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石泉行(二)

2024-04-15推薦

從後柳到石泉大約三二十公裏路程,大巴沿紫石公路一路向西,半個小時左右就來到石泉,泊車距離古城百米左右的濱江路停車場。

石泉老城和漢江擱一條濱江路,通向老城東門的小廣場街邊,著長衫捧著銅水煙壺漢子站在街邊,悠閑的觀察著過往的行人;占蔔的卦師挑著賺錢的行當,靜等願者上鉤的雕塑,把老城街肆場景一下就推到你的面前。

青石板砌的小廣場,石板上刻出不同字樣的百福圖。

臨近的青磚老屋,墻上釘一塊告示牌,標註古城常態化民俗表演內容;漢調二黃,舞龍舞獅和縣令審案等,時間定在每周五、周六19.30分。

從小廣場走進東門坎,一條通向古城東門、寬五六米青石板鋪成的街道。

青磚黛瓦,庭院古樸的短街道,土漆染黑的木板門墻,雕花小隔窗的格調,連同翹角的白墻屋山,依然保留徽派建築舊時模樣,

街前各家庭院門樓屋檐宮燈高掛,紅火的年節氛圍依然不褪。

短街向上一路緩坡,直通城門的石階被無數人踩踏,變的光滑且凸凹不平。

洞開的城門上方,青磚楣頭凹進的扇面框槽裏,陰刻「遠矚金州」幾個被紅漆染紅紅大字。

有關石泉和金州的關聯,據【魏書.食貨誌】載;北魏世宗延昌三年(公元514年),漢水流峪產黃金。官家在直州(石泉河譚家灣,現存於陜西歷史博物館的西漢鎏金包即出土於此地)置金城郡,為郡治所在,唐初又改「金州」。

城頭高懸「遠矚金州」幾字,有臨城居高眺望金州的含義。

磚石磊砌的城墻,歷經千百年雨浸風蝕雄姿威然。衍生的爬墻虎伸出倔強的根須,在城墻上留下一片狼藉。

排列整齊的城墻雉堞背後,矗立一座攢尖重檐八角城樓。

登石階走進城門洞,貼近的洞壁上,立一扇內開碩大包鐵城門。厚重的門扇铇釘鼓凸緊實,雖歷經千年銹蝕,卻依然完好無失真。

穿過城門洞,沿左旁台階登上城墻,地面一片狼藉,城頭幾個工匠正在修補被雨水侵蝕塌陷的空缺。

影片載入中...

矗立城頭那座八角樓,周邊八根廊柱支撐,畫梁雕枋的大木作。中間隔出一間木作小亭,雕鏤精細的木擱柵門窗,即便利人員出入,又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站在城頭一覽老街周邊,城裏城外盡收眼底。

下城樓走進老街,挨近街南一間「老法庭」,是古城當年承辦民間法律的所在。

墻上釘一塊「教場壩」文字提示,說是位於「關帝廟」東側一塊平地,是舊時操練和檢閱軍隊的地方。

街邊蹲一對老少樂雕像,手持銅煙袋的老者,像是在考那幼童作題。手持一截木棒的孩童,正伸手將答案寫在地上。

不寬的石板街道,臨街木門板墻,灰磚黛瓦。木柱撐起的屋梁門面,向外探出的屋檐為閣樓門庭遮蔽風雨。土漆的木門格柵,蒙上被歲月染黑的年輪。

街邊坐在椅子上燒火的雕塑,是石泉人用吊罐燒水煮飯場景。

臨街專設一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館」對外開放,館內展示石泉人日常飲食菜肴樣品。

門口放一對頗具江南韻味的彩獅,是石泉人傳世的年節慶典重要行頭。

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包括民間傳統的手工藝品,櫥窗陳列一應剪紙泥塑木雕,都凝聚著石泉人民間藝術和智慧的結晶。

位於城門裏東前街北側的禹王宮,一院坐北向南的建築, 始建於唐而興盛於唐宋,是為紀念大禹治水功績所建。

禹王宮臨街庭院大門,一進兩開門廳,門柱左右「雲開漢水輝古月,西霽山城沐新楊」楹聯,被楣頭「惠澤桑梓」攏做一搭,隨你揣測其中含義?

