成首屆‘強基計劃’學生的本研銜接轉段工作,最終,首批生物科學專業的30名‘強基計劃’學生裏,有26名按照直博生形式繼續培養,4名按照碩博生形式繼續培養。」中國農業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白菲介紹。

記者梳理公開資料發現,並非所有「強基計劃」學生都成功轉段,也有部份學生在這個環節申請結束。對此,鄭若玲表示,本研銜接培養模式不應是靜態的「保險箱」,而應是動態的「篩選器」:「在這一過程中,應實行嚴格的考核與結束機制,透過自願申請結束或考核不合格結束等方式,將那些學科基礎不牢固、對‘強基計劃’缺乏興趣與熱情的學生分流出來,並增補一批對基礎學科有強烈興趣、有良好潛質且有能力完成培養目標的學生,從而保證進入轉段環節的學生是真正有興趣、有天賦、有誌向、能夠對接國家戰略需求的拔尖創新人才。動態的‘篩選器’還有助於糾正學生在報考該專案時存在的功利主義傾向,維護‘強基’招生的公平性、提升人才培養的科學性。」

案例: ①矢誌接棒「禾下乘涼夢」 ②「為我開啟了一個更大的世界」

【光明日報】(2024年06月18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