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為什麽過了這麽多年,我們還在懷念張國榮?

2024-04-01推薦

有一些人,即使已經離開很久很久,卻仍然被大眾銘記。甚至在他離開之後,還不斷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懂他、愛他者的行列中。就像風兒帶走了花瓣,卻把醉人的芬芳留了下來,恒久相傳。張國榮便是這樣一個讓無數「榮迷」時時重溫、不斷思憶的人。

二十年前的四月一日,「非典」肆虐神州大地之時,香港突發噩耗,被親切稱為「哥哥」的傳奇明星張國榮因為抑郁癥病情失控,從24樓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短促而輝煌的生命。此時正上大學的我和很多人一樣,開始只當是一個愚人節玩笑,但隨後的訊息鋪天蓋地而來,才確切得知,世間已無那個風華絕代的翩翩佳公子。

攝影/授權:Linda

俗話說「人走茶涼」,按照一般規律,不管明星生前有幾多榮耀,去世多年之後都會漸漸歸於塵土。然而令人驚奇的是,二十年後的今天,「哥哥」的粉絲人數不但絲毫未減,而且還有無數在他去世之後才認識他的粉絲加入其中,其中不乏「90後」年輕一代,甚至是他去世後才出生的「00後」,這便是令很多人百思不解的 「後榮迷」現象 ,堪稱奇跡。

到底張國榮身上有什麽奇異的魅力,在生前身後吸引了如此多的「忠粉」?張國榮藝術研究會創始人榮雪煙先生的這本 【隨風不逝·張國榮】 或許能給我們答案。

01不斷進取的一生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漸漸發展成為亞洲金融、貿易與航運中心,娛樂產業也進入了烈火烹油的盛世。無論是電影、電視劇還是流行音樂行業都湧現出一大批至今仍耳熟能詳的巨星:成龍、周潤發、梁朝偉、周星馳、許冠傑、譚詠麟、陳百強、梅艷芳……然而 要說哪一位能在電影和流行音樂領域都堪稱巨星的,當屬張國榮。

鄰家阿伯勉勵年輕人時會說一句口頭禪: 「連張國榮都要熬八年」 。意思是說,以張國榮這樣俊美的外貌、出眾的才華天賦,都要坐上八年冷板凳,才有機會一舉成名天下知。他並非科班出身,學唱歌、學演戲全憑愛好。21歲時才參加「亞洲歌唱比賽」以業余歌手的身份出道,之後便成為簽約藝人,輾轉奔波於歌台與錄音棚、攝制組之間,卻一直不溫不火。

1980年是他人生中頗為艱難的時刻,不但上台唱歌被觀眾狂噓,好不容易收到一個「歌迷」送的包裹,裏面裝的竟然是冥幣。

如果沒有一顆堅強的大心臟,再加上對演藝事業的熱愛,大概很難堅持下來。他在早期電影【鼓手】中說的那句 「我願那苦痛變力量,默默忍淚向上遊」 ,便是彼時內心的真實寫照。

逆境中的堅守,最終還是等來了命運女神的青睞。以1983年釋出的新歌 【風繼續吹】 為起點,張國榮的事業發展進入了快車道。他主演的電影【緣分】和電視劇【儂本多情】都頗受歡迎,【Monica】一曲更是奠定了他在香港樂壇的地位。從那以後,他就走上了香港演藝舞台的中央,留下一個個令人心馳神往的傳說。20世紀80年代,張國榮與「校長」譚詠麟在樂壇的「譚張爭霸」,以及 【英雄本色】【倩女幽魂】【胭脂扣】【阿飛正傳】 等經典電影,如今我們仍津津樂道。

【隨風不逝·張國榮】中,作者詳細考證了張國榮每一段演藝與生活經歷的時間點,除了唱片的釋出、電影的首映、電視劇集的拍攝之外,還詳細記述了他從默默無聞到一舉成名的情緒變化,從看別人獲獎時忍不住的淚水到自己獲獎時的興奮與自豪,一個真實坦率、個性十足的人物形象盡收眼底。

誠然,上帝給了張國榮足夠好的天賦,然而更重要的是,他還擁有一顆不斷求新求變的進取之心,一顆對藝術精益求精的虔誠之心。

尤其是在電影領域,他一次又一次勇敢地把自己在觀眾眼裏的形象打得粉碎,然後再重塑一個新的自己。【霸王別姬】中不瘋魔不成活的 程蝶衣 ,【東邪西毒】中冷酷無情的 歐陽鋒 ,【春光乍泄】中放縱不羈的 何寶榮 ……每一次都會主動探索一些新的方向。他的演技已經遠遠超出了「偶像派」這個詞的範疇。