作為中華人文初祖,大禹不僅奠基中華第一代王朝(夏禹),制九鼎,不僅象征無限權利,也是抗洪治水的先祖英雄。

據文獻記載,夏禹生誕於石泉,唐宋時所建禹王廟,祭祀夏禹帝即被列入國家祀典。唐玄宗新修【開元禮】還規定了祭祀祝文格式。

磚木結構的禹王宮正殿,青磚托起廊柱屋架,配以木雕格柵門檻,門首上方懸「禹王宮」豎額。左右門柱「疏九脈治三江造福萬民,道百川歸四海流芳千古」的楹聯,柱上與挑檐間人物故事「雀替」,人物動態依然清晰可辯。

「雀替」是屋梁和闌額屋柱交接處承托梁枋的木制構件,最早雛形可見於北魏。那時它還只是柱上交托闌額的一根拱形橫木,直到明代才廣泛使用。此時「雀替」不僅在構圖上有了改進,至清代便發展成熟為一種獨具風格的構件。

三疊式封火馬頭墻頭青瓦反扣,雕刻精細的墀(chi)頭,爐口彩飾象征吉祥的「四君子」卷草圖案。

 小青瓦罩頂的屋面,正脊用纏枝紋浮雕磚托起一朵寶相花。

三間正殿的禹王宮,石板鋪地,殿前辟出一塊天井,置一座大禹統領民眾治水石雕。

天井兩邊各有廊坊一間,位於正廳大門檐柱,左右燙金楹聯依然金光閃爍;「八年於外江淮河漢思明德,三過家門春夏秋冬見真情」。

門楣格柵框架上方,雕鏤龍頭紋飾的闌額,襯托人文故事情節。人物造型和馬匹動態雕制精細,展現前人工匠超強做工技藝。

頭戴冕旒、手持玉圭、身披朱雀雙龍華袞大禹神像端立殿堂正中,左右應龍、赑屃(bixi)兩個鎮水神獸護法。

供奉大禹神像身後山墻壁和左右兩側墻壁,具都繪有大禹率民眾治水的巨幅彩繪壁畫。

因大禹治水勞苦功高,受舜禪讓帝位,建立夏朝,和堯舜齊名,後人遂稱之為「夏禹」。

夏禹最卓著的功績是治理水災,又將中國版圖劃分九州,並鑄造象征最高權利的九鼎。

靠近夏禹帝旁側楹柱,那幅燙金楹聯寫的好;「治水引流流芳百世,勤心為政政順千秋」,橫楣匾額以「敷土功高」畫圓。

正殿山墻彩繪壁畫,以大禹穿梭江淮河漢間治水神姿為主體,襯以山水祥雲白鶴,象征權利的銅鼎,展示大禹「治水引流、敷土功高、流芳百世」的功績。

大禹治水13年,終於完成名垂青史的治水大業。

至今保存完好的彩繪壁畫,記錄民間遭受洪水之苦、和大禹日常生活點滴,並親率民眾開山引流治水,大戰蛇身九首怪獸的畫面。

五十年代時,每逢6月6這一天(據說是禹王生誕日),當地民眾就會到禹王宮求雨祭祀。說來也巧,多數祭祀活動舉行後,總有雨水降臨,由是當地民眾傳言禹王顯靈了。

禹王宮建築古樸莊重,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和歷史價值。2003年,禹王宮被陜西省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殿門庭設有解說大禹治水史事簡介,其中「禹王宮」建造始末解說較為詳盡。

靠近禹王宮東鄰「江西會館」,西鄰「關帝廟」。

江西會館又叫「江西廟」「江西同鄉館」,會館的作用一來用於同鄉議事和調解內部商業紛爭,解決鄰裏不和、矛盾激化口角鬥毆等。

二來用於聯絡鄉親、資助生活艱難的同鄉所做的慈善義舉,再而用來舉辦祭祀和朝拜活動。

明清時期,隨著石泉商業經濟發展,投身石泉的江西籍商人集資,在老城東門街西,於乾隆癸(gui)卯年建成「江西會館」。

現存江西會館主體建築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單檐硬山頂磚木結構,是在冊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禹王宮西鄰的關帝廟,廟前矗一鼎香爐,圓鼓的肚子凸出「有求必應」四個大字。