02始於顏值 忠於人品

【隨風不逝:張國榮】中有段故事令我深受感動:2002年4月,抑郁癥已經相當嚴重的張國榮為梅艷芳紀念入行20周年的演唱會擔任演出嘉賓。兩人默契配合演唱了【芳華絕代】和【緣分】兩首經典歌曲,令觀眾大飽耳福。結束之後,梅艷芳才知道,「哥哥」演出時強忍著胃痛,卻在台上絲毫不露端倪——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在舞台上公開演出,為的是給好朋友撐場。

香港娛樂圈是一個魚龍混雜的江湖世界,這個江湖中有人興妖作亂,有人厚黑無恥,有人助紂為虐,有人隨波逐流。有情有義的人當然也有,但無論對「大咖」還是「小蝦」、無論誌得意滿還是落魄潦倒,自始至終有情有義的人並不多,張國榮恰好便是其中之一。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最難, 張國榮卻是一個最喜歡雪中送炭的人。

張國榮的家國情懷亦令人動容,1997年金融危機後,很多香港藝人紛紛逃離香港,前往美國好萊塢淘金。張國榮卻說: 「我是中國人,我要為中國人拍出非常有意義的電影。」 他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當時香港電影業風雨飄搖,導演們籌建了「創意聯盟」,要演員放棄片酬,把投資放到電影制作上,以制作更多精品,拯救行業。當時片酬全行業前三的張國榮得知後,二話不說便內建幹糧參演了電影【流星語】,這也是「創意聯盟」唯一拍成功的電影。

攝影/授權:周雁鳴

1998年,他還出演了葉大鷹導演的革命題材電影【紅色戀人】,出演一位上世紀30年代的共產黨員。這在當時的香港演藝界,算得上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所以我有時會想,如果「哥哥」今天還在世,他應該也會像劉德華一樣,內建投資加入【流浪地球】攝制組,為國產科幻電影的崛起出一份力吧。 03當愛已成往事

我們80後這代人,幾乎都有一個「香港情結」。

那時內地還很窮,文化娛樂行業也不發達,伴隨我們成長的電視劇和電影、聽的流行歌曲以及偶像明星們,一大部份都來自於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文化浸染之下,感覺香港的一切都那麽富足、精致而美好。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層疊密集的高架橋、招牌林立的街巷,現代劇裏面從吃喝玩樂到衣食住行,看起來都跟我們的生活不是同一個時空。夾雜英文單詞的粵語,更是小孩子們模仿的物件。畢竟,那時候誰還沒崇拜過幾個香港明星呢?

後來,香港漸漸從我們的視線中消失了。並不是一下子不見了的,而是慢慢不再關註它了。甚至於,這麽多年以來香港文化的「急先鋒」武俠小說,也在網絡小說興起之後被青年學生群體拋棄,現在還能和我們聊金庸的,幾乎都可以歸為老派人士。

就在香港偶像明星們逐漸被祛魅的同時,90後、00後們卻紛紛成為張國榮的擁躉。很有意思的一點是,我們這代人認識張國榮是因為少年時流行的電影、電視劇或是流行音樂,所以往往會 「始於顏值,陷於才華,忠於人品」 ,先把他定位為明星,然後才逐漸了解他善良的內心世界。年輕一代則恰好相反,他們接觸到張國榮往往是透過網絡上的文章,所以一開始了解到的便是被「崇拜成神」的張國榮,去補他的作品,反而是後來的事。這也讓他們認知中的張國榮身上始終漾著一層神秘色彩。

攝影/授權:周雁鳴

某種程度上說,【隨風不逝:張國榮】一書正可以用來給這些「後榮迷」補課。被榮迷親切稱為「煙叔」的榮雪煙,使用近乎於白描的手法,精確記載了「哥哥」在人間生活的那些歲月,不誇大、不溢美、不虛飾,每一個點滴往事都有所本。閱讀之時,我們就像是跟在他的身邊,把這段並不漫長但又絕不平凡的一生重新走過。讓我們懂得, 張國榮並不是高坐神壇的偶像,而是有血有肉、有笑有淚、可親可敬的人。

時光就像一列緩緩駛動的火車,有人早已出站停歇,但他的音容笑貌經過時光的發酵之後歷久彌新。今日的香港早已不是我們這代人兒時心目中的聖地,就像兒時崇拜的鄰家哥哥也已化作凡人。但因為擁有過風華絕代的張國榮,還會有無數年輕人因為一個人,愛上這座城。在我的心中,如果香港長著一張面孔,會是張國榮的模樣。