緊閉的廟門,左右廊柱書「赤面赤心扶赤帝,青燈青史映青天」楹聯,形象詮釋了關公生平事跡。

和禹王宮斜對臨街前院,現存「古戲樓」,是石泉「漢調二黃」的演出場所。

「漢調二黃」是沿漢江流域流傳的古老劇種,明清時期已流傳石泉民間,也是陜西第二大劇種和京劇聲調起源。

沿禹王宮院落圍墻一周,墻面嵌貼刻有大禹治水圖案的石板。圖案沿襲禹王宮壁畫內容,按比例復原,讓更多人了解大禹治水的功績。

史載石泉不僅產沙金,且有悠久的蠶桑產業。

1984年在石泉池河出土一條漢代鎏金石蠶,由此揭開古老的絲綢之路始點。池河譚家灣接壤子午古道,把石泉絲綢轉運至長安,再遠銷西域。

臨街靠近那間磚墻一角,凸出一牽馬拉韁繩的漢子塑像,是馬幫經水路,或轉子午古道,把貨物販運長安遠銷西域的場景。

石泉老城東西一條長街,沿街一路分出多條街巷。北街毛家巷,南街李子園巷、小南門巷等等,還有一條通往文廟的黌(hong)學巷。

黌學意指古時官學,亦是文廟的別稱。它是「廟學合一」制度的產物,也是儒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物化象征。

古時,古城黌學巷對面即是文廟的所在地,古文廟址如今是石泉城關一小校址。

向西一路走過肖家巷,來到東西南北通透的十字街頭。

朝向路南立一座三門四柱的重檐牌樓,牌樓大額坊正面繪二龍戲珠圖案,坊額書「賞石聽泉」四字。

十字街頭西南角,塑一組舞獅慶典群雕。

有關石泉舞火獅的傳統,源於新石器時期。那時的石泉先民在勞作中時常與兇猛的野獸搏鬥,人們崇拜和懼怕獸中之王,於是獅子便成了人們崇拜的圖騰。

影片載入中...

古石泉人用藤條把茅草綁成獅子模樣,用來震懾野獸和嚇退邪魔。每逢節慶來臨,人們便披獅皮舞獅頭,用來驅邪禱求平安。

隨著明清時江浙移民大量湧入,把南方的舞獅傳統帶進石泉,經過長期的交融磨合,逐漸產生一種相容南北又別具特色的石泉火獅子。

每逢節日慶典和大型祭祀活動,舞獅者需提前要沐浴誦經、祈禱。舞火獅子須有煙花烘托,沿途官府商會以及各家庭院都要下帖請火獅子上門表演,依此求得五谷豐登,財源廣進,闔家四季平安。

向南穿過牌樓,沿石階走到路東,一座二層小樓,這裏是石泉博物館所在地。

刷身份證入館,由前言敘說了解石泉所處地理位置,縣名由來,以及史前人類活動遺跡。

沿展館一路有實物陳列,亦有文字解說。了解新舊石器時代古人留下的石器遺跡,有關鬼谷子隱居石泉的傳說和實景地。從石泉蠶桑產業的興起,經過溝通南北的子午道遠銷西域,湖廣移民來到此地生活歷史,以及後來紅軍在石泉建立根據地等等內容。

展館依據智聖鬼谷子隱居地擬景造像,展示石泉蠶桑產業分佈圖,池河出土鎏金銅蠶造像等,讓入館遊客透過實物文字,更多了解石泉過去現在提供依據。

展館結尾,以回顧石泉紅色往事,革命老區的崢嶸歲月為主題,解說石泉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境內先後有紅25軍、紅74師和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等革命隊伍活動。

此間許多當地青壯年紛紛參加紅軍和抗日遊擊隊,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做出的貢獻。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